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一中高三二练前热身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825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8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她想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愤慨于对方的以貌取人,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②亲吻着第一片雪花,眼前浮现的是粉红的桃花林里的姹紫嫣红,身处在百花丛中,又会想起夏天荷叶上的青翠欲滴。
③为了一睹名校风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排队等候进校门,有的甚至采用五花八门的“偷渡”方式进入北大清华校园。
④做文化,最怕没有耐心、缺耐性,老是想着一挥而就,总是琢磨怎样能立竿见影,这样永远不能将文化做好。
⑤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新华字典》作为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出品方在推出APP时考虑营利因素,无可厚非。
⑥尽管互联网已经非常普及,但当前互联网产品良莠不齐,数字化内容的文字错误率要比纸质出版物高得多。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①⑤⑥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B.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科研和教学资源的分配会有所调整,“双一流”高校资源优势将逐渐凸显,考研录取难度必定会有所提升。
C.无论是对托幼机构乱象的忧虑,还是关于幼儿园安全的声讨,亦或是小学生“三点半”放学的问题,中国家长都关注着一个话题:孩子交给谁才放心?
D.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学校元旦合唱比赛决赛将于12月29日下午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请各位领导莅临现场,参观指导。
B.张经理您好,我们原定于明天下午到贵处参观一事,因故泡汤了,须更改时间,我们另行磋商吧。
C.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接受你的邀请,加入海天文学社,相信我的加入会使贵社的发展更上层楼。
D.您冒昧赠给我大作,想让我为之写篇序言,可惜我只有八斗之才,这个要求我恐怕难以胜任。

2.诗歌鉴赏(共1题)

4.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①?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②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③,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④!
注: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③蕞(zuì)尔:微小。④扶头,形容醉后状态,谓头须人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为一体。
B.诗歌中“照我满怀冰雪”句生动形象写出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将内心凄凉和感伤充分表现了出来。
C.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D.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E.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小题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胜之子也。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始袭父职。元统初,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检人也。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进右丞,又辞。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七年,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曰:“臣藉先人之,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

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河南盗起,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二皇后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未几,诏拜太傅,俾归奉元。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辞曰:“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皇太子恶其复留也,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于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节选自《元史•太平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B.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C.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D.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荫庇,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B.正月,阴历的第一个月,“正”原读去声,后为避赢政的名讳而读作阴平。
C.经筵,是为太子特设的讲论经史的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担任。
D.内禅,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尽职尽责,为国兴利除弊。他奏请让有妻室的僧道还俗以减轻国家负担,核实官俸以防止冒领,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治理黄河。
B.太平守正不阿,不屈从于权势。御史弹劾奸佞之人佛家闾,因宰相包庇而无果,太平因此称病回家,两次拒绝朝廷任命,直到佛家闾被弹劾罢官才肯就职。
C.太平很有学识,修史功不可没。辽、金、宋三部史书久未修成,他力赞其事,担任总裁官,完成了史书的修撰;后又受命监修国史,独自完成了后妃、功臣传。
D.太平才能出众,深受同僚倚重。朵而只任左丞相时,向皇帝请求与太平共事;皇上想任命伯撒里为丞相时,伯撒里也称非与太平共事不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
(2)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①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吃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②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③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被狗咬过的人,大都把仇恨记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④在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未与人来先与狗往。

