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达然

①贱,和钱念起来声音不同。但分析起来意思却近似;不但偏旁完全一样而且字首都曾当做交易媒介,只是贝比金用得早,贱比钱的历史长罢了。据说古人造字鬼神哭,但祖先造完钱与贱后鬼神也许暗笑钱使人贱了。

②人的历史一大半是钱的文明。人制造货币,货币不能造人却控制人。钱永远是首流行的情歌,不必唱,看就发疯。钱币只标示价值,本身并无什么价值.然而我们一提到价值,别人就问多少钱?据说现在世界钞票约有20.3万亿美元——这当然不等于地球的价值。钱、钱、钱叫得连凯因斯都烦了。他在那本1947年出版,影响很大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里就认为道德问题是由爱钱而起,使得人的价值也和物件一样贱。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讽刺:“没有一个讽刺作家写得尽金银珠宝下的丑恶!"因为连讽刺作家看见钱也乐昏了。钱不看人,人看钱;哑巴见后口开,和尚见了经也卖。人不藐钱,钱藐人;钱不吃人,人吃钱;人不害钱,钱害人。

有钱的藐人。他们欺人压人还要人捧他们有仁——仁是敲破皮肉而得的。富人对某些数字比自己的生日记得还清楚,目的当然不只是藐人而已。有一次一个朋友带我去看他的一个医生朋友。一进客厅,医生就一一用钱解释他的房子值30万美元。波斯地毡5000,钢琴4000,沙发3500,屏风2000,“你猜猜那大花瓶多少钱”,他自问自答:“1000多。想不到吧!我就喜欢这调调。”

④人有钱可吃时也很得意。在原始社会里钱曾是食物,都可吃了因为无所谓钱就无所谓贱,都吃得很强壮。后来文明进步了,西班牙人在1574年包围荷兰莱登城时,发行皮革钱,但不久情况窘迫,钱失去交换价值,人民就煮皮革钱吃。现在纸钞很臭,官却仍不煮就生吃。然而不管钱软或硬,禽兽是都不吃的。那天我等公共汽车,看到一群鸽子吃垃圾。有个汉子把一分硬币掷向鸽子,它们吓了一跳后仍吃垃圾,不但没理会钱,有一只还走到上面撒尿。尿仿佛浇在那汉子头上:“吃啊!那是钱,你们都不晓得?”鸽子仍不肯吃。他上前要踢钱,吓飞了鸽子。“天上没有钱,飞去做什么?”他把一分硬币捡起后看看天上骂自己:“耶稣基督,谁吃我这一分钱?太少啦!”

⑤钱不吃人——人并不好吃——钱害人。钱传染疾病,西德有家研究所检验一张100马克的纸币,发现了3万多细菌!但钱再脏也有人争着要。一个男人在医院前抢走一个妇人的手提包时,妇人大叫:“手提包里没有钱,只有大便!”强盗抢跑后,打开手提包一看,果然里面只有大便——是医生嘱那妇人带去医院检验的。

⑥要钱不要命的,在台湾民间故事里,我们已听了好多年:有个吝啬的人掉进水里后,儿子喊:“救命啊!谁把我老爸救起,有重赏。”水中老爸听后使力伸出头:“不要给别人太多钱,若要重赏,我宁愿淹死。”吝啬鬼就那样沉下去,笑话浮上来。可笑钱害死人的事实太多了。中国古代曾把钱铸成铲与刀形,这些铲与刀有无杀过人我不知道,但后来的铜板外圆内方,除了象征处世哲学与串通方便外,或许也和中国人怕被钱压死有关——因为万一被钱压时中间有孔呼吸就不一定窒息。现在纸钞虽轻,叠多了也会压死人的。有人曾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终会被钞票、支票与信用卡的重量压垮。钞票既然还继续印,再怎样贬值,人也要追,只顾钱而不看路,以致撞到车子。死也要穷开车。有个家伙开车去加油,口袋却只有两块钱,其中一块还是破的,加油站的老板拒收破钞后,他就要用轮胎暂作抵押,开车回去拿钱。无论如何,老板却坚持他把车放在加油站走回去拿钱,他拒绝了。老板宁要1块钱的钞票也不要值20多元的轮胎,就拿出枪把他射死。

⑦钱虽杀人,广告却到处要大家“救钱”而不是“救人”。美国纸钞与硬币上都印着“我们信任神”,这神,大概就是钱了。这钱虽害人,人不但从来未处罚它,还虔诚崇拜并小心携带,把自己的温暖免费给它。把前途当钱图,以为向前看就是向钱看。人就这样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发明而宁愿被自己的发明潜潜折磨着。

⑧然而也有人并不那样看钱。例如你,认为钱多了而不拿出来做有益的事就是罪恶。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的女主角,把订婚的钱10万卢布丢给炉火,钱使火更红,火使看钱的人更火!

