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题。

白发上津城

梅 洁

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

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

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这里自古就是兵来将去、战马鸣嘶的军事重镇,也同时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的商贸荣城。三国时,曹操部将就在此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岳飞和金兀术部将在这里杀声震天,元初忽必烈把这里设为囤粮基地。六千里迢迢的金元蒙古人,居然占领上津前后达80年之久!以至于后来的李自成、王聪儿、新四军……上津饱经战争创伤。

唐代杜牧有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上津人知道,当年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船就是在他们那里起岸,然后由骑士打马飞奔,送入长安宫的。也由此,唐玄宗派八品令官把守上津驿站。

上津人还说,长安是13朝古都,历朝历代从江南选送美女进皇宫的船队,经长江、汉水数月的水上劳顿到达上津之后,已人困马乏,纷纷上岸休息,之后转陆路穿秦岭到长安。而无数江南女子上岸后乘机进入上津、郧西民间,千年的美女逃遁,使郧西一代一代女子都天生丽质。鄂西北自古至今都流传着一句谚语:“要吃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应该是对这一历史事象的注释。

上津古城长宽仅二三百米,周长也仅1.2千余米,不足诞生我的郧阳古城的三分之一,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上的鎏金大字“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已足以显示它通连四海的属性。

走在似乎有些固若金汤的城墙上面,凝望城下黑瓦土墙、飞檐斗角的老街,心中倏忽一颤:这是鄂西北最后一座古城了,也是中国最后四座保留完好的古城之一了!千年的郧阳府城、铁打的均州古城都已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沉没了。保护好上津古城吧,权当是为中国千年的文化留下一瞥最后的回眸。

前些时,收到上津26岁的镇长陈林的电子信件,他在信中写道:“……还记得我吗?郧西县上津镇的那个小陈镇长,在你眼里或许我还是一个‘伢’。你们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作家,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敬意油然而生。我必须得感谢你们来上津,这是上津人民的荣幸,更是我的荣幸……”他告诉我他又有了作家梦,说这梦是见到我们之后才有的。

