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达然

①贱,和钱念起来声音不同。但分析起来意思却近似;不但偏旁完全一样而且字首都曾当做交易媒介,只是贝比金用得早,贱比钱的历史长罢了。据说古人造字鬼神哭,但祖先造完钱与贱后鬼神也许暗笑钱使人贱了。

②人的历史一大半是钱的文明。人制造货币,货币不能造人却控制人。钱永远是首流行的情歌,不必唱,看就发疯。钱币只标示价值,本身并无什么价值.然而我们一提到价值,别人就问多少钱?据说现在世界钞票约有20.3万亿美元——这当然不等于地球的价值。钱、钱、钱叫得连凯因斯都烦了。他在那本1947年出版,影响很大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里就认为道德问题是由爱钱而起,使得人的价值也和物件一样贱。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讽刺:“没有一个讽刺作家写得尽金银珠宝下的丑恶!"因为连讽刺作家看见钱也乐昏了。钱不看人,人看钱;哑巴见后口开,和尚见了经也卖。人不藐钱,钱藐人;钱不吃人,人吃钱;人不害钱,钱害人。

有钱的藐人。他们欺人压人还要人捧他们有仁——仁是敲破皮肉而得的。富人对某些数字比自己的生日记得还清楚,目的当然不只是藐人而已。有一次一个朋友带我去看他的一个医生朋友。一进客厅,医生就一一用钱解释他的房子值30万美元。波斯地毡5000,钢琴4000,沙发3500,屏风2000,“你猜猜那大花瓶多少钱”,他自问自答:“1000多。想不到吧!我就喜欢这调调。”

④人有钱可吃时也很得意。在原始社会里钱曾是食物,都可吃了因为无所谓钱就无所谓贱,都吃得很强壮。后来文明进步了,西班牙人在1574年包围荷兰莱登城时,发行皮革钱,但不久情况窘迫,钱失去交换价值,人民就煮皮革钱吃。现在纸钞很臭,官却仍不煮就生吃。然而不管钱软或硬,禽兽是都不吃的。那天我等公共汽车,看到一群鸽子吃垃圾。有个汉子把一分硬币掷向鸽子,它们吓了一跳后仍吃垃圾,不但没理会钱,有一只还走到上面撒尿。尿仿佛浇在那汉子头上:“吃啊!那是钱,你们都不晓得?”鸽子仍不肯吃。他上前要踢钱,吓飞了鸽子。“天上没有钱,飞去做什么?”他把一分硬币捡起后看看天上骂自己:“耶稣基督,谁吃我这一分钱?太少啦!”

⑤钱不吃人——人并不好吃——钱害人。钱传染疾病,西德有家研究所检验一张100马克的纸币,发现了3万多细菌!但钱再脏也有人争着要。一个男人在医院前抢走一个妇人的手提包时,妇人大叫:“手提包里没有钱,只有大便!”强盗抢跑后,打开手提包一看,果然里面只有大便——是医生嘱那妇人带去医院检验的。

⑥要钱不要命的,在台湾民间故事里,我们已听了好多年:有个吝啬的人掉进水里后,儿子喊:“救命啊!谁把我老爸救起,有重赏。”水中老爸听后使力伸出头:“不要给别人太多钱,若要重赏,我宁愿淹死。”吝啬鬼就那样沉下去,笑话浮上来。可笑钱害死人的事实太多了。中国古代曾把钱铸成铲与刀形,这些铲与刀有无杀过人我不知道,但后来的铜板外圆内方,除了象征处世哲学与串通方便外,或许也和中国人怕被钱压死有关——因为万一被钱压时中间有孔呼吸就不一定窒息。现在纸钞虽轻,叠多了也会压死人的。有人曾预言资本主义社会终会被钞票、支票与信用卡的重量压垮。钞票既然还继续印,再怎样贬值,人也要追,只顾钱而不看路,以致撞到车子。死也要穷开车。有个家伙开车去加油,口袋却只有两块钱,其中一块还是破的,加油站的老板拒收破钞后,他就要用轮胎暂作抵押,开车回去拿钱。无论如何,老板却坚持他把车放在加油站走回去拿钱,他拒绝了。老板宁要1块钱的钞票也不要值20多元的轮胎,就拿出枪把他射死。