⑨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若分配平均些,大家就不会那么贱吧!

【小题1】文章③—⑥段描述了不少面对金钱的社会众生相,请你任选两例概括主要内容,并说明作者的用意。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
【小题3】文章以“钱”为题,以“贱”贯穿全文,这一构思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2:2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以清廉为贵。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任何高耗能的生活方式都谈不上朴素;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观由老子首创,得到儒、墨等学派的认同和采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对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老子的朴素观,以自然为本位,具体包括本色观、恬淡观、清新观三个方面。
C.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对农业文明时代朴素观的继承和发展,生态是其灵魂。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要求人们保护自然环境,正视当前人类社会出现的垃圾问题,反对产生过多垃圾,倡导对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工业社会人们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环境严重破坏的事实为立论依据,论证了建构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必要性。
B.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接着论述了朴素观的源起,然后从三个不同时期展开分析论证,末段与开头呼应,结构严谨。
C.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生态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的历史性与巨大的传承价值。
D.文章分析论证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生态文明时代审美观的特点,但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观是论述的重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所以朴素美是最值得推崇的审美形态。
B.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观与农业社会的朴素观有着实质的不同,可见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不是节约型和保护环境型的。
C.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的指引下,人类要注意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与生态相互容让,避免矛盾,协调发展。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在当代备受推崇,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奢华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朝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退休(致仕)的保障。官员致仕,根据等级不同,规定有所不同。皇帝身边的五品官,地方上的四品官,到了退休的年龄,所谓“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办理致仕手续。唐高宗时的张行成,是尚书右仆射,加授太子少傅。因为天旱,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于是上表请求致仕,唐高宗亲手书写诏书,不允许,反而赏赐宫女、黄金、器物等等。但是,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到年龄便退,没有回旋的余地。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今年有多少官员致仕,报告后面附有一个长长的名单,通常照章办事即可。以制度应对多数,这是基本方略。
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尚书右仆射“战神”李靖以足疾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唐太宗表示支持,把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所有待遇不变,还特意派人到李靖府上表达皇帝的关怀,可见,致仕制度在唐朝,对于中下级官员,多按照制度执行,而对于高官并不采取一刀切,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突破了制度的限制,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赏。另一种优待的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这样相应的待遇也得到了提高。
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与尚书左丞相张说矛盾不休,各自组织朋党展开斗争。结果崔隐甫免官,宇文融贬官,而张说致仕。甚至有的官员虽然已经致仕,但是还可能受到追究。
由于朝廷需要,致仕官员更有起复的现象。苗晋卿在天宝末年以刑部尚书身份致仕,至德二年,肃宗拜他为宰相,统领国务。安史之乱平定后,苗晋卿以太子太傅身份再次致仕。第二年,皇帝又重新任命他为侍中。代宗时,他最终以太保身份致仕。苗晋卿一生竟然三次致仕,是个特例。
唐朝官员的物质待遇主要是俸禄。俸是俸钱,禄是禄米。根据中央、地方和官品发放这些钱米。禄米,按年计算,每年春、秋各发一次。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致仕官员如果住在地方,禄米等由中央处牒,所在地支付。唐德宗时期。致仕官员待遇提高,增加了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的半额。如果遇到举国同庆的时候,皇帝往往给官员普遍增加待遇,致仕官员也在其列。唐玄宗、肃宗包括以后的皇帝,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给现任官父祖授官,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到唐后期,代宗、德宗、宪宗等时代的大赦文,常常有这样的内容。
致仕官也会出席朝廷的一些仪式性活动,唐朝明文规定,致仕官委回到原曹司,位在现任官之前。也许,这是致仕官们更重视的规制。致仕官就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老有所养是人们的合理期待,维护社会的稳定,相应的养老体系更是必备的。唐朝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不是制度,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摘编自孟宪实《唐朝的退休制度》)
【注】①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②牒: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唐朝,致仕有时也是朝廷处理大臣的一个手段。朝廷大臣之间矛盾不休,朋党斗争就会有官员致仕,而致仕官员还可能受到追究。
B.唐朝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致仕规定,四品、五品官员到了退休的年龄,即“悬车”之年,要自己打报告给皇帝,获得皇帝批准才能致仕。
C.唐朝的政府官员的致仕,通常都有退休保障,但等级不同,规定也会不同。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后来增加了半料。
D.以制度应对多数,是唐朝退休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六品以下官员的致仕,吏部每年都会向皇帝报告,通常照章办事即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对退休官员的优待,由皇帝给予特别恩赐,或退休前提职,让官员以更高级别的官职致仕,使相应的待遇得到提高。
B.由于朝廷需要,唐朝官员致仕之后也会有起复的现象。例如苗晋卿就先后以刑部尚书身份、太子太傅身份、太保身份三次致仕。
C.有的大臣致仕会获得皇帝的支持。唐太宗时期把“战神”李靖树成知进退的楷模,赏赐丰厚,还特意派人表达关怀。
D.唐朝时的致仕官员享受半禄,即一半禄米,同时给一定数量的赐物。禄米等由中央出牒,所在地支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官员致仕之后的待遇不能给人以特权的印象。唐朝致仕官享受俸禄全额仅仅是皇帝特许的个别政策。
B.致仕官对朝廷的某些能体现其身份地位的仪式性活动的重视程度比物质待遇高,他们可以回到原曹司,位列现任官之前。
C.唐朝对致仕官员的一种优待办法是退休前提职,以此来提高相应的待遇。给予现任官提高待遇的一种途径是让他们享受致仕官员待遇。
D.唐代的政府官员通常都有致仕的保障制度,致仕官是现任官的未来,这是官场生态重要的一环,需要有健康与稳定的制度保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说:“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几乎与国际同步,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国内提出了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近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等文件,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也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技术层面来说,通过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可以实现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这已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

