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有偿阅读类手机APP,其杀手锏无外乎通过现金补贴方式来吸引用户阅读平台上的内容和广告。还别说,如此运作模式颇受拥趸,尤其相关APP运营者采取鼓励用户签到、邀请好友、好友阅读奖励等方式,使之 ,成为市场上的现象级事件。
如果说,此类APP所推出的阅读内容 ,受众花费时间、精力阅读后的确能够读而有获,那倒不失为美事一桩。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有偿阅读类APP运营过程中重“流量”轻“质量”,以致被受众指责传播内容低俗、低质,甚至有些已经触碰法律底线。
( )。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资讯的泛滥,才使得人们的阅读专注程度与分析思考能力趋于下降。在此意义上,有偿阅读类APP以现金补贴等方式拓展其市场领地固然没错,然而绝不能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责任,不能在这个咨询泛滥的时代 地炮制文化垃圾,干扰甚至戕害人们正常的阅读生活。
今后,有偿阅读类APP能否 ,窃以为,不仅仅看其现金补贴上的实力,还得看它能不能够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深耕市场。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异军突起 名副其实 无以复加 任重道远 |
B.异军突起 货真价实 变本加厉 行稳致远 |
C.风生水起 货真价实 无以复加 任重道远 |
D.风生水起 名副其实 变本加厉 行稳致远 |
A.受众花费时间、精力阅读后的确能够读而有获,倒不失为一桩美事。 |
B.受众花费时间、精心阅读后的确能有所收获,倒不失为美事一桩。 |
C.的确受众花费时间、精心阅读后能够读而有获,倒不失为美事一桩。 |
D.的确受众花费时间、精力阅读后能有所收获,倒不失为一桩美事。 |
A.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令人头疼的不是资讯的泛滥,相反,恰恰是无内容可读 |
B.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无内容可读和资讯的泛滥等情况都是令人头疼的事 |
C.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令人头疼的不是无内容可读,相反,恰恰是资讯的泛滥 |
D.置身于移动网络时代,无内容可读不是问题,而资讯的泛滥才是问题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逢故人
(唐)杜牧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 |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 |
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 |
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沈)林子字敬士,少有大度。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从伐慕容超,平卢循,并著军功。后从征刘毅,复从讨司马休之。武帝每征讨,林子辄摧锋居前。武帝伐姚泓,统军为前锋,从汴入河。伪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尹昭据蒲坂,林子于陕城与冠军檀道济同攻蒲坂,龙骧王镇恶攻潼关。姚泓闻大军至,遣伪东平公姚绍争据潼关。林子谓道济曰:“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道济从之。及至,绍举关右之众,设重围,围林子及道济、镇恶等。道济议欲度河避其锋,或欲弃捐辎重还赴武帝。林子按剑曰:“下官今日之事,自为将军办之。然二三君子或同业艰难,或荷恩罔极,以此退挠,亦何以见相公旗鼓邪?”塞井焚舍,示无全志。率麾下数百人,犯其西北。绍众小靡,乘其乱而薄之,绍乃大溃,俘虏以千数,悉获绍器械资实。时诸将破贼,皆多其首级,而林子献捷书至,每以实闻。武帝问其故,林子曰:“夫王者之师,本有征无战,岂可复增张虏获,以示夸诞?昔魏尚以盈级受罚,此亦后乘之良辙也。”武帝曰:“乃所望于卿也。”文帝出镇荆州,以林子为西中朗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林子以行役久,士有归心,乃深陈事宜。并言:“圣王所以戒慎祗肃,非以崇威立武,实乃经国长甿。宜广建蕃屏,崇严宿卫。”武帝深相酬纳。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帝践阼,以佐命功,封汉寿县伯,固让不许。永初三年卒,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谥曰怀。
(节选自《南史·沈林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B.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C.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D.潼关天岨/所谓形胜之地/镇恶孤军/势危力屈/若使姚绍据之/则难图也/及其未至/当并力争之/若潼关事捷尹昭/可不战而服 |
