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7届高三高考考前押题卷(三)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9415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16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溪流不断汇入,学习也是如此,广泛汲取知识才能丰富自己。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病树逢春恢复生机在于它有执着的信念,如果人们执着追求持之以恒,同样会收获成功。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处山中总是难以看清它的真面目,人们有时深陷生命泥沼是因为对困境缺少清醒认识。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览名岳大川时,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美,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就会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
①凌云:椐《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
③湔祓:即荐拔。
④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小题1】这首诗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
【小题2】尾联诗人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亡姊王夫人墓志铭
苏 辙
伯父大中大夫生女子四人,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独享上寿,年七十有五。从其子肄为梓州铜山尉,官满而归,没于乡闾,实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庚寅也。前一岁,辙与兄子瞻皆自岭南蒙恩北还,将归扫先墓。是时兄弟惟仲姊在耳,而子瞻舟行至毗陵,复以疾不起。辙既哭之,则于乡曰:“天伦之爱,惟仲姊一人矣,东西相望,将谁诉者?”讣未达而仲姊又亡,盖哭之恸曰:“已矣,手足尽矣,何以立于世!”
惟夫人幼敏而静,四岁而知丝纩,十岁而知馈膳,父母以为能。既长,奉己以法,不妄言笑。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舅秘书丞兼,没于耀州,贫不能归,夫人劝其家尽所有以归葬。未几而姑亡,器之亦即世。生事不给,人不堪其忧,夫人处之,哀而不伤;被服饮食,虽窭必;与亲族交,虽贫不傲,虽富不屈;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曰:“使尔自悟则善,勉强从我无益也。”春秋祠事,必亲视涤濯,执庖爨,夜以达旦,以此终其身。尝梦一老人,旁有赞拜者。既觉,犹拜未已,旦求其家绘像,则四代祖母也。自是并祭四代。肄及元祐九年进士第,时辙备位政府,以亲祀圜丘,恩赐冠帔,使肄以归奉夫人。肄迎养铜山,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及其疾病,肄剔股以具膳。既执丧,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哀毁殆不能胜,乡人称之。将以崇宁元年十月六日祔于器之之墓。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乡曰 讣:报丧
B.被服饮食,虽窭必 修:置办
C.夫人常称内外祖父从政之方以之   敕:命令
D.仲姊进士王君东美器之   适:出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姐王夫人与哥哥苏子瞻的先后离世,使苏辙无比哀伤和痛苦,兄弟姐妹都已离世,他几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B.王夫人的公婆和丈夫相继去世,家人沉浸在哀伤之中,王夫人在贫困中处之有度,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
C.王肄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生病时剜肉来给她做药膳,母亲去世后,王肄几天滴水不进,极尽哀伤之情。
D.王夫人曾经梦到一个老人,醒后找来夫家先辈的画像一看,原来老人是四代祖母。从此,她一并祭祀四代祖先。
【小题3】把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十而归王氏,早莫不懈,舅姑亦贤之。
(2)训导诸子不失家法,遇其有过,未尝见声色。
【小题4】从文中看,王夫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节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小题2】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请另外写出两位代表人物。
【小题3】作者反对苏子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这种人不但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正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其他种种文学可有正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东西。
(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请简要概括。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小题3】怎样才能培养文学趣味?请结合文本回答。
7.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竹排嫂(刘心武)

制竹排的原料,一是竹子。大货车运来竹子,卸下,先要破开,再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截好的竹板上打孔。再就是比较细的钢筋,用来将打好眼的竹板串起。固定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能套住钢筋头的扳子,将露出竹排两边的钢筋头掰弯,箍定竹排;另一种是钢筋段两端有螺纹,将螺母旋进去箍紧。这并不是轻松的体力活儿,本应由男子汉来干,但是如今镇子附近的村里,留守的男子多是老弱病残,于是,形成了竹排嫂大军。她们生产出的竹排,隔几天就有大货车来装走,老板望着满载的货车远去,笑逐颜开,竹排嫂们则盼着运竹子的货车到来,那样,她们就可以继续挣钱了。她们挣的是计件工资。每天东方发亮她们就来,露天干活,中午不回村,自带馒头,就着花生米,喝老板供应的开水,吃完喝完,稍稍说笑一阵,再接着干,直到天光模糊。收工时当着老板的面点数,算下来,每个竹排嫂平均每天能挣80元,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收入于她们至关重要,在城里务工的男人虽然每天的工资比她们高许多,但是要等到春节前,才能领足工资,若是大小老板拖欠,还得抗争一番才能把钱带回家,因此,竹排嫂们每月一结的收入,便是家中老小生活的切实支撑。

