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675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6

1.选择题(共6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在船舷上惊叫的外国游客,以及向我探询中国第一名胜的外国朋友,你们(终究/究竟)不会真正了解三峡。我们了解吗?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客舱内谈笑从容,烟雾缭绕。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起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

——《文化苦旅·三峡》

再列举下去有点“吊书袋”的味道了,就此打住吧。我深感兴趣的问题是,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中间,天柱山究竟凭什么赢得了这么多文学大师的厚爱? 很可能是它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天柱山自南北朝特别是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都非常兴盛。佛教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至今三祖寺仍是全国著名的禅宗古刹

——《文化苦旅·寂寞天柱山》

选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词语选择,均无误的一项是(   )
A.渊(sǒu)   承(zài)   奔泻
B.样(mó)    船(xián)    终究
C.起航    吊书袋    崇山峻岭
D.赢得   气(fēn)   古(shà)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知识或者说科学的确切性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可以反反复复地运用,去获得相对确切的 效果。运用知识的人越多,知识的地位就越牢固,由此形成了一种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知识是有用的,经得起检验,因而值得相信,值得崇拜,更值得追求。事实上,知识的“确切性”本身,就已经包含了“可以相信”或“无可 ”的内在因素。例如,“水往低处流”作为一种知识,它的确切性不只是经得起生活的检验,更让人在看到或想到位势高低落差时,确信一旦有水流过,绝对不会从低处流向高处。可见,“确切性”就是某种相信、信赖甚至于信仰的别名。基于此,(    )。他们相信知识、运用知识和追求知识。他们清楚地知道,与“确切性”为敌,是不可能胜利的,也是很 的。

神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复杂原因。它以人类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精神活动,构造了一个超然的思想体系,   出了一个极致完美的理想世界和超现实的终极善者,譬如上帝。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预设 质疑 荒唐 推演
B.预期 置疑 荒唐 推演
C.预期 质疑 荒诞 推算
D.预设 置疑 荒诞 推算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B.聚集在知识或科学领域里的求知者是为数众多的
C.为数众多的聚集的求知者是来自知识或科学的领域
D.知识或科学领域里,聚集了为数众多的求知者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时下的网络文学在即时传播、大众阅读、市场适应性乃至类型多样化等方面确有优于传统文学之处,但在总体质量上还不足以与传统文学相媲美。
B.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也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C.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D.体制内官员的语言和体态,眉宇间的神情,字正腔圆的怯懦,头上的汗滴,张颂文在电影里完整地复刻了出来。
4.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传统藏式建筑用的木料多,救火也有一套老办法——如“砍柱子、掀房顶”等。为了“掀房顶”不费事,藏式建筑房梁和椽子不相互钉死。
B.北京阅读季针对“没时间”这一现象,特设立“走进北京阅读季,马上读书吧”的宣传口号。借古人读书“三上”的典故(马上、枕上、厕上),提醒人们阅读不拖延、常读久受益。
C.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生活方式的创新和生活内涵的变化,决定着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方向;反过来,这些新产业和新产品又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支撑。
D.今生我握过的手多得不计其数: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还有唐婉式的红酥手,但均不曾留下深刻的印象。
5.
下列选项中对联与人物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A.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白居易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孟浩然
C.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
D.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6.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员工不小心犯了错误,作为管理者,是应该对其进行批评,但要不为已甚,以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B.易中天老师纵论三国天下大事时,善于将深奥的道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并自然地加入他个人的创见,给人一种述而不作的感觉。
C.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褒奖和肯定,导演不赞一词,只是埋着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D.于是,以培养孩子某些特殊能力为目的的特长教育应运而生,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音乐班等等,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2.句子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的部分。
(1)辘辘远听,_____。(《阿房宫赋》)
(2)会桃花之芳园,_____。(《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在《登岳阳楼》中,与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同样壮阔磅礴之感 的诗句是:_____,_____。
(4)_____,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吟留别》)
(5)人生亦有命,_____?(《拟行路难》)

3.诗歌鉴赏(共1题)

8.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①,坠似骚人去赴湘②。

乱点莓苔③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迁客来过岭:指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②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③莓苔:苔藓植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C.尾联中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D.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2)本诗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9.