(综合选自“中国社会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等)

材料二: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夏生平表示,多年前,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采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阻止莫高窟的衰落,而数字技术的运用,为莫高窟的保存和资源共享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如今去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只要愿意,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长队挤着进那一个个的小洞窟,就着微弱的光线看着那一幅幅可能有残缺的壁画,而是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感受到洞窟中无法观看的细节,想看多细就看多细。早在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就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手机APP应用软件,该软件录入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为用户了解与保护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目前校藏古籍文献 2000多册,但受到自然条件、保存条件和书藉的物理特性的影响,大量古籍文献受损严重,所以,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迫在眉睫。古籍数字化成本非常高,如一册300页古籍数字化成本要60万到90万,所以学校每年都要投入几百万到几千万的资金用于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虽然可以被数字化,从而以更加高效的方式被存储,并被快速检索,但是古籍数字化存档也容易遭到病毒侵害,存在被人为误删或者掉电等故障的风险。

(综合选自“中国文明网”“搜狐网”等)

材料三:

由国家统一规划,通过政府牵头和社会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综合数据源,把碎片化的信息聚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行立体重构和生动再现。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项支持资金,将该专项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要培养一批既懂文化艺术又懂数字技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不乏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支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鼓励和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一种公共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加深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持续、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发展。

(摘编自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记忆工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下开启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
B.大数据及相关技术实现了对文物完整的数字化存档并永久保存,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必将推进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处理。
C.数字技术逼真地还原了洞窟的景观,既满足了游客常规游览无法实现的观感要求,又减少了游客排长队等待的痛苦。
D.数字化使古籍得以高效存储,但并非一劳永逸,还需建立防护机制,防止存档被误删,降低因掉电、病毒侵害所带来的风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物保护不仅要有重视的态度和数字化保护的新思路,还需要对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出明确的要求,避免数字化保护出错走偏。
B.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提出的建设数字敦煌的构想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游客可以在3D虚拟环境中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
C.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保护方式,都无法改变敦煌莫高窟即将消亡的事实,但数字技术的运用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
D.“广东省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收录了广东省级以上非遗的地理位置、传承人等信息,该举措表明数字技术也适用于非遗的保护。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初教我写作的老师   
王鼎钧
一 □□□□□□□□
①回想起来我并非王荆石老师的好学生。那时,人人称赞我的作文好,王老师却说不然。那时我们爱写抒情的散文,所抒之情,为一种没有由来的愁苦惆怅,不免时时坠入伤春悲秋的滥调。那是当时的文艺流行病。我们都受到感染而我的“病情”最严重。
②那时,我已经觉察国家危难,家境衰落,青年没有出路,时时“悲从中来”,所以不能免疫。“愁苦之词易工”,我那时偶有佳作,受人称道,只有王老师告诉我们,这样写永远写不出好文章。他说,文章不是坐在屋子里挖空心思产生,要走出去看,走出去听,从天地间找文章。天下这么多人你不看,这么多声音你不听,一个人穷思冥索,想来想去都是别人的文章,只能拼凑别人的文句成为自己的文章,这是下乘。
③他最反对当时流行的“新文艺腔调”,例如写月夜:“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照着我孤独的影子。”例如写春天:“光阴似流水般的逝去,一转眼间,桃花开了,桃花又谢了,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当时,这种腔调充斥在模范作文或作文描写辞典之类的书里。他不准我们看这些书。
④他说,说书人有一种反复使用的“套子”,死学活用。说书说到官宦之家,大门什么样子,二门什么样子,客厅里挂着什么字画,摆着什么家具,有一套现成的说法,这一套可以用在张员外家,也可以用在李员外家;可以用在这部书里,也可以用在另一部书里。作文一定要抛弃你已有的“套子”。