羊群有头羊,竹排嫂里有“头嫂”,她男人恰好姓祝,包括老板在内大家就都叫她竹嫂。竹嫂五官端正,身体健壮,皮肤黧黑,嗓门特大。她男人在北京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往往是,下小雨了,竹嫂带领姐妹们退进简陋的檐棚下,继续制造竹排;雨下大了,有的人不干了,她套个雨披,还干,直到瓢泼大雨倾泻而来,她才罢休。她儿子上小学,放了学,就来工地找她,她让孩子趴在制造好的竹排垛上写作业,后来,另几位竹排嫂也让自己的孩子放学过来,几个孩子一起写作业。竹嫂有时会去院外小店,买来小瓶的奶发给孩子们吃。

有次老板进的竹子,破开后飞出粉尘,显然那竹子是让虫子啃过了,老板还让制成建筑工地用于蹬踩的竹排,竹嫂就抗议:“不行!建筑工人踩上去不安全!”老板说:“知道你男人是干那个的,可哪能那么巧,偏赶上他去踩呢?再说,这样的竹片也不至于就会踩折!”竹排嫂们的男人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听了老板这话,一窝蜂反驳,一个说:“她男人没踩上,我男人踩折了摔下来你偿命!”一个说:“谁踩上也是个地雷!”竹嫂就跟老板说:“我们还给你拿它做竹排,不过不是做建筑工地用的,做成养羊用的那种!”养羊的竹排承重不用那么讲究,而且,竹片之间要留缝,好让羊屎蛋漏下去,当然,批发价也就低许多。老板不愿意:“最近哪有来要那个货的啊!”竹嫂就做主:“姐妹们,这批竹子咱们就给他弄成养羊用的!”又对老板说:“你不能赚黑心钱,你要有良心!做成的羊排给你码得齐齐的,早晚能销出去!”老板退让了:“好吧好吧,你个竹嫂,还真惹不起你!”

来了个新手,原来是在鞋厂打工的,鞋厂生意不好,被裁了,来做竹排。为了计件多得,她串竹排的时候,本该在上好螺母以后,用锉子把露出的螺纹锉花,以防螺母在运送、摆放过程中震松,她却省略了那道工序,直到收工前,才被竹嫂发现。竹嫂不依,那新手说:“你倒比老板还狠,哪有那么巧的事,偏我做的就散架!”吵到老板那里,老板对那新手说:“你的男人,是在城里收废品吧?你要不跟竹嫂她们一条心,我也不敢用你了。我出的竹排为什么供不应求,口碑那么好?就因为在我这里干活的媳妇们,男人全在城里建筑工地干活,她们的心思,是质量的保证。你想干下去,就得听竹嫂的,连我也得让她三分!”结果,那天竹排嫂们加班,把那新手做的竹排一个个找出来再加工,她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有删改)

【小题1】小说第一段详细介绍竹排的制作原料和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2】小说最后两段中老板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小题3】竹嫂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竹排嫂们“不再争吵,而是一起唱起了流行歌曲”的丰富意蕴。

5.材料作文(共1题)

8.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访,见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又堆有柴薪,便对主人说:“您应将烟囱改为弯曲的,并将柴薪搬到远处去,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不予理会。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共同抢救,幸而将火扑灭。于是,主人杀牛摆酒,对邻居们表示感谢,在救火中烧伤的被请到上座,其余则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座,却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改弯烟囱的人。有人对这家主人说:“当初要是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有火灾,如今论功请客酬谢,为什么建议改弯烟囱、移走柴薪的人没有被邀请,而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才是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将那位客人请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