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重庆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636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选择题(共2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传播事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必须时刻抓紧抓好。可以说,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而且取决于其思想内容。改进话语方式。加强新时代文化传播,要立足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既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又促进传播话语大众化。善于运用人民群众    的方式,增强语言的人文情怀,让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

优化传播形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如 般涌现出来,在宣传党的主张、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高传播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促进文化传播。信息时代,(    ),谁就可能会    。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播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载体、采取什么样的讲故事方式。这提示我们,加强文化传播,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用心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    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
B.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
C.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仅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
D.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而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  雨后春笋  家喻户晓  潜移默化
B.喜闻乐见  雨后春笋  声名远播  潜移默化
C.脍炙人口  多如牛毛  声名远播  耳濡目染
D.喜闻乐见  多如牛毛  家喻户晓  耳濡目染
【小题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谁的故事能打动人,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B.只有你的故事能打动人,才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C.谁的故事能打动人,他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D.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在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乃至于 的埃及皇后克莉奥佩特拉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 的,(    )。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引起 。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如果你我是哈姆雷特,逞义气,就痛痛快快把仇人杀死。不逞义气,便 称他做父亲,多么干脆!由于悲剧的产生是我们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不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恶不作  望其项背  轩然大波  低首下心
B.恶贯满盈  望其项背  平地风波  垂头丧气
C.无恶不作  望尘莫及  轩然大波  垂头丧气
D.恶贯满盈  望尘莫及  平地风波  低首下心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我凡人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却也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
B.你我凡人有他们那副傻劲儿,却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
C.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有他们那副傻劲儿
D.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却也没有他们那副傻劲儿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悲剧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不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
B.由于悲剧的产生是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
C.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
D.悲剧的产生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易避免的灾祸里闯。

2.诗歌鉴赏(共2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②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③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重阳节。②汪元量:南宋宫廷琴师,元军陷临安,被俘北去。③美人:被俘的南宋宫女。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篇“坐”写动作,“月西斜”既写景又写时间,表现出诗人被囚馆舍,虽时已近拂晓却无眠。
B.“角声”在时间上暗扣“月西斜”;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如《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
C.“南北各天涯”句写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与“九日”共同加重了本词的沉痛感。
D.“肠断裂”写诗人因思念国家,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也只能以搔首长叹,表达对故国的无限思念之情。
【小题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一句进行赏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莎衣①

杨朴②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胜衣”亦指蓑衣。②杨朴的同学毕士安向宋太宗推荐他,于是他便赋《莎衣》辞归。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指高级官员的服饰。
【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莎衣,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穿上它,倚在船上钓鱼是非常合适的。
B.颔联写渔人在水气浮动的芦苇里披蓑衣而卧,在在清幽的荷香中披蓑衣御雨,写得有意境。
C.颈联写渔人脱蓑衣的情景,“狂”“乱”二字写出了渔人洒脱不羁的性格和对礼俗的厌恶。
D.本诗首联总起,二、三联分别写“披”与“脱”。“披”时风景如画,“脱”时神情活现。
【小题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岐,字景平,建威将军琰之孙。仕梁,起家南康王左常侍,后兼尚书金部郎。母忧去职,居丧尽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复除始新。人有因斗相殴而死,死家诉郡,郡录其仇人,考掠备至,终不引咎。郡乃移狱于始新,岐即令脱械,以和言问之,便即首服。法当偿死,会冬节至,岐乃放其还家。狱曹掾固争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负信,县令当坐。”竟如期而反

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岐后去县,人无老少皆出境拜送,号哭闻数十里。至都,除延尉正,入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安西中记室,兼舍人如故。岐美容止,博涉能占对。

大同中与魏和亲,其使岁中再至,常遣岐接对焉。太清元年,累迁太仆,司农卿,舍人如故。岐在禁省十余年,机事密勿,亚于朱异。

此年冬,贞阳侯萧明伐彭城,兵败,囚于魏。三年,明遣使还,述魏欲通和好,有司及近臣定议。左卫朱异曰:“边境且得静寇息人,于事为便。”议者并然之。岐独曰:“魏既新得志,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令贞阳侯遣使,令侯景①自疑,当以贞阳侯易景,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政是堕其计中。且彭城去岁丧师,涡阳复新败退,今使就和,益示国家之弱。和不可许。”异等固执,帝遂从之。及遣使,景果有此疑,遂举兵入寇,请诛朱异。二月,侯景于阙前通表,乞割江右四州安置部下,当解围还镇。敕许之,乃于城西立盟。求遣召宣城王出送。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岐独言于众曰:“贼举兵为逆,岂有和?”及景背盟,莫不叹服。寻有诏,以岐勤劳,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宫城失守,岐带疾出围,卒于宅。

