1.选择题- (共6题)
①《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__①__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__②__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__③__不曾甩掉什么, __④__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__⑤__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__⑥__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反而 | 但是 | 虽然 | / | 但是 | 而是 |
B | 因此 | 可是 | / | 就是 | 于是 | 而且是 |
C | 于是 | / | 虽然 | 但是 | 因而 | 就是 |
D | 反而 | 但是 | 不但 | 反而 | / | 而是 |
A.A | B.B | C.C | D.D |
A.谁都会垂垂老矣,需要年轻人帮助,谁的家中也都有年迈老人,一个社会之所以充满希望,一定是因为法理情都发育成熟,人们守法讲理有人情味所形成的。 |
B.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了最新推出的 24 条便民措施,人们普遍认为,落实这些措施,可在诸多领域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
C.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民政部制定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使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初步形成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
D.这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组织变革,这次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扩大上合的代表性和国际地位,反映出上合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1】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小题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现代文阅读- (共3题)
为牛接生
莫言
记得有一天傍晚,我们家的母牛生小牛,不知道那母牛是以我母亲为榜样还是那小牛以我为榜样,竟然也是先生出一条腿,便卡住了。那老母牛憋得哞哞地叫,看样子非常痛苦。我爷爷我父亲都焦急万分,搓手,跺脚,转圈子,无计可施。牛可是农民的命根子啊,何况这牛是生产队放在我们家代养的,真要死了,那可了不得。母亲悄悄地对我姐姐说:嫚,我听到隔壁你姑姑回来了。没等母亲说完,我姐姐就跑了。父亲白了母亲一眼,说:你瞎胡闹,她是给人接生的!我母亲说:人畜是一理。
我姑姑跟着我姐姐来啦。我姑姑一进门就发脾气,说:你们想把我累死吗?给人接生就够我忙的了,你们还要我接牛!母亲笑着说:妹妹,谁让你是咱自家人呢?不找你找谁呢?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菩萨普度众生,拯救万物,牛虽畜类,也是性命,你能见死不救吗?
姑姑说,嫂子,幸亏你不识字,要是识上两箩筐字,和平村里如何能盛得下你!母亲说,即便我识上八箩筐字,也比不上妹妹一根脚指头。姑姑的脸上虽然还是怒冲冲的神情,但显然已经消了气。此时天色已暗,母亲点起家里所有的灯,剔大了灯草,都端到牛棚里。那母牛一见到姑姑,两条前腿一屈,跪下了。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我们的眼泪也都跟着流了下来。姑姑检查了牛的身体,半是同情半是戏谑地说:又是一个先出腿的。
姑姑把我们轰到院子里,怕我们看了受刺激。我们听到姑姑大声下令,我们想象着母亲、父亲在姑姑的指挥下帮母牛生产的情景。那晚是农历的十五,月上东南时分,天地一片皎洁的时候,姑姑喊:好,生下来了!我们欢呼着冲进磨坊,看到母牛身后,多了一个浑身黏液的小家伙。父亲兴奋地说:好,是头小母牛!姑姑气哄哄地说:真是奇怪,女人生了女孩,男人就耷拉脸;牛生了小母牛,男人就咧嘴乐!父亲说:小母牛长大了可以繁殖小牛啊!姑姑说:人呢?小女孩长大了不也可以生小孩儿吗?父亲说:那可不一样。姑姑说:有什么不一样!父亲见姑姑急了,不再与她争辩。
母牛调过头,舔舐着小牛身上的黏液。它的舌头上仿佛有灵丹妙药,舔到哪里,哪里就获得了力量。大家都感慨万端地看着这情景。我偷眼看到,姑姑的口半张着,眼神很慈爱,仿佛那老牛的舌头舔到了她身上,或者她的舌头舔到了小牛身上。等母牛的舌头差不多舔遍小牛身体时,小牛抖抖颤颤地站了起来。
我们张罗着找脸盆,倒水,找肥皂,拿毛巾,让姑姑洗手。奶奶坐在灶前,拉着风箱烧火,母亲站在炕前擀面条。姑姑洗完手,说:饿死我了!今晚我要在你们家吃饭。母亲说:这不就是你的家吗?奶奶说:是啊,才不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几年呢。
