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杭州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7207

试卷类型:三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采,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zhuómó)的问题。
B.从呀呀学语到初识句读,他从曲径通幽、绿树蓊(wěng)郁、红荷映月的朗润园走出了绚丽人生的第一步。
C.乐曲《明月杭州夜》和谐灵动,婉转唯美,将传统的丝竹管弦与西方电子元素熔于一炉,浑然天成,表现我国博大深邃(suì)的文化内涵。
D.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chán)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中。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站在当下回头,是孔子当年感叹的“逝者如斯夫”。穿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没有几个人如这位夫子,古老而又年轻。

孔子何人?(乙)在很多年轻人眼中,他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一张年老的画像——俯身、颔首,谦卑慈祥,而后是絮絮叨叨的教导。

(丙)学者李零在丧家狗中说,他少时不爱读《论语》,觉得它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读懂孔子,或许需要年长一些,经历点世故人情。(丁)而后,方能懂得夫子与弟子之间那些嬉笑怒骂,毫不掩饰,又充满智慧。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被描绘成一个不拘小节,少有情味,高高在上的圣人。事实上,他最怕受人尊敬,他善感多情,又有不少的怪癖。

【小题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絮絮叨叨B.世故人情C.只是D.不拘小节
【小题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2016长兴举行的健康养生产业国际论坛上获悉,制造业发达的长兴,正在积极打造大健康产业链,加速培育发展新功能。
B.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度在扩大,信息流在密集,面对历史问题,怎么转述、何以判断、如何表达成了一个挑战。
C.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再次提醒公众人物:有名有钱别太任性!从艺当知感恩,做人当知敬畏,名气伴随担当,别因自我放纵,一朝失足,终生余恨!
D.炎热的夏天如何护肤?黄瓜与鸡蛋混合使用,兼具补水与软化角质效果,特别适用于各种肤质。

2.诗歌鉴赏(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①峭:寒厉。②窣:sū突然钻出来。③梅妆:泛指女人的面部化妆。④双鲤:借指书信。
【小题1】从词的内容和表达情感看,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的“红日薄侵罗绮”可以想象女主人公怎样的生活状态?下片的“梅妆泪洗”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2】赏析上片画线句写景的特色。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北山居记

明·宋濂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性或固然欤?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试以伯旼之意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节选)

(注释)①罍léi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多用青铜制成。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笭箵língjīng鱼篓,竹笼④丛脞cóngcuǒ:细碎,杂乱⑤鞅掌:繁忙劳累⑥魏阙:朝廷的代称。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   抑:或者
B.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 漱醪:喝酒
C.试以伯旼之意之  逆:推测
D.占一才者必 庸:平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奔走于尘土冥茫中,求遂其尺寸之欲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来之
B.其能索句寂寞之滨乎  从泾道亡,归壁
C.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D.有不登于枢要者乎  邯郸为郡,惜用武而不终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当时的人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B.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超越众人而成为名臣。
C.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还值得商榷:作为一名地方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
【小题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老子·七十七章》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曽皙)“唯求则非邦也与?”

(子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论语》11•26)

材料二: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17•4)

【小题1】从材料一看,孔子是如何评价冉求的治国想法的?
【小题2】结合上面两段材料,请你探究孔子的“割鸡焉用牛刀”的思想局限性。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②“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③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④道家以一种全息的思维方式,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⑤“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必须首先解决人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是处理天人关系的基础,若不及时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就连常见自然灾害也无法抵御,生存条件没保障就谈不上天人和谐,所以人与物的关系是“道法自然”的基本问题。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⑥“道法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并向大自然学习,使人道合于天道。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自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节选自《道法自然的智慧》)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它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B.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基本相似,与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C.根据汤用彤先生的考察,“自然”一词的意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其内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宽泛。
D.儒道两家虽然都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但它们价值取向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儒家是“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是“自然的和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第一段主要论述“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比较,阐述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B.文本第二、三两段主要对“道法自然”的具体含义进行科学而详细的诠释,从而使读者对于这一概念有准确的理解和认识。
C.文本第四、五段主要阐述“道法自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最后一段则在此基础上对人类自身提出要求和希望。
D.汤一介先生与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认识,都认为道家的价值取向在于“自然主义”和“复归自然”。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道法自然”的内涵,并谈谈这一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达然

①贱,和钱念起来声音不同。但分析起来意思却近似;不但偏旁完全一样而且字首都曾当做交易媒介,只是贝比金用得早,贱比钱的历史长罢了。据说古人造字鬼神哭,但祖先造完钱与贱后鬼神也许暗笑钱使人贱了。

②人的历史一大半是钱的文明。人制造货币,货币不能造人却控制人。钱永远是首流行的情歌,不必唱,看就发疯。钱币只标示价值,本身并无什么价值.然而我们一提到价值,别人就问多少钱?据说现在世界钞票约有20.3万亿美元——这当然不等于地球的价值。钱、钱、钱叫得连凯因斯都烦了。他在那本1947年出版,影响很大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里就认为道德问题是由爱钱而起,使得人的价值也和物件一样贱。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讽刺:“没有一个讽刺作家写得尽金银珠宝下的丑恶!"因为连讽刺作家看见钱也乐昏了。钱不看人,人看钱;哑巴见后口开,和尚见了经也卖。人不藐钱,钱藐人;钱不吃人,人吃钱;人不害钱,钱害人。