⑦钱虽杀人,广告却到处要大家“救钱”而不是“救人”。美国纸钞与硬币上都印着“我们信任神”,这神,大概就是钱了。这钱虽害人,人不但从来未处罚它,还虔诚崇拜并小心携带,把自己的温暖免费给它。把前途当钱图,以为向前看就是向钱看。人就这样舍不得丢掉自己的发明而宁愿被自己的发明潜潜折磨着。

⑧然而也有人并不那样看钱。例如你,认为钱多了而不拿出来做有益的事就是罪恶。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的女主角,把订婚的钱10万卢布丢给炉火,钱使火更红,火使看钱的人更火!

⑨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若分配平均些,大家就不会那么贱吧!

【小题1】文章③—⑥段描述了不少面对金钱的社会众生相,请你任选两例概括主要内容,并说明作者的用意。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
【小题3】文章以“钱”为题,以“贱”贯穿全文,这一构思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12:2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③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介绍海原大地震,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并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了这场地震的惨烈。
B.海原县地震时出现了一道闪电,它一路撕了下去,期间碰到一片旺盛的柳树,其中一棵被撕为两半,顽强地活了下来,文章通过想象写出了“震柳”的来历。
C.题目“震柳”既是文章的写作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找寻震柳的过程中,两次写到“绿云”,一为“见”时,一“别”后,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内容完整。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小题2】震柳的特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图画,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的教科书”这句话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小题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
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
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
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小题2】(小题2)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
B.使伦理学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
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的论证分析,以下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第一段所说的“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应当包括注重经济活动中理想、道德的影响,注重人在内在价值方面的自我完善等项内容。
B.我们还不大习惯借助经济学原理来阐释伦理学问题,仅仅从义务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权利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例。
C.依据某人的行为可能产生好的结果,因而肯定他具有完成这一行为的道德权利,这是将经济学原理引入伦理行为判断的一个尝试。
D.因为人的社会性既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因此用经济原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也是理由充分、十分必要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常去国外的游客发现,国外著名景区的门票价格并不高。比如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门票合人民币39元,美国大峡谷和黄石公园等世界自然遗产公园门票的10美元,16岁以下来成年人免票。与之相比,我国景区的门票价格相对偏高。

门票收入在我国很多景区是主要经济,但过高的门票价格则会限制游客数量,降低景区经济收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门票经济”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6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并指出地方政府对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承担主体责任。各地区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

(摘编自《旅游景区应尽早摆脱“门票经济”》)

材料二:在2007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主要收入是门票销售,其文化衍生品的种类主要是故宫的馆藏复制品,比如铜器、瓷器、书画作品等。这些复制品、高仿品制作逼真,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但实际销量却一直不太乐观。有数据显示,2012年故宫门票收入为6.5亿元,而故宫系列的文化产品销售占比不足5%。

从2007年起,北京故宫开始陆续向台北故宫取经,学习他们的文化产品发展道路。2013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了“故宫文化服务中心”,专门负责故宫系列文化衍生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同时开设多个下属子公司,并授权故宫博物院作为各个子公司的签约主体,通过不同文化公司广泛开展新媒体营销,利用微信、微博、官网、电商等多种渠道,开展市场营销。这些包含了故宫元素的文化产品,不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它的时尚感和趣味性也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截至2015年12月,故宫系列的文化产品已达8700多种,2015年一年,故宫系列的文化产品销售额就突飞猛进,一路突破10亿元,超过了2014年故宫全年的门票销售总额。

