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1题)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______。因此说, 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②③①⑤④ | B.④③①⑤② | C.③②①④⑤ | D.⑤③④②① |
A.辍学/阔绰 纯粹/猝然 地壳/脑壳 |
B.伺候/整饬 拘泥/忸怩 拗断/执拗 |
C.悭吝/纤维 炮制/庖厨 偏裨/裨益 |
D.缉拿/汲取 狙击/诅咒 屏气/屏除 |
A.赎罪/渎职 犬吠/肺腑 和面/曲高和寡 |
B.啜泣/辍笔 对峙/稚嫩 揣度/度德量力 |
C.纤细/阡陌 彤云/憧憬 抹布/转弯抹角 |
D.烙印/落枕 蓓蕾/胚芽 商贾/余勇可贾 |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
B.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
令科学家感到担忧的是,凡·高、塞尚和其他画家的数十幅名作可能因为博物馆和画廊的LED灯光而存在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的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受到凡·高和塞尚等画家追捧的黄色颜料有一大弊端
②黄色颜料中富含的铬酸铅在灯光照射下易变色
③长期以来,LED灯被视为保护这些画作的最理想方式
④也提醒博物馆应认真对待基于LED灯的照明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⑤因为这种灯能够避免自然光和其他灯光对画作造成破坏
⑥这一研究发现,让绘画作品保护者陷入深深忧虑之中
A.①②⑥④③⑤ | B.③⑤⑥②④① |
C.①②③⑤⑥④ | D.③⑤①②⑥④ |
幸福是什么?___________ 一旦人的精神需要、情感诉求和心理期待无法获得充分满足和应有尊重,幸福的天平就会在失衡中倒向失望、叹息和迷茫、无助的另一端。① 惟其如此,幸福才会不经意间来敲门。
② 它是实践付出和心理满足的和谐一致,
③ 幸福固然包含着物质层面的拥有和满足,
④ 所以,幸福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人的精神寄托、心灵安顿与人格实现。
⑤ 但更多指涉精神层面的感受,
⑥ 是包括健康、情感、财富和理想等生活要素间的一种和谐共振状态。
A.③⑥⑤④②① | B.③⑤⑥②④① | C.②⑥③⑤①④ | D.②⑥①③⑤④ |
①信息越透明,谣言消弭就越快,社会就将越稳定。
②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应从逐步推进信息的公开透明开始。
③好莱坞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面对状况专家大声疾呼,民众则不以为然。
④而公众则能够坚信政府有能力保障民众的安全。
⑤而在中国则是反之。
⑥我们希望中国有一天也能出现这样的局面,政府、专家比百姓自己更关心公众的安危。
A.①③④⑤②⑥ | B.③⑤⑥④②① | C.①③⑤⑥②④ | D.⑥④②③⑤① |
A.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这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也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
B.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今年2月份楼市微露回暖迹象,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依然处于冬季,在国家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仍会继续下降。 |
C.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人类的宇航员和机器人宇航员首次在太空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
D.很多人就餐时选择洋快餐,是因为洋快餐具有相对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年积淀的品牌信誉,但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却对麦当劳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曝光,可见,洋快餐并不一定安全。 |
A.作家肖复兴认为,艺术从来没有进化,只有变化,而变得是优是劣,要看能否坚守核心的传统要素。 |
B.十几年如一日归还失主钱物的“兰州好爷”赵国福,数年间一直坚持让老人、残疾人免费乘车的“的哥”蔡生武……他们虽然朴实无华,却呈现着内在的道德力量。 |
C.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美国大学正成为很多国家出国留学的首选。这表明美国高等教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 |
D.关外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
2.句子默写- (共2题)
①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② ,开国何茫然。 ,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
③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苏轼《定风波》)
①
(杜牧《阿房宫赋》)
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③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④(李煜《虞美人》)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唐朝的韭菜
李汉荣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
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杜老啊。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 ( )
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为什么要生产垃圾食品和创作垃圾文化。 |
⑵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⑶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⑷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选自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
⑶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⑷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4.语言表达- (共2题)
①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国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淮北)人。
②嵇康喜爱音乐,熟悉琴曲,著有《琴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③嵇康的诗歌今存60余首。内容上主要表现其“轻世肆志”的人生态度;形式上多受《诗经》影响,以四言诗为主。其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18首和《幽愤诗》。
④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⑤嵇康俊逸潇洒,伟岸有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司马氏掌权后,不苟合于其统治,被司马氏杀害,死时四十岁。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1道)
句子默写:(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