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9题)
上联:生未同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外抗强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①疆场空有约 ②死难同穴 ③劳燕惜分飞 ④六载订婚成一梦 ⑤白宫溅血泣黄泉 ⑥内除国贼
A.上联:⑥①⑤ 下联:②③④ | B.上联:②④③ 下联:⑥①⑤ |
C.上联:③②⑤ 下联:⑥①④ | D.上联:②③④ 下联:⑥①⑤ |
A.在开通前的联调联试运行的最关键时期,动车组司机每个班以近二百多千米的时速,每天往返至少三个来回。 |
B.当前家庭教育有淡化倾向,其主要原因是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家庭教育的时间严重不足所造成的。 |
C.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
D.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和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
A.忤视(wǔ) 参乘 (shèng) 彘肩(zhì) 殒(yǚn)身不恤 |
B.拜谒(yè) 憎恨(zēng) 骨髓(suǐ) 共(gōng)其乏困 |
C.长篙(gāo) 瞋(chēn)目 玉诀(jué) 长歌当(dàng)哭 |
D.廖(liáo)廓 百舸(kě) 箕(jī)踞 挥斥方遒(qiú) |
A.“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新时代农村的一名“第一书记”,他声誉颇高,广有羽翼,深受群众爱戴。 |
B.王力、关锋、戚本禹的诈伪终于图穷匕见,遭到了周总理的批评和毛主席的抛弃。 |
C.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学生们长歌当哭,用歌声送别恩师,场面十分感人。 |
D.努力付出者必将收获美梦成真的喜悦;峥嵘岁月者换来的只是时间在脸上留下的悔恨,最终一事无成,一生虚度。 |
A.新闻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文体。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导语是新闻的眼睛,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 |
B.《再别康桥》是浪漫诗人徐志摩在剑桥的浅吟低唱。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旋律和谐。诗节和诗行的排列均匀整齐,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尽显整齐谐美。 |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使毕使于前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⑤大王来何操? ⑥以其无礼于晋
⑦是寡人之过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毋从俱死也
A.①⑨/②③/④⑦/⑤⑧/⑥/⑩ | B.①⑨/②③/④⑥/⑤⑦⑧/⑩ |
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⑨/⑩ | D.①④/②③/⑥/⑤⑧/⑦⑨/⑩ |
①群臣怪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刑人如恐不胜 ④函封之 ⑤太子迟之
⑥吾得兄事之 ⑦其人居远未来 ⑧臣活之 ⑨范增数目项王 ⑩常以身翼蔽之
A.①⑧/②③/④⑥⑨/⑤⑦⑩ | B.①⑤/②⑨⑩/④⑥/③⑦⑧ |
C.①⑧/②⑤⑦/③⑨/④⑥⑩ | D.①⑤/②⑧/④⑥⑩/⑦/③⑨ |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距关,毋内诸侯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⑦秋毫不敢有所近 ⑧拔剑切而啖之
A.①②⑤⑥ | B.②④⑥⑧ | C.①③⑤⑦ | D.①④⑤⑧ |
2.诗歌鉴赏- (共1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回环往复,音韵和谐,一唱三叹。每节诗首尾响应,每一个诗节都是一个独立的“乐段”,使主题思想不断深化,产生了荡气回肠的音乐美。 |
B.“一瓢、一张、一片、一朵”这些词语均言量之小,从而突出思乡之情深,因为只需有一点就能解思乡之愁。 |
C.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正衬等修辞手法,直接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 |
D.《乡愁四韵》与《乡愁》在风格上和表现方式上颇多一致,都采用了寄情于物象的手法,都表现了乡愁。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洗攸之字仲达,少孤贫。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攸之内抚将士,外谐群帅,众并安之。时南贼前锋薛常宝等屯据赭圻。殷孝祖率众军攻之,中流矢死,军主范潜率五百人投贼,人情震骇,并谓攸之宜代孝祖为统。时建安王休仁总统众军,闻孝祖死,遣宁朔将军江方兴率三千人赴赭圻。攸之以为方兴名位相亚,必不为己下,军政不一,致败之由,乃率诸军主诣方兴推重,并慰勉之,方兴甚悦。攸之既出,诸军主并尤之。攸之曰:“卿忘廉蔺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此之升降。”明旦进战,自寅讫午,大破贼于赭圻。寻进号辅国将军,代孝祖督前锋诸军事。薛常宝等在赭圻食尽,南贼大帅刘胡屯浓湖,以囊盛米系流查及船腹,阳覆船,顺风流下,以饷赭圻。攸之疑其有异,遣人取船及流查,大得囊米,寻克赭圻。赭圻、浓湖之平也,贼军委弃资财,珍货山积,诸军各竞收敛,唯攸之、张兴世约勒所部,不犯毫芥,诸将以此多之。
攸之招集才力之士,随郡人双泰真有干力,召不肯来。攸之遣二十人被甲索之,泰真射杀数人,欲过家将母去,事迫不获,单身走入蛮。追孝既失之,录其母去。泰真既失母,乃自归,攸之不罪,赐钱一万,转补队主。
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事多所记忆。及攻郢城,夜尝风浪,米船沉没。仓曹参军崔灵凤女先适柳世隆子,攸之正色谓曰:“当今军粮要急,而卿不以在意,由与城内婚姻邪。”灵凤答曰:“乐广有言,下官岂以五男易一女。”攸之欢然意解。
(选自《宋书·沈攸之传》,有删改)
