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8813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30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 ,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 ,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 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东奔西走  忍辱负重  无懈可击  如胶似漆
B.浪迹天涯  忍辱负重  十全十美  如胶似漆
C.浪迹天涯  隐忍不发  无懈可击  亲密无间
D.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B.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C.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D.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

南朝·齐谢朓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 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注)“江丞”,即江孝嗣,“丞”,官名,是正职官的辅佐。是谢朓的同僚。江孝嗣带兵驻守琅邪城(今山东胶南),因苦于驻地生活,思念故乡亲人,写了一首《北戍琅邪城》诗赠谢朓。江诗语意愁苦。谢朓写作此诗回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 “丽白日”写出了春城明媚绚丽之景。“跨”字让人似觉阿阁与层楼彼此互欲超越而在争胜斗奇,以动写静。
B.三四两句写城外动景。面对滚滚东流的苍茫江水,诗人顿觉心潮起伏,忧思难收。引发读者联想:诗人的忧思自何而来?又何来之多?
C.五六两句多用借代手法,“京洛”代指当时京都建康;“尘雾”代指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对皇权所进行的斗争。“淮济”流水“未安”,代指边境战事不息。
D.七八两句化自曹植《杂诗》其五:“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诗句。“轻舟”,指办法、途径。
【小题2】面对朋友的愁苦,谢朓用哪些理由劝勉江丞?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及还,语太宗曰:“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辽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齐贤预简厢兵千人为二部,分屯繁畤、崞县。下令曰:“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至是,果为繁畤兵所败。二年,置屯田,领河东制置言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多手诏存问,加赐与,搢绅荣之。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B.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C.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D.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 、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齐贤为人自信,敢于坚持己见。宋太祖到西都时,虽已认可了他所陈述十件事中的四件,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好的。
B.张齐贤审案认真,尺度把握得当。路上遇到从南剑等地押送去京的罪犯,就要来他们的案卷重审,为所有不是首犯的蒙冤者伸了冤屈。
C.张齐贤勇于担当,能急国家之难。杨业战没,他主动向皇上请行以作策应;卢汉赟畏懦自保,他亲自带领两千厢军,身先士卒,击退了辽兵。
D.张齐贤颇有谋略,讲究用兵之术。辽兵又一次向南进犯时,他将一千厢兵分为二部,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兵。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
(2)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塞罕坝,是蒙古语和汉语的混合用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位于北京正北约450公里的河北承德境内。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年为弥补国库亏空,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围放垦,再加上日寇掠夺、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

上世纪60年代初,正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但国家仍然下定决心,在塞罕坝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1962年9月,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

塞罕坝地处高寒,冬季漫长,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3摄氏度,加上偏远闭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困难和挫折超出想象。由于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种下的2000多亩落叶松,成活率还不到8%。经过反复试验,林场技术攻关组改进了“水土不服”的苏联造林机械,改变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此后,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速。

但是,塞罕坝人要经受的考验并没有结束。1977年10月28日,塞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夜之间,57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凌包裹,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1980年夏天,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12万亩树木旱死。

就这样,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接续奋斗55年,终于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使得在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塞罕坝生态,重现盎然生机。

(摘编自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

材料二:

建场55年来,塞罕坝林场的造林面积达到了112万亩,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且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高,达到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林木总蓄积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如果把这里栽种的树木按一米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至10倍。近十年,塞罕坝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年均无霜期增加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66.3毫米,年大风天数平均减少30天,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人民币。

塞罕坝林场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造林碳汇和营林碳汇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备案,其中18.3万吨造林碳汇已经挂牌出售。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林业碳汇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资源减排碳汇项目,如果全部实现上市交易,保守估计可以实现上亿元收入。塞罕坝促进绿色发展、促进生态脱贫的作用是巨大的。

(摘编自《塞罕坝:中国如何造就生态奇迹》)

材料三:

每年七八月份,旅游进入旺季。1993年以来,塞罕坝已累计接待游客5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3亿元。去年,塞罕坝接待了逾50万人次游客,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使一度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产业比重降到50%左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百姓带来商机。

塞罕坝林间的山野菜能从春一直采到秋,有的人家仅靠这一项就能年收入几万元;尤为可喜的是,塞罕坝森林碳汇交易也在运作中,据中国碳汇基金会测算,塞罕坝机械林场有45万余亩森林可包装上市,碳排放权交易总额可达3000多万元。在塞罕坝,松树的松针经年累月地落下,形成了厚厚的腐殖土,商贩们收来装在白色口袋中,摆上了超市的货架,这就是养花人最爱的“松枝花土”;源自塞罕坝的伊逊山泉,1吨卖到4000多元,超过了一吨粗钢的价格......

绿水青山靠着强大的后劲,释放出了金山银山的效应。2002年,塞罕坝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区;2007年5月,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内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地处高寒,其中造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座现代化的国有机械人工林场。
B.经过了几代造林人的艰苦奋斗,塞罕坝林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数倍,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也超过全国甚至全世界平均水平。
C.全国林业碳汇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资源减排碳汇项目——18.3万吨造林碳汇挂牌出售,说明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多样化。
D.塞罕坝林场取得了突出成绩,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人,门票收入可观,但过度的旅游开发也使林场的木材产业收入明显下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本森林茂密的塞罕坝从清代到解放初,再到如今人工林场,其兴衰巨变,充分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重大影响。
B.植树造林改善环境,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奋斗,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回报,只有经过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有收益。
C.虽然塞罕坝林场的林木没有直接转化为金钱,但旅游业给百姓带来商机,这也说明“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说法的正确。
D.一吨粗钢还比不上塞罕坝一吨伊逊山泉水的价格,说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可以取代钢铁等传统工业。
【小题3】塞罕坝林场的建设产生了哪些方面的效益?请简要概括说明。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天

张抗抗

(1)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2)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3)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4)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5)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6)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7)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8)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9)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10)“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11)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12)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13)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14)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15)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16)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4)(5)段对大雪的描写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人引路等情节做铺垫。
B.文章第(8)段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C.文章第(11)段的“病人”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理伤害的人。
D.作者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不要被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更开阔。
【小题2】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
【小题3】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5.情景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对比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中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词的开头用平静的口气说道“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