A.伪:僭伪,表示不合法的或窃取的政权,不为人民拥护的非法的政权。如伪满洲国。 |
B.关右:地区名。古人以东为右,亦称“关东”。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
C.伯:即伯爵,中国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这五等爵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
D.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与辛弃疾词“元嘉草草”中“元嘉”意义相同。 |
A.沈林子屡次征战,立有战功。他先后跟随武帝讨伐慕容超、卢循、刘毅、司马休之,且每次征讨,每次都冲锋在前。 |
B.沈林子有勇有谋,当机立断。征讨姚泓时,檀道济等被姚绍包围,打算退避,他挺身而出,极力阻止,果断出击。 |
C.沈林子实事求是,不虚报战功。与其他将领多报首级数目不同,沈林子每次上捷报都以实情相告,得到皇帝赞赏。 |
D.沈林子审时度势,建言献策。文帝镇守荆州时,他因士兵在外服役太久,思念家乡,向武帝建议崇威立武,崇严宿卫。 |
(1)尝与众人共见遗宝,咸争趋之,林子直去不顾。
(2)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
4.现代文阅读- (共3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 |
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自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 |
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并不直接探索它。 |
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是一种批评。 |
A.作为一篇书评,本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 |
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以此阐明“镶边”的内涵。 |
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说明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作了高度评价。 |
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作出了新的尝试。 |
B.外部研究与外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且其研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
C.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 |
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
鹅飞时
韦名
湖不大,瘦瘦长长,湖水却和天空一样湛蓝。湖边,亭台楼榭,白杨挺立,新柳含露,翠竹摇曳。湖里鱼儿成群,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岸上的景像倒映在水里,恍如地上一个世界,水里一个世界。一对被湛蓝湖水邀约而来的天鹅,如同两朵硕大的白莲般盛开在水面。
第一天上班,途经湖畔的那一刻,我惊叹这湖的美,真是人间仙境啊!
那天早晨,天空水洗般蓝。早早起来的太阳,又格外辛勤地照料着世间万物。
远远地,我就发现湖边亭子里,有个老者托举着相机,对着湖里。
走近了,才发现老者坐在轮椅上。老者梳着一头齐整的银发,穿着一件洁净的灰色夹克上衣,脖子上吊着相机,两个胳膊肘分别撑在轮椅上两腿膝盖处,一手托举着相机,眼睛全神贯注聚焦着湖里一对悠闲休憩的天鹅,一手似乎随时准备按下快门。
湖里的这对天鹅,长着白瓷般光洁的羽毛,曲颈低头,似沉思,似小憩,闲雅胜如仙子。
老者托举了一会相机,感觉湖里的这对天鹅睡熟了,一时半会醒不来,于是轻轻放下相机,拿起轮椅边地上的杯子,喝水。
“早上好。拍照呢?”我在老者身后驻足站了一阵子,不忍心打扰老者的专注,直到老者喝水休息,才和他打招呼。
“早上好。是的。”老子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眼睛又盯回了湖里。
“这景好。蓝天白云,竹影倒映,鱼游鸟戏。”
“我在拍天鹅。”老者无意听我抒怀。
“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我随口吟出了辽人萧总管的诗。
“飞翔最美丽!”老者这回也诗意起来,“我只拍飞翔的天鹅。”
“您继续。”我抬脚赶路,和老者话别。
那日下午,下班回家又经湖边。
“还在拍呢。”
“是的。是的。”
“拍到天鹅飞翔了么?”
“没呢!”
第二天,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我如常出门上班。
远远的,我又发现了湖边亭子里的老者。
“又来拍照。”
“是的。”
这一天,我急着上班,没和老者多聊,匆匆走了。
当天傍晚,天上无晚霞,天黑得快。下班前有人找,迟了点离开,经过湖边时,天几乎黑了,不见了老者。
我心想,老者或许拍到天鹅飞翔,早早回家与人分享了。我也似乎看到了湛蓝的湖面上,一对天鹅迅速张开宽大的翅膀,逆着微风,优雅地、轻盈地腾空而起……
不料,第三天上班,我又遇见了老者。
“还没拍到呢?”