[注]流查:竹筏。乐广:西晋名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 |
B.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 |
C.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 |
D.明帝即位会四方/反叛以攸之为宁朔将军/率军据虎槛/殷孝祖为前锋/都督大失人情 |
A.字:指人的别名。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
B.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也用作帝王的自称。文中指前者。 |
C.蛮:先秦指非华夏民旅,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泛称南方少数民旅。 |
D.婚姻:指男娶女嫁过程,也就是双方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
A.沈攸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大敌当前,形势危急,沈攸之率领各位军主拜访江方兴,表达推崇敬重之心,从而使军政统一,上下齐心,最终大败敌军。 |
B.沈攸之机警明断,能够识破敌人伎俩。敌军把布袋装米系在竹筏和船的腹部,伪装翻船顺风流下,来传送军粮。沈攸之怀疑其中有诈,派人截取,得到很多粮食。 |
C.沈攸之唯才是举,礼贤下士。双泰真孔武有力,不肯听从沈攸之的征召,射杀追兵,后来听从母亲的劝降前来归附,沈攸之没有处罚他,反而奖赏并委以重任。 |
D.沈攸之晚年勤奋好学,喜爱典故。他能背诵《史记》《汉书》中的很多史事。仓曹参军崔灵凤引用乐广的典故来为自己辩解,沈攸之听后非常高兴,当即怒气大消。 |
(1)人情震骇,并谓攸之宜代孝祖为统。
(2)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此之升降。”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拉开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 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宄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或“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垃圾分类是事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
B.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才开始启动和发力的。 |
C.垃圾分类是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
D.根据调查,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普及垃圾分类方法”等问题,垃圾分类工作会进行的顺利一些。 |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落依然冷清!
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还是原先的老样子。1926年3月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的国务院和平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说:“三月十八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他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作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那天天气阴霾、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
B.文章中有大量的有关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
C.“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明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鲁迅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写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 |
【小题3】在游览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理解,作者由“不曾明白”转而有所感悟。请你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5.情景默写- (共1题)
(1)《沁园春·长沙》里,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
(2)同是面对离别,徐志摩想“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荆轲则歌曰:“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记念刘和珍君》里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____;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前进:向前行动或发展。生活中,人们常常赋予“前进”以勇者的赞誉,为它所体现的那种昂扬、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喝彩。
后退:向后退,退回(后面的地方或以往的发展阶段)。其实,很多时候,后退也并非绝不可取。“急流勇退”“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告诉我们有时后退也是一种智慧。
你怎样看待“前进”与“后退”呢?你,或者你周围发生过哪些与此有关的事情?或“前进”与“后退”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明确;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7.语言表达- (共1题)
8.其他-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9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