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的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共同构建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后来石头上的书法继承了先秦金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等。 |
B.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等先秦金文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
C.后来石头上的书法继承了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等先秦金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
D.先秦金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等,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浑然一体 扬长避短 |
B.亘古不灭 质朴无华 合二为一 相得益彰 |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浑然一体 扬长避短 |
D.亘古不变 朴素无华 合二为一 相得益彰 |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
B.在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
C.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
D.在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感遇四首(其二)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着一“叹”字,凝聚了作者对秋菊的情感。 |
B.作者将菊与兰相对比,表现了秋菊非同一般的特质。 |
C.作者希望盛开的秋菊能够得到赏识,以免辜负芳华。 |
D.本诗中菊花的寓意与诗人郑思肖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太子得毋废。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十一月,太后欲废王陵,乃拜为帝太傅,夺之相权。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
B.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
C.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
D.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
A.“高祖”,帝王庙号。这里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谥号为高皇帝,按照唐朝以前的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应该称汉高帝,汉高祖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提法。 |
B.“夫人”,汉以前,可用于称帝王之妾,汉以后,王公大臣(即官在“执政”以上人)之妻称夫人,后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和下人对主人妻妾的称呼。 |
C.“崩”,本义为山的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为喻,由此周代开始对帝王的死称“崩”。有时太后死也称“崩”,历史上吕后、窦太后、慈禧等人史书上记载均为崩。 |
D.“本纪”,简称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称为“XX 本纪”,非帝王不能称本纪。 |
A.吕后善于表演。其子惠帝死后,光哭不留泪;丞相陈平请拜吕台、吕产、吕禄(她三个兄弟)为将,掌握南北军军权,诸吕入宫,居中用事,则“太后悦,其哭乃哀”。 |
B.吕后自以为是,爱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结果事与愿违,连她自己的儿子都不买她的账,站到她的对立面上去了。 |
C.吕后的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私心很重、报复心强,主要表现在对戚夫人及赵王上。 |
D.司马迁以其高超的史家智慧,简洁的叙述语言将汉代这一残酷的宫廷斗争描写得惊心动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
(1)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2)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臵,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 故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美丽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高扬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内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节选自胡碟《古典美学范畴中的“丽”》)
【小题1】下列关于“丽”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丽”的美学内涵具体可以分为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 |
B.“丽”从文辞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生命之丽,是从表层向深层发展的。 |
C.“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影响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
D.“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 |
A.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
B.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 |
C.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
D.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
A.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完全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 |
B.我们所倡导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的观点相符合的。 |
C.“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
D.《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 |
材料一: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 18.6 万英里,约 30 万公里,也就是 7 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 8 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 8 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 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 1 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臵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 1/l033。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
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摘编自鞠强《最后的论文:霍金没有留下确定的答案》)
材料三:预言宇宙的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我曾经起过一个念头,要写一本题为昨天之明天:未来历史的书。它会是一部对未来预言的历史,几乎所有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失败,科学家仍然认为他们能预言未来。
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摘编自史蒂芬〃霍金《宇宙的未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活中常用的度量单位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失去价值,人们将速度和距离结合,创造出“光年”来度量宇宙中的距离。 |
B.地球处于宇宙之中,但它并不是宇宙的典型代表,行星、恒星或星系在空旷、寒冷的宇宙典型环境中数量稀少。 |
C.永恒暴胀理论认为,一方面人类可观测的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的局部区域,另一方面,暴胀在某些区域内永不停止。 |
D.在霍金看来,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曾经预言过未来,但这些预言都是大错特错的,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仍然没有放弃预言未来。 |
A.按照永恒暴胀理论进行假设,如果宇宙中的若干局部区域发生了暴胀停止,恒星、星系、生命以及宜居的“口袋宇宙”或将出现更多。 |
B.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取决于宇宙的现有密度,而临界密度的事实似乎表明,暴胀理论是正确的,多重宇宙是宇宙从过去到未来的趋向。 |
C.霍金认为,多重宇宙理论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不同的定律在口袋宇宙体积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被检验,其差异性也就难以验证。 |
D.定律允许人们预言未来,而初始状态微小的改变对后续行为会产生快速而巨大的影响,人们实际上不能对宇宙未来做出准确的预言。 |
鸡毛(有删节)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曲、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
B.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
C.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
D.本文语言轻松诙谐、简洁自然,记叙了两个不同生活轨迹人物的琐碎故事,写出了市井百姓生活的原味,反映出人物最真实的心理和脾性。 |
E.小说中的文嫂具有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这样的规矩老实人与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形成了反差,对比中读者对金昌焕的鄙视、憎恶就更强烈了。 |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5.情景默写- (共1题)
(1)《逍遥游》中描绘了鲲鹏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文中表达此意的句子是“____,_____”。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_______,_______。
6.材料作文- (共1题)
有一天,主人问笼子里的画眉鸟:“你想回到大森林去吗?”
画眉说:“为什么呢?我住在笼子里,吃喝不愁,每天还可以唱唱歌,晒晒太阳。”
主人说:“可是森林里有美丽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还有广阔的天地呀。”
主人打开了笼子,把画眉放回了森林。
一年以后,主人在森林里遇见了画眉鸟。
主人问:“森林里的生活怎么样?”
画眉说:“好是挺好,就是这笼子太大了,怎么也飞不到边儿。”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7.语言表达- (共2题)
例 1:钩 一“钩”月亮。“钩”让人联想到弯弯的银钩。静静的夜空,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小巧轻灵,洁白如玉。“钩”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
例 2:泓 一“泓”清泉。“泓”水清澈而又深广的样子。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泓”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备选例子:
①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②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髻鉴中心。(雍陶《题君山》)
③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西厢记〃长亭送别》)
④友人来访,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曲近诗)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