⑤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养的”,走了。

⑥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⑦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⑧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⑨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⑩在这众狗狺狺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话是对狗这一辈子的高度概括,也是全文的总起;“不容易”三字揭示出了狗的命运,是文章的文眼所在。
B.第②段写到狗命的安全,竟然是因为皮已脱毛、肉本多病成为了严重的废物而无人问津,获得相对安全,其颇具嘲讽的理由令人心酸。
C.文章通过大量的叙事来写狗的一生,不假议论,冷静客观的将动物的命运与人的沧桑叠化在一起,展现出了一个人类透视自身命运的独特窗口。
D.作者主要以拟人手法来写“狗这一辈子”,并未简单地将“狗”作为驱遣情思的物象和工具,从而由衷地表达出了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与尊重。
【小题2】文章多次提到狗的“主人”,从文本看,“主人”对狗的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狗又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
【小题3】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一条老狗是“黑夜的一部分”,是“村庄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一部分”。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些说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
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广泛存在,代代相传。
D.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
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了行动之中。
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以直接引用为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
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者将进行严惩。
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都涉及环境保护。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达3.33亿,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90亿元。最近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达3.52亿,占全国网民的半数。业内学者普遍判断,这一数量还将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
我国网络文学从发轫至今20年,经历了初期与传统文学的“蜜月期”之后,已进入海量生产与利润丰厚的产业化时期,同时也伴随着泥沙俱下和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不少业内人
士呼吁网络文学应承担更多的时代和现实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网络文学:呼唤有担当的时代精品》)材料二:

材料三:
被戏称为“野蛮生长”的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人类文学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此繁盛的境况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据中南大学研究团队普查所知,欧美。日韩、南亚诸国的网络文学都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云蒸霞蔚的繁盛局面。
细究其因,中国网络文学的良好走势首先得力于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日渐形成了有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学发展的政策举措,使草根崛起、“赤脚奔跑”的网络文学上升为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方面以政策导向给予网络文学更多的扶持和奖掖;另一方面开展“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加强网络文学内容和作品版权管理,规范网络文学市场秩序,优化网络环境,让正能量引领网络创作,使网络文学以其广泛的文学渗透力、娱乐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翼。
如果说山野草根的自由写作、技术丛林的传播机制和商业模式的经济杠杆,是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三大利器,那么,商业模式的市场化运作则是激励创作、拉动传播、创新经营的最大推手,也是中国网络文学海量增长的经济支撑,而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其他国家未能做到的。网络文学在我国的兴起,是网络文化资本市场催生的必然结果。尽管还存在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情况,但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激活、带动、繁荣了大众娱乐文化市场,不能不说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够领先世界的一大动因。
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也是大众文学,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实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它的健康繁荣体现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种时代现象级的“集群式”文学现象,彰显的创新活力和文化创造力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一大表征。
(摘编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世界第一》)
【小题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状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网络文学从发轫至今,用户数量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发展势态良好,受到世界瞩目。
B.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海量生产与利润丰厚的产业化时期,市场规模可观。
C.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学,使之承担更多的时代和现实社会的使命与担当,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D.中国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娱乐化、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诸多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材料二显示,2015年用户看网文的频次较高,近四成用户几乎每天都看,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
B.材料二对比2015年男女用户平均每天看网文的时长,大部分用户每天用时在1小时以内,男性看网文的时间更长。
C.平民百姓的自由写作、信息的快速传播,带来了网络文学的爆发式增长,也是侵权盗版猖獗的根本原因。
D.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的大众文学,它在我国兴起并蓬勃发展,与网络文化资本市场运作密切相关。
E. 中国网络文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翼。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网络文学领先世界的原因。

5.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宁愿死去也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月亮的变化喻人生不能长相厮守的无奈之情。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下面是关于素养的一些关键词:国家认可、责任担当、人文情怀、国际理解、理性思维、自我管理、批判质疑、健全人格、审美情趣……

在你看来,哪些素养对于现代中学生最为重要?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2题)

1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阅读逐渐建立起来的。课内阅读学习方法,课外阅读提升能力,______,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读书不仅对我们的学习起着作用,______。我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榜样,在阅读他们的事迹材料时,______,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12.
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说明如何修改。
通   知
各位家长:
春光明媚, 惠风和畅。兹定于2018年3月30日在我校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我们将传达今年高考改革的形势, 分析第二次模拟考试的情况, 与大家磋商高考冲刺复习事宜。请务必准时到会。
2018年3月25日
××中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