(摘编自《故宫系列文化产品的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材料三:中国旅游业发展已经走过40年历程,无论是人们的旅游诉求和出游习惯,还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和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者由原来景区观光旅游,逐步转变为休闲旅游、体验旅游、度假旅游,旅游活动空间走向城市社区、乡村田园或其他没有围墙、更加开放的自由空间;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也由初期以景区为主逐步转变为多业态并重;旅游发展模式则由以“门票经济”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旅游产业收入逐步摆脱了门票依赖,进而引导旅游发展模式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社区旅游、乡村旅游、园区旅游、研学旅行等开放型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对传统单一观光型景区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因此,从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旅游景区经营走向低价门票、甚至免费开放已经成为时代所趋。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互动、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旅游产业并不绝对排斥“门票经济”。门票是景区产品经营的重要构成,“门票经济”也是种商业模式。许多旅游景区由于资源属性、投资主体、体量规模、内部空间特征等条件的规定和限制,多业态发展的可能性很小,以收取门票作为收入可能是其唯一的选择。

(摘编自《顺应全域旅游趋势,推动景区转型升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有希望助力突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B.2007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倚重展示建筑藏品,轻文创开发,文化衍生品以复制品和高仿品为主,固然蕴含丰富历史元素,但销量小,收入甚微。
C.北京故宫向台北故宫学习,也成立了“故宫文化服务中心”,推出众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审美性、时尚感和趣味性的包含故宫元素的文化产品。
D.多业态发展更符合当今中国旅游业的趋势,但旅游产业并不完全排斥“门票经济”,对于中国的旅游业转型不能搞一刀切,应因地制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采用列举数字的方式,客观准确地把故宫经营转型前后的收入进行对比,证明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模式优于单一的“门票经济”。
B.外国景区门票的价格低凸显我国景区门票偏高,说明目前我国旅游是单一的“门票经济”,而且门票收入也是许多景区的主要经济,亟待改革。
C.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从事实和理论两个角度对旅游业经济转型给予肯定,不但有故宫转型成功的客观事实基础,也有严密的经济背景理论分析。
D.开放自由的旅游空间,多业态的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丰富的开放型旅游产品,既迎合旅游者的诉求和习惯,也是旅游业发展总体趋势的要求。
【小题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旅游业经济转型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蓑衣,最初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在我国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挡风雨的侵扰,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久而久之,蓑衣就形成了。《诗经·小雅·无羊》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蓑笠,备雨服。”说明蓑笠是充当雨具使用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姓在下雨天,通常是身着蓑衣来从事劳作的。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所不同的是“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挡风雨,又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蓑衣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人们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来做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蓑衣进一步的雨衣,是用丝绢一类纺织品涂上油后做成的,称“油衣”“油帔”。《晋书·桓玄传》记载:“(刘)裕至蒋山,使赢弱贯油帔登山,分张旗帜,数道并前。”
除蓑革、油绢外,古代雨衣还有用粗麻、棕丝等材料制成的。棕丝是棕榈树皮上的一种纤维,经加工整理,也可编织成雨衣,俗谓“棕衣”。唐韦应物《寄庐山棕衣居士》中写道:“兀兀山行无处归,山中猛虎识棕衣。”此外,油葵叶也非常适宜制作雨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中就有详细记载:“油葵,生阳江,恩平大山中,树如蒲葵,叶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这种雨衣仍以农夫、渔人所着为多。
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内臣所穿雨衣,据《明宫史》记:“用玉色深蓝官绿杭绸或好绢,油为之,先年亦有蚕茧纸为之,今无矣。有斗钵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御前大臣值穿红之日,有红雨衣、彩画蟒龙方补为贴里式者。”贵族男女的雨衣,则用一种柔软而不渗水的高级玉草编织而成,取名为“玉针蓑”。
《红楼梦》中,贵公子贾宝玉就穿这种雨衣。第四十五回:“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个渔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
斗笠则是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形制。讲究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绲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斗笠,又名箬笠,“楚谓竹皮曰箬”。有的斗笠,以葵叶铺陈笠盖,因而称之为葵笠。有的则以笋壳夹于竹篾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蓑衣”的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蓑衣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人们用蓑草编织成蓑衣,裹住身子,抵挡风雨的侵扰。
B.关于人们穿蓑衣的情况,早在《诗经﹒小雅﹒无羊》就有记录,可见在当时蓑衣就已经被充当雨具使用了。蓑衣既能挡雨,又能遮挡烈日。
C.蓑衣的制作材料是蓑草,这种草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雨水不易渗透,所以用来制雨衣非常合适。
D.后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益丰富,用蓑草制成的蓑衣就只有农夫和渔人在使用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蓑和笠的关系,就像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笠有尖顶和圆顶两种类型,其制作原料是竹篾、箭竹叶等
B.蓑衣是一种具有平民性的雨具,因为它的制作材料可以轻易得到,并且人们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
C.随着社会的发展,雨衣的制作材料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最初的蓑草,到后来的油绢、粗麻、棕丝、油葵叶等。
D.明代后,雨衣的制作日益考究,所用材料也有多种,宫廷內臣所穿雨衣就有用好绢或蚕茧纸做成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雨衣有多种,如蓑衣、棕衣、油衣、玉珍蓑等,这些雨衣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雨衣的制作材料日趋多样化。
B.笠是蓑之配,可晴雨两用。斗笠历史悠久,通过《国语》《红楼梦》可以看到,其从先秦到清代都在使用。
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渔翁穿蓑衣戴斗笠的情形,此中的蓑衣应该是由油葵做成的。
D.古人遇雨,最初不分尊卑,都穿蓑衣;但后来出现分化,宫廷贵族穿的往往是油衣、绢衣、玉针蓑等高级雨衣,普通百姓穿的往往是蓑衣、棕衣等。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l)目前解决水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靠天,二是靠地下水,三是靠开渠引来河水,四是靠运水。不过这几种办法都愈来愈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人们开始想到向大海要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将成为解决沿海城市缺水的救星。科学家们正面临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海水的直接利用,其次是海水淡化问题。目前这两方面的技术都有发展。

