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噱头(xué) 供职(gòng) 转捩点(lì) 器宇轩昂(qì) |
B.虎贲(bēn) 相扑(xiāng) 烟幕弹 (mù) 溘然长逝(kè) |
C.琢磨(zuó) 服膺(yīng) 捅篓子 (lóu) 沆瀣一气 (hàng) |
D.拂晓(fú) 诡谲(jué) 挑大梁(tiāo) 美人胚子(pēi) |
二十世纪的国人经历了由“废经”到民间诗经的各种折腾,逐渐 了儒家经典的义理价值,对圣贤的话语感到 。帝制时代的终结,客观上将儒家经典与政治生活 开来,庙堂儒学彻底告别历史舞台,对许多儒者来讲,儒家经典从国民教育体系中淡出出,无异于 。
A.淡忘 不知所云 割裂 火上浇油 |
B.淡忘 不甚了了 剥离 雪上加霜 |
C.遗忘 不知所云 割裂 雪上加霜 |
D.遗忘 不甚了了 剥离 火上浇油 |
A.天津站目前的上车旅客数量不多,而出站旅客则大量增加,大多是以探亲、务工旅客以及学生客流为主。 |
B.金秋十月,天津市有关部门针对蓟州区果农销售板栗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板栗宣传力度、组织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果农们打开销路。 |
C.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亚太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也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
D.《堂吉诃徳》主人公的游侠非常曲折滑稽,其实描绘了 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 |
A.我们熟悉的《鸿门宴》《项羽之死》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
B.古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城镇文化。其中,“锦城虽云”中“锦城”指成都,“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中“长安”指北宋都城汴京。 |
C.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其中《论语》和《道德经》都收录在“经”部中。 |
D.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下列诗句按产生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于嗟鸠兮” “长 太息以掩涕兮"“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力拔山兮气盖世”“云青青兮欲雨””望美人兮天一方”。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同心而离居,_____。(《涉江采芙蓉》)
(2)面图省识春风面 ,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劝学》)
(4)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
(6)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3.诗歌鉴赏- (共1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两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三句至第六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法,告诉读者自己是因为国事外离开了家乡。 |
B.“商参”一词表明诗人夜晚经常望着天上的星斗思念亲人,与后世“望月怀乡”的方式相似。 |
C.“客鸟思故林"与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相似,都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诗人感情。 |
D.“师涓久不奏”一句与曹操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都是用了借代的手法。 |
(3)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比较这两句诗的异同。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水木清华亭记
[元]宋本
至治三年,予过期,周君景春语予:“吾白马湖园田,予尝觞其会心亭者,吾岁再三至,至辄留数十日。虽颇野逸。吾犹以近城郭。过客夥。往往闻官府里巷事为可厌。别买小山敖山驿旁。筑亭其上。距城六十里而远,非亲戚故人来候。终岁无通刺者,其奇胜岑蔚,视白马湖不啻什百。”因共往临观,徘徊忘归,暮就宿亭中。既别君以北,怀其境,必形思梦,数数念君,为能自适。