⑤依他的看法,学文言文和学白话文,方法大有分别。学文言是学另外一套语言,那套语言只存在于书本里,在别人的文章里。你必须熟读那些文章,背诵那些文章,才可以掌握那一套语言。你写文言文的时候,先要想一想你能够背诵的那些句子,把它从别人的文章里搬过来使用。你写的文言文是用古人的句子编联而成,颇似旧诗的集句。那时去古未远,大家对学习文言的过程记忆犹新,自然拿来用它学习白话文学。可是王老师认为这是歧途,白话文学的根源不在书本里,在生活里,在你每天说的话里,不仅如此,在大众的生活里,在大众每天说的话里。回想起来,王老师这番教导出于正统的写实主义,是堂堂正正的作家之路,对我们期望殷切,溢于言表。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我相信,别的同学也没有听懂。
⑥回想起来,这段话,也许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吧?遍数当年全班同学,再没有像我这样醉心作文的。可是,那时,我完全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二□□□□□□□□
⑦他说,文笔一定要简洁。
⑧国文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敌人占据了我们的城池,我军准备反攻,派一个爱国的少年侦察敌情。这少年在午夜时分爬上城头,“看见月色非常皎洁”。看见月色非常皎洁!全课课文只有这一句写景,王老师称赞这一句写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到了城头才发现月色皎洁?因为这时他需要月色照明,好看清楚城里敌人的动静。他说,倘若由俗手来写,恐怕又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一大串拖泥带水的文字。受降城上月如霜!月如霜三个字干净利落,用不着多说。
⑨他的这番训诲,我倒觉得不难。我把这种写法首先用在日记上。我记下,参加一个亲人的葬礼。“四周都是哭红了的眼睛”,王老师给我密圈。我记下,有一天因事早起,“星尚明,月未落,寒霜满地,鸦雀无声”,王老师又给我密圈。
⑩通常,学生的作文都很短,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写得长些。有一次,王老师出题目要我们比赛谁写的又好又短。题目是“我家的猫”。我写的是:我家的猫是一只灰色的狸猫,是三岁的母猫,是会捉自己的尾巴不会捉老鼠的猫,是你在家里的时候它在你脚边打滚儿,你不在家的时候它在厨房里偷嘴的猫。是一只每天昂首挺胸出去,垂头丧气回来的猫。你说,这到底是一只什么猫?据说,王老师看到我的作文时微微一笑:“这孩子的文章有救了。”作文簿在老师们手上传来传去,有人认为“的猫”两个字太多了,删掉比较好;有人认为“的猫”很有趣,而且扣题,题目就是“我家的猫”嘛!
⑪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能通过王老师的检验,有一次,我在作文簿上写道:时间的列车,载着离愁别绪,越过惊蛰,越过春分,来到叫清明的一站,王老师对这段文字未加改动,也未加圈点,他在发还作文簿的时候淡淡的对我说:“这是花腔,不如老老实实地说‘    ’。”
⑫又一次,我写的是:金风玉露的中秋已过,天高气爽的重阳未至,他毫不留情的画上了红杠子,在旁边改成“今年八月”。
回想起来,王老师提倡质朴,反对矫饰,重视内容,他朝我这棵文学小草不断地浇冷水,小草受了冷水的滋润,不断的生长,这一番教导对我的影响太大,太大了。
【小题1】结合第③段的例子,联系上下文,分析王老师反对“新文艺腔调”的原因。
【小题2】第⑨段“我”学到了文章写法,获得两次“密圈”,请赏析这两处文字。
【小题3】本文由两节文字组成,请在方框处各添一个小标题。
【小题4】根据上下文,在第⑪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了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士学人,大多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之为流行,并相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母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牧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治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抆传播的历史看,憎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傅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1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B.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居偏僻、远离中原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种安定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C.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使得这里产生了很多有着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更孕育出了如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
D.五凉文化是以敦煌为中心的,它继承了在敦煌打下坚实而深厚基础的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而渐渐趋于成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敦煌佛教文化兴盛与其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敦煌地接西域,加上交通的便利就比较早地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
B.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C.对佛经的翻译也使河西地区佛教得以广泛传播,河西很多高僧不辞艰辛,西行求经,回到河西地区后开窟建寺翻译佛经等。
D.敦煌地区的佛教传播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竺法护的译经布道,但在敦煌鸣沙山开凿洞窟的时间要晚些,可追溯到前秦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一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十六国时期的社会动荡、连绵战争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地区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流行。
C.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僧人们在鸣沙山上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并且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