有钱的藐人。他们欺人压人还要人捧他们有仁——仁是敲破皮肉而得的。富人对某些数字比自己的生日记得还清楚,目的当然不只是藐人而已。有一次一个朋友带我去看他的一个医生朋友。一进客厅,医生就一一用钱解释他的房子值30万美元。波斯地毡5000,钢琴4000,沙发3500,屏风2000,“你猜猜那大花瓶多少钱”,他自问自答:“1000多。想不到吧!我就喜欢这调调。”

④人有钱可吃时也很得意。在原始社会里钱曾是食物,都可吃了因为无所谓钱就无所谓贱,都吃得很强壮。后来文明进步了,西班牙人在1574年包围荷兰莱登城时,发行皮革钱,但不久情况窘迫,钱失去交换价值,人民就煮皮革钱吃。现在纸钞很臭,官却仍不煮就生吃。然而不管钱软或硬,禽兽是都不吃的。那天我等公共汽车,看到一群鸽子吃垃圾。有个汉子把一分硬币掷向鸽子,它们吓了一跳后仍吃垃圾,不但没理会钱,有一只还走到上面撒尿。尿仿佛浇在那汉子头上:“吃啊!那是钱,你们都不晓得?”鸽子仍不肯吃。他上前要踢钱,吓飞了鸽子。“天上没有钱,飞去做什么?”他把一分硬币捡起后看看天上骂自己:“耶稣基督,谁吃我这一分钱?太少啦!”

⑤钱不吃人——人并不好吃——钱害人。钱传染疾病,西德有家研究所检验一张100马克的纸币,发现了3万多细菌!但钱再脏也有人争着要。一个男人在医院前抢走一个妇人的手提包时,妇人大叫:“手提包里没有钱,只有大便!”强盗抢跑后,打开手提包一看,果然里面只有大便——是医生嘱那妇人带去医院检验的。

⑥要钱不要命的,在台湾民间故事里,我们已听了好多年:有个吝啬的人掉进水里后,儿子喊:“救命啊!谁把我老爸救起,有重赏。”水中老爸听后使力伸出头:“不要给别人太多钱,若要重赏,我宁愿淹死。”吝啬鬼就那样沉下去,笑话浮上来。可笑钱害死人的事实太多了。中国古代曾把钱铸成铲与刀形,这些铲与刀有无杀过人我不知道,但后来的铜板外圆内方,除了象征处世哲学与串通方便外,或许也和中国人怕被钱压死有关——因为万一被钱压时中间有孔呼吸就不一定窒息。现在纸钞虽轻,叠多了也会压死人的。有人曾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终会被钞票、支票与信用卡的重量压垮。钞票既然还继续印,再怎样贬值,人也要追,只顾钱而不看路,以致撞到车子。死也要穷开车。有个家伙开车去加油,口袋却只有两块钱,其中一块还是破的,加油站的老板拒收破钞后,他就要用轮胎暂作抵押,开车回去拿钱。无论如何,老板却坚持他把车放在加油站走回去拿钱,他拒绝了。老板宁要1块钱的钞票也不要值20多元的轮胎,就拿出枪把他射死。

⑦钱虽杀人,广告却到处要大家“救钱”而不是“救人”。美国纸钞与硬币上都印着“我们信任神”,这神,大概就是钱了。这钱虽害人,人不但从来未处罚它,还虔诚崇拜并小心携带,把自己的温暖免费给它。把前途当钱图,以为向前看就是向钱看。人就这样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发明而宁愿被自己的发明潜潜折磨着。

⑧然而也有人并不那样看钱。例如你,认为钱多了而不拿出来做有益的事就是罪恶。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的女主角,把订婚的钱10万卢布丢给炉火,钱使火更红,火使看钱的人更火!

⑨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若分配平均些,大家就不会那么贱吧!

【小题1】文章③—⑥段描述了不少面对金钱的社会众生相,请你任选两例概括主要内容,并说明作者的用意。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
【小题3】文章以“钱”为题,以“贱”贯穿全文,这一构思有什么好处?

5.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4)曹操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则在《赤壁赋》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处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身处互联网时代,qq、贴吧、微博、微信……太多的即时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技术扑面而来。有人赞美这个时代,认为互联网技术满足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欲望,确保了我们的知情权;有人则认为,过度的信息是一种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我们的灵魂不应被废话和空谈充斥,除知情权外,我们更应该拥有不知情权。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7.语言表达(共2题)

11.
欣赏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请为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请揭示这则漫画的寓意。
12.
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晨光”、“露珠”、“消散”“遗憾”这4个词语,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表达某种哲思,不超过12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