盖亲大林丘山者,莫樵牧农夫若。然其目不知书诗。昧道理。劳斧斤耜耒。指趼,以登陟作业,虽日涉,只见其苦。常试问之,将悼其生之在野,又乌知惬心目髙深耶?知者独士大夫,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然不得如君者恒多。茍名士大夫,率不甘沉浮稠人中,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西东驰骛无已时,其乡有十年、廿年不至者,况良田美池?否则暂至,集农夫耕获校,斗斛合龠诈欺不得自休息而睡,旦复乘车骑马还市中,自适之乐夺矣。君爵禄不入心,又不肯自婴世故,闻人争竞是非,远避如不及。至山中,纳履策杖,翛然往来林下。遇田父道人,坐谈或略具酒茗资笑乐。于是山林可爱而玩者,若皆効竒以出,不为外夺故也。它士大夫能效君,则其园田讵皆无奇?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予虽知,亦无田不能自还。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当是时,思自适周氏亭中,邈不可得。既以贤君,又恨樵牧农夫之悼在野也,初君求名亭以记,诺之,三食新矣,弗果。其子鼎亨游京师,复以君意趣,亨归,乃追思所履以睹者,名亭曰“水木清华”而记之。所买山在郡北,未至里许,即行田间,踸踔塍畛上。若缘山,实小阜,堕而上平。稚杉数十章,秀竦可爱。前临溪,阔四五尺,夹溪苖松无数若发。水泚然历沙石湾磴,浏浏有声。又前,则田畴迤逦。亭半出溪上,三楹,颇加黝垩,敞洁以雅。亭右山麓,青筱赤棘,中得微行。至一泓,号“龙潭”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樛条灌肄绕之,水净渌,雨旱不登耗。阜之后泊旁,高山巨水弥望,势皆走亭。泰定四年三月,朝列大夫,礼部郎中宋本记。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昧道理 昧:不了解 |
B.将悼其生之在野 悼:悲伤 |
C.又不肯自婴世故 要:被……所缠 |
D.复以若意趣 趣:志向 |
A.莫樵牧农夫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幸王?”曰:“不若也。” |
B.穷日疲极而睡 门虽设而常关 |
C.不为外夺故也 此广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
D.山中人传龙尝起于是 于是饮酒乐甚 |
A.至治,是年号,“至治三年”是采用年号纪年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还有“永和九年”“始元六年”等。 |
B.九族,指以自己为本位的九代同姓亲族,此文中的“九族”与《荆轲刺秦王》“乃朝服,设九宾”中的“九宾”含义大致相同。 |
C.斗斛,是两种量器,在本文中指少量、微博,与《阿房赋》“奈何取之尽锱铢”中 的"锱铢"含义大致相同 |
D.与《游褒禅山记》相比,二者的相同点是都用酣畅的笔墨进行了大量议论,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还较为详尽地描绘了山水之美。 |
A.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
B.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
C.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
D.今兹日戴星入/曹局治文书/往往不遑/食暮/归脱冠带/惽然就枕 |
A.周景春起初有白马湖园田,后来因为离城太近,行人太多,常听到世俗之事,心生厌烦,于是另寻他处以闲居。 |
B.作者为了赞扬周景春的田园生活,分别用樵牧农夫及其他拥有田园的士大夫与之对比,主题鲜明突出。 |
C.作者曾答应为周景春新田园中的亭子命名,但三年过去还未兑现,恰值景春之子来, 于是回忆当年游览之景,将亭子取名为“水木清华”。 |
D.作者羡慕亭的闲适生活,在为其夺取名之后,自己也另在郡北买了一座山,畅游其间,颇为自适。 |
(1)视白马湖不啻什百。
(2)士大夫有良田美池可以适者,讵止君。
(3)是非君擅有斯乐不让,人不即之耳。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选自林建超《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小题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里产生深刻影响。 |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 |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着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
下辈子的职业
聂鑫森
①儿时的黄昏,在街道的尽头,摇出一点猩红,夜色里便漫开一片温馨,很是庄肃动人,那是一盏出诊的灯笼。待到面前,可看见上面一个大大的隶字,写着出诊中医的姓氏。打灯笼的自然是病家的人,灯笼后急急跟随一个银髯飘飘的老者,慈眉善目,溢出济世救人的悲悯。那时,我想做一个中医真有意思。
②这辈子已过去四十余年,当过刀具钳工,做过报纸的记者和编辑,还顶着一个作家的虚衔,但这些职业似乎都非我衷心所好。有人问我下辈子愿意做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于杏林张帜,操岐黄之术。
③这辈子不是不想学中医,实在是想学而不可能,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阴差阳错,硬是没有寻到机遇。不独是我,连弟妹们也与此无缘。父亲生前常叹息家传无人,神情颇为恻恻。
④自小对中医发生一种极崇拜极神秘的感觉,源于湘潭这座全国三大药都之一的古城,到处是药行药号药店,以及许多挂着紫檀木横额的医寓,大街小巷飘拂着浓浓淡淡苦苦甜甜的药香。这种药香似乎浸润到我的记忆深处,即使在远离这块故土后,岁月更替,依旧不能淡去。
