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A.村子里很静,杜鹃鸟在果林的深处不住气地啼叫。果树的嫩叶,在四月的微风中絮语。蝙蝠,扇动着它那半透明的黑纱似的翅膀,在树枝间飞翔。(文学语体) |
B.细菌有三种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细菌形体虽小,体积差别也很大。(科技语体) |
C.“同学们,励志中学校园广播开始了!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我校初三(1)班李想同学在省城折桂了!她参加全国作文比赛,心鹜八极,倚笔驰骋……”(广播语体) |
D.为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特制定本《森林法》。(公文语体)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一箪食,______________,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2)其为人他,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七则》)
(3)______________,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4)对写法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既可拓展诗歌的情感时空,又可把感情抒发得委婉而有韵致。杜甫《月夜》中运用对写法又属于形象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 (共1题)
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宋)张元幹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1),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2),伤飘泊。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注释:(1)杜若:草名。(2)沙嘴:沙洲。桡:柴,代指船。【小题1】这首词的词牌是
A.踏莎行 | B.满江红 | C.苏幕遮 | D.雨铃霖 |
A.“春水迷天”两句写天气骤变,江面上风大浪高令人厌恶。 |
B.“绿卷芳洲”句中的“卷”字写出了江水冲向方洲的动态。 |
C.“寒犹在”以下六句写天寒无法入睡,只好借饮酒来取暖。 |
D.词的上片写风雨阻船之景,下片写思归之情,情景交融。 |
4.文言文阅读- (共2题)
廉耻(节选)
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吾观三代国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②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捐廉耻( )(2)自致卿相( )
【小题2】下列对第(2)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
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
【小题4】第(2)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
【小题5】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墨君堂记
宋·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①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②又能以墨象(翠写)君之形容(外貌),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③,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④人者,其气焰⑤亦未至若雪霜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⑥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嶙峋貌)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
(注)①王子猷:王徽之,生性爱竹。②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与可。③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④寒燠:“寒”义。⑤气焰:指寒冷之气的强度。⑥欣戚:指忧成。【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作堂以居君(______________)(2)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与“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中的“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 | B.天下云集响应,贏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
C.手长饞,为除不洁者(《左忠教公逸事》) |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
A.而属余为文(《墨君堂记》) 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
B.自植物而言之(《墨君堂记》) 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 |
C.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兰亭集序》)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前赤壁赋》) |
D.早缫而绪(《种树郭橐驼传》》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
(1)虽微(不是)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
(2)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小题5】从第①段看,苏轼写作《墨君堂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阅读第②段,概括文与可画笔下的“竹君”具有怎样的特性。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吻如刀割
内尔明·伊尔迪里姆
(1)嗨,我是萨米。不用冥思苦想我们在哪里遇见过。我们素未谋面。
(2)我是萨米,今年16岁。童年的我渴望长大后成为一名船长。我常常梦见旗子、桅杆,还有救生艇入海的咯吱声等,我梦见自己身着雪白制服站在桥上。暴风雨会不时袭来,大海会愤怒地咆哮,那汹涌的波涛如同挥舞斧头的强盗般冲击甲板。船上一片狼藉,我自然会快速上去查看。听起来甚是自负,但我就是充满英雄气概,我就是有能力让最狂热最暴躁的大海卑躬屈膝。
(3)为了缓解乘客的恐惧,我会漫步在甲板上,抚摸孩子们的头发,询问老人们的健康,为年轻女士点燃香烟。我会伏在船的栏杆上和鱼儿对话,看着城市灯光照亮了远方的海岸,憧憬着把船泊在前方等待我的福地。港口城市热切地召唤着我,把隐藏在其闪烁灯光下的财富放在我的脚前。我会向着灯光满速前进。就在我即将抵达甜蜜梦境中的海岸时,耳旁传来母亲温柔的声音,“醒醒,早上了。”
(4)我会起床祈祷:亲爱的上帝,即便我永远成不了一个船长,至少赐予我一次乘船远航的机会吧。当我能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我会抱怨上学仅仅为了去解决“浴缸里有多少升水……”这样的问题。我会在早餐时把梦境复述给母亲听。她一边笑意盈盈地倾听,一边在面包上涂上橘子酱。那样的年代里我们餐桌上有橘子酱,母亲的呼吸温暖着我们的壁炉,真是一段快乐的日子。
(5)然后我长大了,那个名曰战争的东西在我的小镇爆发。它改变了城市之光的颜色。闪烁着对生活热情的那些灯光一个又一个地熄灭了,让位于葬礼上的悲伤油灯。夜晚落在我们身上的是炸弹雨,而不是流星。一场大火让我家的房子被夷为平地。火焰吞噬了很多人,我母亲是其中一个。如同地狱的火焰烧毁我的家人、我们的房子、我们的过去和我们对未来的希望,一个接着一个。
(6)我风烛残年的父亲决定带我离开。终于有一天他宣布:“我们明天离开。”那天晚上是我最后一次在长大的城市睡觉,也是多年来第一次又梦见了童年的梦。海浪拍打着轮船,我在桥上微笑着。地中海像一个地图横亘在我面前。在地平线上,一个小小的被冲刷得很白的房子在那个新城市充满希望的灯光里向我眨眼。
(7)长途跋涉后我们终于来到土耳其边境,到了一个他们称之为难民营的地方。“别担心,”我父亲会说,“我们不会待很久。”父亲和很多人一样打算离开难民营去寻找更好的地方。所有人都指向同一个救世主——阿卜杜拉,他会告诉我们出路。但他说旅途费用昂贵,要到达灯火通明的城市并开始新的生活,每人要4000美元。父亲先是凝视我,又看看阿卜杜拉,然后又望了望脚下那裂开的土地。几天后,他做出了决定。有天晚上,他靠过来在我耳边低语:“你明天离开。”
(8)“你呢?”
