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语文月考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864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选择题(共1题)

1.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小华同学千万不要丧气,困难只是暂时的,如你需要指点的话,我一定不吝赐教。
B.重阳佳节将至,我代表家父、家母真诚邀请伯父、伯母在适当的时间到寒舍做客。
C.火车晚点了,不敢劳动大驾到车站迎接,各位只须在家恭候即可,我们马上就到。
D.我家昨晚在本小区丢失小花狗一只, 如有收留或发现线索者, 请马上送还主人。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旅怀

李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不仅点明了时节,照应了题目,还营造了一种冷寂凄凉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七、八句写深秋的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萧瑟凄冷,正面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写出了诗人身边无亲无友的孤苦无依。
【小题2】简析诗中山、水、云这三个意象分别有何特征?分别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卫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言于惠王曰: “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唯君图之。”王面许之,其实不以为意。座既,鞅去魏之秦,因景监见秦孝公。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孝公二十年,秦与赵盟,鞅将军军河西,济之而围公子卬。卬,魏之名将也,然知不及之。鞅阴断其共,魏军大乱,鞅大败之以整。魏王省之日: “恨不早用痤之言!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为今之计,若何?”卬对曰:“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若舍边鄙与之,秦必退。商法寡恩,不得善终。”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孝公崩,商鞅车裂于秦,魏王大说:“子亡, 吾犹在,天不我负!”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注:景监,秦孝公宠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B.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C.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D.魏数败/日以削/遂从/卬言/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去安邑/徙都大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多种称呼方式,比如,“商鞅”是“出生地+名”,“卫鞅”是“国名+名”,“公孙鞅”是“姓+名”。
B.没,同“殁”,死的委婉说法;崩,指古代帝王、太后死亡。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车裂,古代死刑的一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商鞅年少奇才,受到公叔座赏识。公叔座向魏王举荐商鞅,希望能够重用商鞅,如不能就杀了他,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此意见。
B.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在公叔座去世后他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连太子犯法也被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只能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秦焉至于此?甚矣,寡人之过。
(2)阙邻以利,东肆其封,秦之国谋也。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使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孩子课外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最佳方式之一。以往的亲子阅读,主要是针对上学的孩子,而如今,亲子阅读的范围已扩展至学龄前儿童,甚至几岁的小娃娃。因为“阅读”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意味着文字阅读,还包括图画等非文字阅读;亲子阅读有朝着更低龄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有些家庭并没有阅读习惯,可看到别的家庭都进行亲子阅读后,便盲目跟从,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后,由于选材、方法、指导等欠妥,不仅阅读氛围没有营造起来,孩子没有获益,反倒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

(摘编自刘天放《奠让“亲子阅读”流于形式》)

材料二:

(摘编自“家长帮·阅读”)

材料三:

一些家长对亲子共读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共读就是给孩子传授知识,将共读等同于学算术、学认字、背唐诗、背英语单词,过早将孩子带入应试教育模式,这样反而增加了孩子的烦恼。实际上,阅读是一扇窗口,亲子共读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美好与乐趣,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因此,家长要避免将急功近利的情绪带到共读中。亲子共读不要在意眼前的收获,而要放眼长远,使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到优秀品质。

亲子共读也无须拘泥于场所和环境,不是待在家里才能进行亲子共读,要带着孩子大胆走出家门,多参加阅读活动,多走进大自然,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阅读产生更美好的感悟。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阅读兴趣,会使亲子共读更有效率。亲子共读贵在坚持,需要家长多用心。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但会冷了孩子的心,还会给他们的性格培养带来不好影响。

(摘编自胡蔚<亲子共读贵在用心》)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教授凯瑟琳·斯诺说,大量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和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有着直接的联系。丰富的家庭阅读环境对孩子的语音意识、词汇发展、文字意识以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从长期来看,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快速认读、阅读理解、独立思考和表达及未来的终身发展都有帮助。

研究发现,亲子阅读对儿童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发展等方面都提供了独立贡献超过20%的影响因素。在美国的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中产生的差异大概为33%。亲子阅读能够独立贡献20%的差异,也就是说33%由社会经济地位带来的差异中,有20%是可以通过亲子阅读来弥补。