 (节选自《南史•列传六十•傅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
B.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
C.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
D.岐固执宣城王嫡嗣之重/不宜/许之/乃遣石城公大款送之/及与景盟/讫城中文武喜跃/冀得解围/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汉书》说县满万户者,其长官称令,不满者称长。令、长的职责是掌管一县的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事。
B.冬节:即冬至。古时有 “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天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
C.敕: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嫡嗣:指皇位承继人。立嫡问题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特别重要,其基本原则是:立嫡以贤不以长, 立子以长不以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岐家世显赫,礼孝母亲。爷爷傅琰是南朝梁重臣;为母守孝极尽礼仪,忧伤成疾,以致影响仕途。
B.傅岐审案有方,深得民心。他使在郡府的拷问鞭打下都拒不承认过失的罪犯自首认罪;离任时, 始兴县民号哭拜送。
C.傅岐仪表堂堂,才能卓异。他涉猎广博,擅长占卜应对,在宫中身兼数职,常代表梁国出使魏国。
D.傅岐目光如炬,洞察力强。他反对梁国与魏国通好;他看破侯景的用心,认为他率兵叛逆不可能有求和的道理。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愔,字遵彦,弘农华阴人。愔儿童时,口若不能言,而风度深敏,出入门,未尝戏弄。六岁学史书,十一受《》《易》,好《左氏春秋》。愔一门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学者三十人。学庭前有柰树,实落地,群儿咸争之,愔颓然独坐。其季父曰韦适入学馆,见之,大用嗟异,顾谓宾客曰:“此儿恬裕,有我家风。”及长,风神俊悟,容止可观。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孝昌初,其父津为定州刺史,愔亦随父之职。以军功除羽林监,赐爵魏昌男,不拜。及中山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絷。未几,洛周灭,又没葛荣,荣欲以女妻之,又逼以伪职。愔乃托疾,密含牛血数合,于众中吐之,仍佯喑不语。荣以为信然,乃止。

时邺未下,神武命愔作祭天文,燎毕而城陷,由是转大行台右丞。于时霸图草创,军国务广,文檄教令,皆自愔出。遭离家难,以丧礼自居,所食唯盐米而已,哀毁骨立。神武愍之,恒相开慰。

及韩陵之战,愔每阵先登,朋僚咸共怪叹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虚论。”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愔遂弃衣冠于水滨若自沉者,变易名姓,潜之光州,因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神武知愔存,遣愔从兄宝猗赍书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业令搜访,以礼发遣。神武见之悦,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及居端揆,权综机衡,千端万绪,神无滞用。自居大位,门绝私交。轻货财,重仁义,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唯有书数千卷。

乾明元年二月,为孝昭帝所诛,时年五十。

(节选自《北齐书·杨愔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B.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C.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D.愔从兄幼卿为岐州刺史/以直言忤旨/见诛愔/闻之悲惧/因哀感发疾/从取急就雁门温汤疗疾/郭秀素害其能/因致书恐之/劝其逃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秦代居于里门之右的是贫苦百姓,故“闾右”常用来代指贫苦人民。
B.《诗》:儒家典籍,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六义”。
C.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群季俊秀”的“季”就是指弟弟。
D.端揆:相位。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与“揆席”义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愔少时不善言说,性情沉稳恬淡。他不爱玩耍嬉戏,读书涉猎广泛;见其他孩子争抢果实,他却安坐一旁,此举受到叔父的赞扬。
B.杨愔儒可作文,武能打仗。他为神武皇帝作祭天文;霸业刚建之时,各种文书教令都由他起草;韩陵之战中,他总是冲锋在前。
C.杨愔行事机敏,有智有谋。曾假装吐血且说不了话让葛荣信以为真,成功拒绝葛荣;又在逃亡途中将衣帽扔在水边作出投水自尽的样子来保全自己。
D.杨愔公私分明,重义轻利。他居掌高位期间,断绝了和所有朋友的往来;朝廷给了他很多赏赐,他把赏赐分给族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叹异,遽以状闻。
(2)人士见之,莫不敬异,有识者多以远大许之。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趣味的特点可以说处在一个悖论中。一方面,艺术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现的、自由的,因而是无可争辩的,但另一方面,艺术趣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趣味是可以争辩的。饶有意思的是艺术趣味的功能也是一个悖论。艺术趣味的功能就是它具有定向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表现为封闭的、保守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开放的、转移的。