这时,大奶奶在我家院墙外呼唤姑姑回去吃饭。姑姑说:我不能白给他们家干活儿,我要在这里吃。大奶奶说:你婶子过日子急,你吃她一碗面,她会记一辈子的。我奶奶提着烧火棍跑到墙根,说,你要是馋了呢,就过来吃一碗,要不就滚回去。大奶奶道:我才不吃你的东西呢。
面条煮好后,母亲盛了一大碗,让姐姐给大奶奶端过去。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姐姐跑得急,摔了个狗抢屎,那碗面条泼了,碗也碎了。为了不让姐姐回来挨骂,大奶奶从自家碗橱里找了一个碗让姐姐端回来。
姑姑是个健谈的人,我们都愿意听她讲话。吃完面条后,她背靠着墙壁,侧坐在我家炕沿上,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踩过百家门子,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听过许许多多的逸闻趣事,转述时又毫不吝惜地添油加醋,这就使她的话像评书一样引人入胜。(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从电视里看到刘兰芳的评书连播时,母亲就说:这不分明就是你姑姑吗?她要是不当医生,说评书也是一张好嘴。
(节选自长篇小说《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没等母亲说完,我姐姐就跑了”一句,显示出姐姐的活泼与敏捷。与此相同,其他地方的描写,也是寥寥几笔就能把人物写活。 |
B.“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的话,是母亲故意编出来消姑姑的气的,同时也是要使姑姑不好意思拒绝为牛接生,这说明母亲很有心计。 |
C.“月上东南”“天地一片皎洁”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祥和愉悦的氛围,预示了母牛生下小牛的成功,也预示了我们家将来的幸福生活。 |
D.最后一段与为牛接生的事没有什么关联,却并非赘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样写使姑姑的形象更为丰满,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目前。 |
E.文本的重点是描述姑姑为“我”家的母牛接生的事,从姑姑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看出,她有很高的医学造诣,很受人尊敬。 |
【小题3】小说中的“姑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注
[美]威廉·伦纳德·劳伦斯
我们正向日本国土飞去,即将对它进行轰炸。
指挥这次任务的是25岁的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他驾驶的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艺术大师”号,这种飞机的推进器不同寻常地长,有四个桨片,其机身上标有“77”的字样。有人说,“77”是红头发兰奇(著名足球明星)踢球时运动服上的数字。
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了,径直朝西北方向一一日本国的所在处直扑而去。天气预报说我们在飞行途中将遇到暴风雨,但到飞行目的地,也就是这次任务的高潮阶段,天将放睛。
起飞大约一小时后,暴风雨降临了。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时而下沉,时而抬起。但飞机的跃动幅度比起大型客机来要小多了。你感觉它是在“滑翔”,而不是“颠簸”。
我注意到一道奇特的、令人恐怖的亮光从驾驶舱上方的小窗射了进来。透过黑暗,我看见一个奇怪的情景:旋转着的巨大推进器不知怎的变成了大的跳跃着的蓝色光焰。这种蓝色光焰既映照在飞机鼻顶的有机玻璃窗上。又在机翼顶端闪闪发光。我们宛若驾驭着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
我们终于度过了黑暗,飞机直奔日本帝国。
凌晨5点刚过,晨曦来临。吉里中士两眼紧盯窗外,举起双脚对此表示欢迎。在此之前,中士一直专心致志、一声不吭地听着耳机里的收音机报道。
“还是白天好,”他对我说着,“夜里关在机舱里我觉得怪害怕的。”
“这儿离霍普斯顿可远了。”我不觉说道。
“是啊。”他一边回答我,一边忙着译一条消息密码。
“你觉得这颗原子弹能结束战争吗?”他怀着希冀地问道。
“这颗很可能会有用的,”我尽量使他放心,“如果这颗不行,下一颗或两颗肯定会奏效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长时间地抵挡住原子弹的威力。”
到5点50分,外面天已大亮。我们的长机不见了,领航员戈德弗雷告诉我这是事先计划好的。机群将于9点10分在本州东南方的宇久岛上空会合。
可是直到此刻,还无人知道哪座城市将作为投弹目标。命运之神将作出最后的选择,日本上空的气流将作出决定。
在我们前方飞行的气象飞机正在测试风向。到投弹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我们才能最后知道哪个城市将成为目标。
9点12分,我们飞抵宇久岛上空,前方大约4000英尺处是带着那颗宝贝炸弹的“艺术大师”号。
我们开始盘旋,等待机群中第三架飞机的到达。
9点56分,我们开始向海岸线飞去。吉里中士译出气象机发来的密码,告诉我们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都清晰可见。
命运之风看来要恩赐有些日本城镇了,它们注定将默默无闻。命运最后选择了长崎作为投弹目标。