在美国,通过20年的实践,让很多人认识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实践过程中,除了家长态度积极,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力量支持,美国很多的社会组织和公立图书馆都会提供机会,给孩子派书送贴纸,鼓励他们阅读。波士顿的公共图书馆一直有一项名为“1000本书”的阅读计划,鼓励孩子在6岁上小学之前读满1000本图画书。凯瑟琳·斯诺说:“我觉得这是中国社会可以借鉴的,早期阅读不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哈佛教授:亲子阅读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阅读习惯不好(每天阅读不足半小时)的家庭,孩子日阅读时长普遍较短,这表明父母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作用不容忽视。
B.家长进行亲子共读,目的主要集中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增进亲密的亲子关系上,为了拓展知识界限、提升能力的也比较多。
C.对于亲子共读的内容,家长的选择多倾向于为儿童创作的作品,认可老师的推荐,受网站或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影响较大。
D.家长进行亲子阅读,较少考虑为学科(如语文、英语)成绩提升打基础,为了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而制定个性化家庭教育方案的也不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亲子阅读中,书的介质作用和阅读的纽带作用相结合-再加上形式多样化,使得亲子阅读范围已经覆盖了0-3岁的小孩。
B.亲子阅读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在短期内影响很大,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语言发展的影响逐渐消失,而对独立思考等有影响-
C.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大概为33%,而通过亲子阅读可以弥补其中大概六成的差异。
D.儿童的早期阅读需要家长重视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美国在后一方面做得较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值得中国社会借鉴。
【小题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要做的具体事情和应避免出现的问题。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象,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在一些诗人的笔下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而在有的诗人笔下,通过情感的驱动,化物体的静态为动态,使其具备一种流动的美感。徐志摩的诗大多属于后者,他着意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而具有流走的动感,进而使诗歌也具有动态之美。
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构建动态美的画面,而这画面往往因在静中注入了动的血液,而使诗歌愈加清新、活泼、充满生气。
化静为动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重要手法。《她是睡着了》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少女的睡态,本是安谧、宁静的,但诗人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静态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轻盈的动态,使读者在少女如“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的睡态中,感觉到她在“朝阳里”将是如何像“水仙”那样鲜艳芳菲。《山中》一诗,写静夜里诗人在院中思念山中的恋人。在那月华如水的静夜里,诗人却想要“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去“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面对情人静谧的窗口,诗人不忍打扰熟睡的姑娘,只愿化为一片碧叶,掉在她窗前,“轻柔如同叹息”。诗人在苦心经营了一个极其幽静的环境后,又将笔峰轻轻一转,抓住“一针碧叶”掉下发出“如同叹息”般的声响这一动态,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流动美。在徐志摩笔下,“秋雨在一流清冷和秋水”里从“憔悴的秋柳”的“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见“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的情语(《私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的心在无言的交谈中同病相怜,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他的魂灵对话(《变与不变》)。
徐志摩还善于以静写动,即以客观环境极度的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如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中荡漾着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诗的开头就很别致,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一切都是“轻轻的”;结尾部分,理该放歌而又不愿放歌,这一宕荡叙尽了诗人对母校的深情。“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本来是几乎不能够调和在一起的,但诗人偏偏要把这对立的事物串在一起,“悄悄”也就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如通人情似的也不鸣叫。这静寂的气氛愈加烘托了诗人异常强烈而深沉的依依别情。
寓动于静是徐志摩创造诗歌动态美的第三个手法。诗人往往会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就能使诗歌产生动态美。在《难得》一诗中,虽然诗中的两位朋友在清寂的夜里“只静静的坐对着炉火,只静静地默数远巷的更”,“一双寂寞的灵魂”“无言的相对”,此时此刻,万籁俱寂,一切仿佛都已睡去,然而从那默默地为口唇干裂的朋友递去的那一杯白水中,从添上了几块煤后的一炉红焰中,读者会联想到,在两位朋友如此“无言的相对”后面,蕴藏着何等的默契,包含着何等的深情。而正是这样的联想,使诗歌不再单调死板。
(节选自刘景兰《徐志摩诗歌语言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某些诗人的笔下,作为诗人情感思想的对应物的意象被描绘成静态的,因而缺乏生命的动态。
B.在《她是睡着了》一诗中,徐志摩抓住少女“可爱的漩涡”这一特征,用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静态中写出了动态之美。
C.在《变与不变》一诗中,“树上的叶子”会与作者交谈,天上的星星也会在夜半时分爬上树尖与作者的魂灵对话。
D.在诗歌中,徐志摩善于用客观环境的极度静谧来反衬自己心灵空间的大波澜,这是他常用的以静写动的手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徐志摩往往是无意识地追求意象的动态化,这使本来相对静止的东西活动起来,具有了流走的动感。
B.在《山中》一诗中,诗人不仅变成了月色,还化作了清风,想要“吹醒群松春醉,在山中浮动”。
C.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笙箫”与“悄悄”、“夏虫”与“沉默”是完全不能够调和的。
D.在诗歌中,徐志摩往往喜欢通过对静的描写来使人产生联想,而这种联想则会使诗歌产生了态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诗歌意象的动态化,这一特点也影响了之后许多诗人的创作。
B.徐志摩善于用化静为动、以静写动和寓动于静的方法去追求意象的动态化,使诗歌也产生动态之美。
C.在《再别康桥》中,极静的气氛反衬出徐志摩心灵空间的波澜,将对母校眷恋之情,全部浓缩到了诗中那富有个性特色的意象之中。
D.徐志摩在运用寓动于静时,并没有直接描写动,而是通过对静的描写使人产生联想。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2)《论语》中,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

6.语言表达(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相声渐渐回归市场运行的轨道,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恢复了传统,______我们的时代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坚持传统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式的故伎重演,我们被唤醒的文化记忆绝不意味着曾被否定的糟粕卷土重来,____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死灰复燃和暗度陈仓。遗憾的是,一些小剧场舞台在对年轻相声演员的引导中,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感官刺激代替了娱乐享受。一些相声从业者对传统相声认识模糊,对笑的审美认识模糊,缺乏前辈大师的文化自觉。他们一味“向卖座看齐”“向流量看齐”,以鼓吹“去价值观”“去思想化”来哗众取宠,无底线媚俗,( ),_____使之最终滑向泥潭。我们痛心地看到,当今相声舞台上,有人借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_____粗鄙如雾霾般弥漫整个相声界,相声这门传统曲艺就会被“鸩杀”。

鉴于相声具有深厚的传统,今天有人提出相声要“复古”。笔者认为,如果真的要复古,就应该重拾那些正确的主张——作为“老北京相声文化摇篮”的启明茶社提出过“文明相声”的主张,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曾提出过“干净相声”的主张,来维护相声生态文明,清除精神雾霾,还相声“绿水青山”,让相声对得起“语言艺术”这个文明的维度。

【小题1】在下列关联词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过   那么   然后    于是
B.然则   更 就    一旦
C.但是   而且   所以    只要
D.然而   也 因而    如果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本已剔除的糟粕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糅进
B.原本已剔除的糟粕被生生糅进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
C.在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生生糅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D.相声这块文化瑰宝中被生生糅进原本已剔除的糟粕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B.有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捡起传统中的糟粕,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
C.有人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D.有人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传播低级趣味等不健康的内容,捡起传统中的糟粕。
【小题4】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