作为心理定向的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无数次的艺术感知和艺术体验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艺术趣味一旦形成,无论是选择欣赏对象的范围,还是选择欣赏的方式、欣赏的习惯等,都固定下来,呈现出某种封闭状态,这就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具体表现为趣味的偏狭性,只能欣赏自己偏爱的某一类、某一种形式的艺术品,而排斥其他类型、其他形式的艺术品。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如对《诗经》的欣赏,孔子把自己的伦理情感强加上去,归结为“思无邪”。实际上,《诗经》的思想感情很丰富,绝不是“思无邪”三个字概括得了的。这是由思想感情的单一所造成的欣赏的偏狭性。性格的不同也可能造成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合乎自己性格爱好的便赞叹诵读,而不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就加以抛弃。

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使审美判断片面化,在保守性和偏狭性的支配下,劣质的作品因符合他的趣味而被任意抬高,优秀的作品因不符合他的趣味而被随意贬低,这种倩况有时甚至发生在一些大艺术家身上。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还可能导致对艺术创新的反对。

但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的另一面。艺术趣味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必定是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人。具有好的艺术趣味的人虽然在开始时往往只对合乎他的艺木趣味的艺术作品感兴趣。但由于他的艺术欣赏能力比较强,感悟力特别出众,所以当他把自己的欣赏对象扩大一番时,就有可能对其他的作品也逐渐产生兴趣,从而使自己的趣味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例如一位本来只对格律诗有浓厚兴味的欣赏者,当他把欣赏的视线转移到自由诗上时,由于他的艺术趣味所养成的对诗的感悟能力,他有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对自由诗的审美实践,而产生对自由诗的审美趣味。可以这样说,艺术趣味从本质上说是对于生命的彻悟,而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彻悟也总是越来越多,因此趣味也就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化。一个读者重要的是自己的彻悟能力,只要有了对文学艺术的彻悟能力,那么你的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不但不会使你变得偏狭,而且会帮助你走向开阔。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可转移性。

 (选自童庆炳《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现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体现为艺术欣赏对象、方式、习惯的固定,还表现在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B.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偏狭性会妨碍对艺术作品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大艺术家也常犯这样的错误。
C.越是艺术趣味水平高的人,越能拓宽中级艺术欣赏的对象,从而使中级的趣味更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
D.总的来说,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偏狭是有害的,而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开放、可转移是有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的特点和艺术趣味的功能都处在悖论中,本文主要论述了艺术趣味功能的悖论性。
B.文章介绍了艺术趣味的形成和其选择功能保守性、偏狭性的形成、表现及发展到极端时的危害。
C.文章以孔子对《诗经》的理解为例,说明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偏狭性的一种表现,很有典型性。
D.第四自然段先论述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幵放性和可转移性形成的原因,然后说明了其功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艺术感知和体验中逐渐形成的,故其选择的保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
B.苏轼不仅擅长作词,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与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相关。
C.正是由于艺术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的特点,所以才形成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和偏狭性。
D.艺术趣味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彻悟,所以随着—个人生命的不断进展,他的艺术趣味也会不断变化。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感怀①

孟超

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和与夏天不同的凉意。

走到树底下,也照样的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不管怎样的热衷,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的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自然海滨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边人迹还不冷落,在煦煦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瞩;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 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却感不到桂林同别处有什么不同

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到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但今年还没开始,更使人觉到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徊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让我来模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反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乱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②,反复了多时,以后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原文有删节)

注:①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作者在桂林从事抗日文化工作。②鲁迅1935做《亥年残秋偶作》,首联是“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意为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煦呢?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桂林、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秋,欧阳修与《秋声赋》等,素材丰富,灵活自由。
B.文中“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一句蕴含着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的深深的痛惜之情。
C.结尾引用鲁迅《亥年残秋偶作》中的头一句,省略后句,起到了欲言又止、含蓄蕴藉的效果。
D.本文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样,皆咏秋抒怀,表达了对动荡时局和民生疾苦的深沉关切。
【小题2】对桂林之秋,作者先是说“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后面又说“感不到同别处有什么不同”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文章在对秋的感怀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5.情景默写(共1题)

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两句以香草作喻来说明自己遭 受贬黜的原因是德行高尚。
(2)《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人的动作侧面表现蜀道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登高》后两联重在抒情,其中抒发诗人流寓他乡的无限悲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多崇尚宽袍大带、大帽高履,外出都乘坐车舆,没有士大夫骑马。周弘正得到一匹良马,经常骑着它外出,满朝官员都认为他太过放纵。如果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甚至会被人检举弹劾。这种风气传播开去,效仿的人很多。到侯景叛乱时,这些士大夫肌肤脆弱、筋骨柔嫩,受不了步行;身体瘦弱、气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的,往往就是这些人。建康令王复,性格温文尔雅,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叫腾跃,非常害怕,对别人说:“这是老虎啊,为什么要把它称作马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共1题)

11.
下面是某同学在一次讨论会上的发言摘要,有几处用语不得体,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我们是跨世纪的青年人,祖国建设的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考试作弊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1)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2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