⑤父亲的朋友中不少是医林高手,他常于酒后微醺时说起他们的故事,为某一个处方的精妙而赞叹不已。有一位姓朱的名医,在诊治一种大腹滞胀的怪病时,先让患者好好调养三个月,待其神完气满,竟在处方中下了四钱砒霜,以毒攻毒,上吐下泻,一剂便根治顽症,人却无损。还有一位姓王的红科大夫,接骨理筋,全凭腕力和指力,抬着来的患者,立马让其走着回去,医寓的门口时常响起鞭炮声,到处贴着为他扬名的红帖子,这当然是患者愈后的一片感激之情。
⑥年岁渐长,对中医这门职业的钦服,也就愈加强烈。我觉得中医特有人情味,望、闻、 切、问,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自始至终,没有其他人和物的干涉,患者和 医者隔案而坐,取一种真正的平等。一问一答,不问而答,兼及望、闻、切,医者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这里没有针头和手术刀的寒光闪烁,没有听诊器、X 光机、氧气瓶之类冷冰 冰的东西,一切都如家事般亲切。医者对病情病理表述的语言,温情脉脉,并充满着诗意。寒、 温、湿、热、滞、涩,以及阴虚阳旺,阳亏阴盛,这些字眼毫无恐怖的意味,让人感到医者是 在作某种艺术形态的概括。而西医可以把一切都科学地量化,量化的结果是变成森冷的理性评判,告诉你的是血脂有多少克,血压有多高,心肌如何梗塞,动脉趋于硬化,身上带有何等毒菌。所以每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
⑦我还喜欢中医切脉的那种韵味,凝神感受从手指传导出来的种种生命信息,决不计算一分钟跳动多少下,而是探寻着玄妙无穷的脉象,或厚,或薄,或沉,或浮,或紧,或弛,或滞,或滑。在此一刻,彼此无言,但却在手指与脉象的“对话”中,造成一种医者与患者特有的默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惜,不曾见识过悬丝探脉的景况,望、闻、问一概省略,切脉只 凭借纤弱一丝的颤动所带来的微妙的感觉,西医对此只能望洋兴叹。我以为当中医的都可当诗 人,他用直觉来把握世界,来感悟生命,故有“意医”一说,中医是崇尚“天人合一”的。
⑧记得古籍中记载名医用几片梧桐叶做药引,以合“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意蕴,从而 推动病势的转换,这不是诗情的独特抒写么?《红楼梦》中薛宝钗所服用的“冷香丸”,那个制作的过程充满了审美的情趣,酷似一个精美的艺术品的产生。
⑨假如下辈子做中医,我要下工夫把毛笔字练好,参悟诸体,自成一格。在诊断过病情后,打开砚盖,细细地磨出一泓香墨,于磨墨中思考“君、臣、佐、使”的安排与配备,调集好精兵猛将共赴疆场,一举围歼病厄。然后,极流畅极潇洒地写出处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讲究气韵贯通,讲究彼此呼应,顾盼有姿,如同一幅书法小品。
⑩我还应该有一个小小的园子,栽着一些药草,芍药、菊花、七叶一枝花、打不死、车 前草、鱼腥草、紫苏……既当花赏,又作药用。在闲暇时, 自然是要做几首旧体诗的,或者, 学会下围棋,学会弹古琴,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儒医。
⑪我会在夜深人静,听到急切的敲门声后,连忙点亮一只灯笼,提出一只药箱。然后,浴着那一片温煦的光晕,跟在来人的后面,朝某一处小街小巷走去。 灯笼上大书隶体“聂” 字,自然是出自我的手笔。
⑫当人们看见这盏灯笼时,必说:聂先生又出诊了!
⑬这句话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小题1】下面对文韋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题目中“下辈子”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今生没有学成中医的遗憾,以及对中医的无比热爱。 |
B.文章第二段写自己曾经从事过的职业,为了衬托自己真正愿意从事的职业是中医, 此段最后的“杏林”指中医。 |
C.文章最后五段,以虚写实,通过对中医生活的想象,字里行间,渲染流露出当中医的强烈渴望。 |
D.文章在第七段说“当中医的都可当诗人”,是指作者发现了医者与诗人的相似点,医者切脉动作优美潇洒,如诗人一样优雅。 |
E.文章第十段,作者描写自己想拥有一个小园,里面种着各种植物,包括菊花,意在追求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的自由生活。 |
【小题3】试分析作者儿时想学中医,出于什么原因。
【小题4】如何理解第八段结尾“所以毎次谈到西医,我都会觉得一阵冰冷”这句话。
【小题5】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成年之后认为中医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6.材料作文- (共1题)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人类真正掌握了基因技术,可以通过修改基因的方式来获得 自己想要的新生儿,想要新生儿健康长寿,身体强壮,相貌出众或者智商超群都没有问题。父母在胎儿形成的时候,花上高额的费所请生物学家进行基因编辑,就可以按自己 的意愿打造一个未来的奥运冠军、模特、歌唱家、科学家……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7.语言表达-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