(9)“你先走,我随后就到。”
(10)撒谎从来都不是父亲的强项,这次仍然不是。
(11)我鼓足勇气才说出来:“没有你,我哪里都不去。”但他示意让我闭嘴,仿佛我说了最亵渎神灵的话。那天晚上夜空没有星星,我无法许愿。我只是紧紧攥住父亲的手。
(12)第二天父亲陪我到难民营出口处,那里有辆红色卡车在等我。他数了4000美元,放到阿卜杜拉张开的双手上。父亲站在司机旁边,把我用力地推出去。我弯下腰,亲吻了他那疲惫的双手。它们刺痛了我的嘴唇。当离开就意味着永别时,吻如刀割……
(13)我在卡车后备厢中待了7个小时才到达穆拉。暮色降临,华灯初上。我看着车子驶过的窗户:金黄色的灯光从窗帘后面流出。晚上我们驱车到港口。看到停靠的船舶让我想哭……卡车司机载着我,要把我快递到船上,这轮船和我梦境中的船毫无相似之处。雨水疯狂扑打在我的脸上,一个胡子长得像厕所刷子、有着一张凶悍脸的男人,把我带上船,抬起甲板上的一层盖子,把我推下楼梯。这时我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封闭的地下室,这里挤满了数百的男男女女和儿童。我心怀恐惧,睁大眼睛,而他们已经缩在船舱阴影中,然后我挤进了人群。
(14)储藏室密不透气,我们挣扎着呼吸。接近黎明时分,船开始翻腾,像一个翻滚作呕的胃。甲板上面传来跑步声和咔嗒声。我们敲击着头顶的盖子,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大喊,但无人应答。突然人群中有个女人大叫起来:“船沉了!”然后尖叫声、祈祷声、低语声,还有孩子们的哭泣声响成一片。
(15)当我们的船沉入地中海时,我听见母亲温柔的声音在我耳旁低语,就像一首摇篮曲:“睡吧,夜晚到了。睡吧,夜晚到了。”
(16)我是萨米。若是让你感到抓狂,我很抱歉,但这是我们认识的重要时刻。因为当我寻找一个透出金黄色灯光并且能让我得以休息的小房子时,我和小船下沉到地中海深处。但是你们的世界正常运转。
(17)我是萨米,我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悄悄地走。你们继续生活,仿佛我从未死过,也看不到我的存在。我把它写下来,因为不论我在你的星球上有多么渺小,我必须留下证据。如今,我趴上地中海深处的坟堆,飞驰的海星在脚下穿梭,而我的身体上,海浪翻飞。
(节选自《文汇报》2015年10月22日)
【小题1】第(2)(3)两段描写“我”童年的梦境有何用意?【小题2】第(7)段黑体字分别表现出父亲怎样复杂的心理?
【小题3】分析第(12)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文中多处提到“灯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光”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文章意脉贯通,布局绵密精巧。 |
B.“灯光”有虚有实,虚实交迭,使文章内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
C.“灯光”温馨美好,映衬出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深化了文章主。 |
D.“灯光”明灭变化,暗示萨米梦想幻灭,表明他对现实彻底绝望。 |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未风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才有了解释字源的理论,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
6.材料作文- (共1题)
7.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