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教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
B.视衮龙之   文:花纹,彩色交错
C.故君子心不愿   苟:随便
D.学者不患才之不   赡:供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譬如宝在玄室   乃设九宾礼
B.而不闲舆,不为良骏   于其身也,耻师焉
C.志者,学师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
D.故君子必择师   积土成山,风雨兴
【小题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小题4】下列选项对加点词的文化常识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德:分别对应六种身份——“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
B.六行: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孝、友、睦、姻、任、恤。
C.黄钟:亦作“黄鐘”。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
D.玄黄:黑色与黄色。《周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也用玄黄指天地。《千字文》第一句就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作者认为资质与志向相比较,志向更重要。从古至今,求学的人不计其数,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
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训诂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小题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5.现代文阅读(共2题)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书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兴。一方面是强调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的《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小题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
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
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
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了,对赋的基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
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他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了铺陈事物。
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远不够的。
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
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
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赋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敲铜锣的孩子

袁省梅

初冬的太阳青白冷寂地走到头顶时,铜锣宏亮的声音在羊凹岭的巷里响了起来,咣,咣,咣。正在玩耍的孩子嚷嚷着,耍把戏的来了。敲铜锣的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宽大的棉袄随着胳膊的摆动,像罩了个罩子般硬撅撅地晃,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他看上去也不冷,额头冒着汗,把一面铜锣敲得嘹亮。戏台子下蹲的、站的来了好多人。冬闲,人们都出来看个热闹。
开始演出了。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已经脱了棉袄棉裤,光着脊背,只穿条灰白的单裤子,在一个黑脸大汉的指挥下,钻火圈、骑单车、抛大缸……
表演顶尖刀的是敲铜锣的孩子和黑脸大汉。一把亮闪闪的尖刀,一头顶在那孩子的脖子上,另一头顶在黑脸大汉的脖子上。一旁的铜锣皮鼓噼里啪嚓,敲打得紧紧慢慢。看热闹的人心也跟着紧紧慢慢地乱扑腾,就见那黑脸大汉和那孩子顶着尖刀,伸开着两臂,一步一步转着圈走得缓慢、沉重。只见那孩子的脸涨得紫红黑亮,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子快要蹦出来般,凸出了眼眶,亮的尖刀已经深深戳进了他的喉里。细的棍子一点点弯曲,弯曲……终于,在一阵急促的锣鼓声中,在人们的唏嘘中,棍子咔嚓折断。那孩子和黑脸大汉慢慢收了气息,微微笑着向一周的人鞠躬致意。
人们看着那孩子,顺出一口气,旋即就嗷嗷地叫起好来。人们是没想到这小小的孩子,黑黑瘦瘦的,还有这般好的气功。有胆大的娃娃悄悄走上去,想摸那孩子的肚子。那孩子故意将肚子鼓得老大,等娃娃们小心地刚碰到他的肚子,他忽地瘪了下去,吓得娃娃手一弹,倏地缩回。那孩子就嘿嘿笑,一旁的人都嘿嘿笑。

锣声又响在羊凹岭的巷子时,敲铜锣的孩子开始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了。那孩子见了门,不进去,站在门口把铜锣敲得响亮。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或者是,一瓢麦子三四个玉米穗,反正是,家里有啥,就给点啥。那孩子见人拿了东西出来,就不敲了,鞠一下躬,翻过铜锣,接了粮食。出了门,他把铜锣里的粮食装到一只灰的布袋子里。