(2)什么地方可以直接利用海水呢?我们可以从工业、农业和生活三方面看。在工业上,海水利用是比较成熟的。世界上许多拥有海水资源的国家和地区,都大量采用海水替代淡水作冷却用水。日本电力工业的冷却水几乎全部是海水,化学工业的冷却水近1/3是海水。在美国,海水主要用作电力工业、石油化工、造纸行业的冷却水。在农业方面,有一些农作物可用海水灌溉。在生 活方面,海水主要用于冲厕和消防。香港用海水冲厕已有40年历史,目前冲厕用水的70%是海水。根据国外工业城市的统计,如果冷却水中70%直接使用海水,冲厕用水中70%直接使用海水,则整个城市用水中有一半可用海水代替。这是个惊人的比例。

(3)直接利用海水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城市的水道要分成淡水水道和海水水道。海水水道要解决取水方式、预处理、防腐蚀和防海生物附着堵塞等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这些技术问题已不再成为海水直接利用的障碍。

(4)把海水转化为淡水,叫做海水淡化。海水淡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等都已达到工业生产的规模。世界上严重缺水的一些富裕国家,如西亚石油输出国和欧美一些国家,已经确定将海水淡化作为取得淡水的重要途径。到1989年底,全球已有7千多座海水淡化装备,总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立方米。世界上海水淡化能力的55%分布在中东地区。海水淡化已成为中东地区以及许多岛屿淡水供应的主要。

(5)海水淡化实际上是用能源换淡水,一般耗电较多,费用较高。在我国,使用大型进口淡化设备,每吨淡水的成本约为10元,比起一般城市水价要高几倍。

【小题1】根据文意,现在人们向大海要水的原因是 ( )
A.大海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
B.海水利用的技术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C.日本和美国已取得利用海水的成功经验
D.原有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
【小题2】世界上严重缺水的一些富裕国家已将________________作为淡水供应的主要。
【小题3】文中列举数字的作用,是为了说明海水利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4】这篇文章说明的对象是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