我立即给“伢”回信:“……我和我们一行真的不能忘记上津,不能忘记很年轻的小陈镇长——请恕我不称呼你‘陈镇长’,我怕把你叫老了!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
(选自201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巧妙地用成语引出要写的上津古城,意在让人们在对上津古城的了解中消除对这个词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意思的误解。
B.作者对比描写了去上津车停古漫川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借此突出秦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表明秦楚两地是千年相依、百年牵手的古地。
C.作者用“老得白发千丈”形容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既显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沧桑和衰老,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历史古城的无比景仰之情。
D.作者引用杜牧诗句并讲述鄂西北谚语来由,既欲揭露封建统治者生活的腐朽荒淫,又表明上津这座古城在连接秦楚交通地位上的重要作用。
E.作者无意具体描写上津古城的景物,却展示了它东西南北四边城门的“连郧”“通汉”“达楚”“接秦”四组鎏金大字,显示它通连四海的作用,与杜牧诗句和鄂西民谚的表现作用构成了呼应之势。
⑵作者是怎样围绕“白发上津城”中的“白发”二字来写上津城的?作者着墨上津的“白发”为什么先写在漫川时见到的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⑶作者走在上津城的城墙上,凝望城下时“心中倏忽一颤”。这“一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作者又是以什么写法来呈现这种内心世界的?
⑷结尾作者在给上津镇26岁的镇长的信中说:“我很惊讶古老得如白须仙翁般的上津,有你这样一位童颜稚子坐镇!也许正是这一老一小,才真正是上津的生命所在。”回信内容耐人寻味。请结合文中内容,对回信文字所含的意蕴作出探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26 03:5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文化大史
张大千以锲而不舍的毅力,使自己的艺术开始在世界崛起,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他是一个旅行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大使”,他使世界上无数的人知道:“艺术在中国”,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特别是他与西方美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会晤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一次重要的接触。
1956年7月27日,张大千来到法国的烧陶名城——瓦拉里斯镇观看陶器展览会。毕加索也来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张大千目睹了万众欢呼毕加索的热烈场面。第二天,即7月28日上午11时30分,张大千夫妇和翻译受毕加索邀请,来到他在乡下的别墅——加利福尼亚宫。这是两个气质、思维、艺术创作方法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没有进过美术专门学校,张大千的启蒙老师是母亲,毕加索的启蒙老师是他当图画老师的父亲。在艺术道路上,张大千师承中国传统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独领风骚;毕加索也是如此,在广泛接触各种传统流派的基础上革新,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张大千的艺术主张是:“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刭超物的天趣,才算是艺术”;毕加索则主张作画应“集中精力注意相似之处,一种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相似之处。”张大千和毕加索都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作品享誉世界。在生活经历上,两个人也有绝妙的相似。张大千一生将近一半的岁月寓居海外,但始终怀念祖国,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毕加索一生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一直保持着西班牙的芷狺习惯和气质,他拒绝了所有要他放弃祖国国籍加入其他国籍的建议。
毕加索请张大千来到画室,参观他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集式作品、拼贴画。毕加索还拿来他的1百多幅用毛笔水墨仿齐白石风格画的花鸟虫鱼作品。张大千很惊讶,他很感慨这样一个已处于艺术顶峰的巨匠大师,仍在细心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毕加索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不要说巴黎,整个西方都没有艺术!”张大千以为听错了,他请翻译再翻译一遍。毕加索又大声说:“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第二是源于中国的日本,第三是非洲。东方的中国人和黑人是真正懂艺术的,白人根本无艺术,也不懂艺术!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莫名其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和东方人到巴黎来学艺术?“他两眼发出灼人的光芒逼视着张大千:“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张大千听到毕加索的肺腑之言,感动极了,他为这位艺术大师对中国艺术的崇高评价而深感自豪,就连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
毕加索不断赞美中国画是神奇的艺术,他认为中国的毛笔字也是艺术。毕加索伤感地对张大千说:他没有去过中国,他很想去。张大千很感动,他对毕加索说:“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张大千还当场为毕加索用毛笔写字。他看到毕加索的笔不是中国的优质毛笔,答应送给毕加索他自己用的毛笔请他试用。毕加索邀请张大千一行共进午餐后,合影留念,照片上两个人贴在一起,其实;他们的心早贴在一起了。告别的时候,毕加索赠给张大千一幅自己的作品《西班牙牧神像》。
张大千后来专门画了一幅墨竹送给毕加索。画中两竿墨竹一浓一淡,深浅相宜,用来表达中国画的意境、韵味,更重要的是,张大千用墨竹象征与毕加索的友谊长青,两国艺术文化常青。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毕加索到展览会主持开幕典礼时受到万众景仰,可他没有摆架子,十分尊重来自中国的一行客人,第二天就邀请了张大干等人。
B.“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方的中国人到巴黎来学艺术?…‘这不是舍本逐末吗”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让张大干不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C.张大干画一幅墨竹画送给毕加索,有出于个人的友谊因素,也有出于中国“文化大使”的因素,可能后者更重要。
D.文中描写的那个年轻的华裔翻译,毕加索十分看重他,特意邀请他,虽然这个翻译不懂绘画艺术,但他感情丰富。
E.本文选取张大千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作为文化使者与外国同行建立亲密友谊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画家的无悔追求。
【小题2】张大干与毕加索在哪些方面有相似的经历?请简要概括。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3】为什么说张大干是中国的“文化大使”?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中国人真正懂艺术”“在世界上有艺术的地方,第一是中国”对文章中毕加索对中国艺术的这种评价,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原文和史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12分)
多让一分是赢家
①《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只有先保证自己不被打败,才能等待机会去战胜敌人。在拳击训练初期,一位出色的教官往往并不急于教学员怎样去击倒对方,而是让他们先学会如何不被对手击倒。而不被击倒的办法就是——让。
②李嘉诚在谈完生意签合同前总是“若有所思”。有人问他:你的头脑如电脑,你在算什么?李嘉诚回答,我在算对方的利润。如果这笔生意他挣的比较少,我就要让利。
③做生意挣钱总是多多益善,李嘉诚如此为他人着想,不是吃亏了吗?其实,李嘉诚真是具有大智慧,最终他是不会吃亏的,他懂得“换位思考”,否则不会成为亚洲首富。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李嘉诚究竟教会了你怎样的赚钱秘诀?”李泽楷说:“父亲从没告诉我赚钱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父亲叮嘱过,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因为李嘉诚总是让别人多赚两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他合作会更有利,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到底哪个更赚呢?奥秘就在其中。有些人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过于精明,不会“换位思考”,总是千方百计地从对方身上多赚钱,以为赚得越多,就越成功,结果是多赚了眼前,输掉了未来。
④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成名后,一次为竞标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卧车合约,他与商界对头布尔门的铁路公司掰上了手腕。双方为了投标成功,不断削价比拼,结果是两败俱伤。
⑤卡耐基于是坦诚地主动表示愿意尽释前嫌,合作奋进。布尔门狡黠地问:“合作的新公司叫什么名字?”哦,布尔门在为“谁当老大”而处心积虑!卡耐基没有犹豫,脱口而出:“当然叫布尔门卧车公司啦!”后面合作可以想象,非常愉快,互利双赢,都赚了个钵满盆满。
⑥卡耐基不愧是位优秀的企业家,为了大的目标和利益,他自己退一步、让三分,让别人先得一点名利,然后实现双赢。
⑦有一些人与周围的人关系处不好,就是因为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事实上,“利”未必就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并失去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谓是得不偿失。
⑧谈判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全身而退;搏击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伺机反攻;生意上多让一分,可以让你财源广进;人际中多让一分,可以让你左右逢源……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让,是一种哲学;让,更是一种智慧。在最关键的时候,哪怕是只多让一分就会让你成为真正的赢家。
(选自《思维与智慧》)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用来论证中心论点详写的两个事例。(4分)
【小题3】从论证思路看,第④⑤段形成  论证,第⑥段是对前面两段的小结概括,得出 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2分)
【小题4】作者认为,做人处世中应具备怎样的精神?请你从积累中列举一位具备这种精神的名人和与他相关的一个事例。(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时,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较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什么》)

材料二:

(摘编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叔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中国最常用的语言(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编自《全球文化大变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2009至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引用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的话,表明了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B.材料一重点阐述了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强调了孔子学院在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及我国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发展等内容。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表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发展方向,体现了报告类文学注重逻辑性的特点。
【小题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的观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钱穆:凤鸣高冈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定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学生严耕望认为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的老师。
B.钱穆刚刚到燕大任教,就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C.在看了钱穆的手稿后,顾颉刚曾经推荐钱穆去中山大学任教,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钱穆不能胜任中学的要求。
D.钱穆虽然一直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但因他温煦的处世态度,所以一直和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态度。
E. 除了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等能看出来。
【小题2】文章开篇为什么不直接记述传主的事迹,却写钱伟长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全文看,钱穆身上体现出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小题4】在对待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钱穆的做法是充满矛盾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