走到二豁子家门口时,巷里闲坐的人使着眼色不让那孩子在二豁子家门口敲铜锣。二豁子没有男人,一个寡妇扯着七个淌鼻涕的娃娃,日子过得烂抹布样皱巴。况且,凭着二豁子的性格,她除了能给你一口唾沫一顿斥骂,还能有什么?
那孩子看着人们给他挤眼扯嘴的,以为人家跟他开玩笑,他也朝人们挤眼扯嘴地逗闹。笑闹中,就站在二豁子家门口把铜锣咣咣地敲响了。
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的二豁子看见那孩子手上捧着锣,站在当门口,脸上就黑下一层,撅着嘴,不耐烦地摆着手,走走走。

那孩子却不走。二豁子看那孩子的黑眼睛溜溜地瞪着她,短的头发硬撅撅地直愣愣,就有点可笑。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

那孩子不说话,也不走。门口看热闹的人哄地笑了,都说留下吧,给二豁子当儿子吧。捧铜锣的孩子还是不说话,笑笑,把铜锣往二豁子脸前凑。二豁子看见铜锣暗哑的光映出那孩子一张谦卑的倦容,抬眼就看见那孩子的眼神也清明,也倔强,好像是,还有点忧郁。

二豁子的心莫名地疼了一下。

这娃。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

有人说,做她娃多好,省得你跟个讨饭的一样可怜。那孩子突然敲响了铜锣,咣的一声,响亮,突兀,也寒凉,冰块般撞向每个人。人们

一个哆嗦,还没回过神来,那孩子缓缓地说,我不是讨饭的。说着,一手提着铜锣,一手把布袋子猛地摔到肩上,在人们的一片惊叹中,走了。
那孩子走了好一会儿了,木槌撞在铜锣上的声音,当当当,还清凉凉地响在二豁子的耳边,细碎,纷乱。

这娃,脾气还挺大。嗤,再大也是个耍把戏讨饭的。别说了。二豁子突然大吼一声,白白黑黑的碎语刀切般没了,人们瞪着二豁子,不明白她好好的,咋就生气了。二豁子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把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人们面面相觑,抬头看天,讪讪地,天要变了,好像是。

人们撵着二豁子时,她已经往回走了。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人们看见那孩子的手上捏着一张皱巴巴的五角钱。过了一会儿,那孩子提着铜锣还在那儿站着。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注重对出场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敲铜锣孩子“裤子却短,黑红的脚腕露了半截”,二豁子“筛晃着一头枯草样乱发”等描写,用笔精省,却凸现人物的生活状态。
B.“二豁子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这一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二豁子的心理活动:她非常同情、喜欢敲铜锣的孩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
C.演出结束后,敲铜锣的孩子挨家挨户收粮食时,“屋里的人听见了,就会拿出两个馒头,或者一个南瓜三五个红薯”,这说明羊凹岭人们的慷慨。
D.文中“你要给我当儿子,我把你这布袋子装满”,这是二豁子故意为难孩子,想让孩子知难而退,不问自己要粮食。
E.文章最后第二节,“敲铜锣的孩子在她身后咣地敲了一下铜锣,又敲了一下”,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敲铜锣的孩子对二豁子的反转行为有点懵,下意识地用敲锣表示感谢。
【小题2】简析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敲铜锣的孩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名著阅读(共1题)

12.
《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分别对应怎样的小说情节?根据你对《红楼梦》的认识,简单分析这一人物在全书中的作用。

7.材料作文(共1题)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段时间,一篇热文《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拋弃你》,在朋友圈横空出世。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用同龄人的“成功”与普通人的平凡进行对比,借此告诫人们:“不会再有匀速前进的同龄人,你要么一骑绝尘,要么被远远抛下。”在文章火爆的同时,與论场上也是议论纷纷。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当发觉同龄人比自己“成功”很多时,你作何感想?请联系现实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8.语言表达(共1题)

14.
每年的6月25日是我国的“全国土地日”,是为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而由中国国务院制定的保护日。下图是“全国土地日”的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