在机群盘旋的当儿,我们突然发现股股黑烟穿过白云直冲我们而来。原来是对准我们高度发射的15枚高射炮弹。不过它们飞来时,飞机已向着左边飞远了。
我们向南飞去。11点33分,飞越海岸线,向距此以西大约一百英里处的长崎直奔而去。在长崎上空我们再次盘旋,终于发现了云层中的一处缝隙。
这时是12点01分,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任务的目的地。
“瞧,它下来了!”有人喊道。
从“艺术大师”的肚子里落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掉了下去。
先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倾发出大量白烟,接着,一道巨大的紫色火柱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到大约一万英尺的高度。待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升到了与飞机同样的高度。这时距爆炸发生才过了45秒钟。
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对着大地狞笑。
正当这东西似乎已凝固起来时,从它顶端突然冒出一朵庞大的蘑菇云,第一团蘑菇云升向蓝天的时候,变成一朵花的形状。它巨大的花瓣边缘向下弯曲,外面是奶油色,里面是玫瑰色。后来,当我们从___英里以外最后一次眺望时,它仍保持着这个形状。在这个距离,还能看见处于痛苦之中的柱体,五颜六色,翻滚蒸腾,如同无数杂色彩虹组成的大山。在这些彩虹中融入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柱体颤颤悠悠的顶部穿过白云,活像一头史前怪兽的脖子上镶上了羽毛。纵目望去,只见羽毛朝四面八方飞展开去。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1945年8月9日,作者搭乘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的飞机,写下了著名的空中目击记。本文获1946年普利策报道奖。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文本材料看,执行这次轰炸任务的有三架飞机,而作者所搭乘的飞机并未携带原子弹。 |
B.“我们宛如驾驭者燃烧的列车在无垠的太空中奔驰”一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
C.原子弹最终投放到哪座城市,事先并没有确定,这将由日本上空的气流决定,在载弹机前方飞行的气象机负责测试风向,根据风向来确定目标城市,命运之风最后选择了长崎。 |
D.12点01分,到达任务目的地,“艺术大师”号开始投弹,过了45秒钟,我们再次向原子弹爆炸方向飞去时,那道紫色火柱已上升到大约一万英尺的高度,几乎与飞机的高度相等。 |
A.这篇通讯按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突出了时间,渲染了原子弹投放之前的紧张气氛,使现场感极强。 |
B.携带原子弹的长机名为“艺术大师号”,由空军少校查尔斯·斯韦尼驾驶,机身上有“77”字样,“77”是当时著名足球明星兰奇的出场号,以此作为这架飞机的号码,有希望他像兰奇一样冲锋陷阵的意味。 |
C.凌晨3点50分,机群起飞后便遇到了暴风雨,这是事前预知的,而且预先还知道,等到达飞行目的地,开始执行原子弹投放任务时,天就会放晴。 |
D.“这是一座有生命的图腾柱,身上刻满了许许多多怪诞的面孔,面对大地狞笑”,这句话描绘了原子弹爆炸时最初的情景,句中充满了对原子弹威力的惊愕和赞美,也寄予了作者对能尽快结束战争的期望。 |
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至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2001至2009年间,美国18至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至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
面对着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小题1】下列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群体在快速地退出历史的舞台。 |
B.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是一个长期趋势而非短期失常,这是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得出的结论。 |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
B.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
4.材料作文- (共1题)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限文体;字数800以上;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5.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