“还没呢。”老者毫不沮丧。
那天晚上,我有应酬,吃完饭坐车回家,没经过湖边。随后几天,我出差了。出差回来,早晨上班,我又远远看见了坐在轮椅上的老者。还是每天见到的标准动作,不同的是,那天早上秋风起,老者一头齐整的银发被风吹散了,耷拉着,如乱云飞渡。
老者却如我第一次见到般从容。
“还来拍照呢。”
“是的。习惯了。”我没问老者定格到了天鹅飞翔没有,老者却主动说,“一周了,相机里还是空白呢。”
“……”我有点吃惊。
“天鹅一定会起飞的。”老者从容地安慰我,“一定能拍到飞翔的天鹅。”
岸边,风停了,空有一身高大挺拔枝干,却长出无数弱不禁风枝条的柳树,静静伫立着。
我为老者感到惋惜,我也惊叹老者的执着与坚守。心里突然怨恨起湖上这对不谙人情世事的天鹅。我真想从地上捡块小石子朝水里扔,把正在湖里挺脖昂首、如将军般悠闲游荡的这对天鹅惊吓起飞。
“被惊吓起飞的天鹅,眼里写满恐惧,全然没有天鹅应有的雍容华贵和优雅大气,更少了那种王者之尊,这样的照片,不拍也罢。”老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我更惊叹老者的执念,不敢俯身捡石头,连说话的声音也小了下来,生怕惊吓到湖里的天鹅。
“我会天天来的,直到拍到天鹅起飞。”老者看着我离开时失落的神情说。
如是一月,老者天天来湖边亭子里拍照。
我知道,这一个月里,老者一次也没拍到湖里那对天鹅起飞——我问过了公园管理处,为什么没见天鹅起飞?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天鹅不会飞。因为,湖里的这对天鹅是从外面引进来的,公园管理处怕它们飞走了,对它们进行了特殊处理——断翅,即把这对天鹅各一侧翅膀尖端的指骨截断。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我如坠冰窟窿。
转眼,我到这个城市工作一年了。一年里,老者天天如是,每天早早到亭子边,守着天鹅起飞。在一个无阳光无晚霞的下午,我再也忍不住了,告诉老者真相。
“我知道。”
“您知道这事?”
“这是我经手的。”老者刻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那时我是这个公园管理处的管理员。”
原来如此!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1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的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且颇具美感,为小说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
B.“是的。是的。”“是的。习惯了。”老者的回话显示他对“我”的打扰充满烦怨。 |
C.“我”迟迟未告诉老者天鹅不能飞,是害怕他心里受到伤害,表现出“我”心存友善。 |
D.小说结尾情节发生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做了铺垫。 |
【小题3】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老者拍飞翔的天鹅一事的理解。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我国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球新理念,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促进各方互惠合作、共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是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治理新理念的务实行动。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对接,并把应对地球生态危机、建设全球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同时打造先进能源技术和低碳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挥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和智慧电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发展跨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促进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资源优化开发利用,在满足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下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同时,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
(摘编自《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十二五”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工业部门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下降,服务业的贡献在上升。
中国2050年低碳能源经济转型路径
我们利用了预设目标、路径倒逼、多情景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未来低碳能源转型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很有可能实现加速低碳能源转型,但在没有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情况下,要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中远期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不仅需要有高碳价政策激励,也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如果在2030年后有颠覆性的能源技术出现,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会大大提高。
(摘编自《低碳经济蓝皮书》)
材料三:
1月25日,“2017-2018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在北京举行。在专家视点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以“节能提效是中国能源战略之首”为题,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他表示,世界能源发展可以归纳为转型加快、增速趋缓、创新活跃三大趋势。其中转型加快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变革经历了煤炭为主、油气为主、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三个历史阶段。
我们国家的能源战略几个主要支柱是什么呢?有三个战略支柱。第一,节能有限,提高能效;第二,现在还不能不用煤炭,煤炭跟石油要高效洁净化的利用,同时要提高天然气的比重;第三,高质量、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非化石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来改善能源结构。
(摘编自2018年1月26日中国低碳网)
材料四:
中新社卡托维兹12月4日电全球碳计划组织在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2018年全球碳排放预计增长在2%左右,这是继2017年碳排放小幅增长(增长1.4%)、全球碳排放量创新高以后,全球碳排放又一次出现增长。
报告指出,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长,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增加,抵消了去碳化作出的努力。此外,煤炭消费的增长,以及个人交通、航运、航旅等需求的增加,也助长了2018年的碳排放。
按照当前升温速度,全球最快将在12年后温升超过1.5,这将对全球的环境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面对快速升温的威胁,各国应进一步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摘编自2018年12月4目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的“一带一路”合作建设,是我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 |
B.我国要实现超常规低碳能源转型,需要有颠覆性技术出现,否则,中远期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
C.世界能源发展存在转型加快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经历了煤炭为主、油气为主、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三次历史变革。 |
D.有关报告表明,2018年全球碳排放预计增长约2%,碳排放的增长会加快全球的升温速度,这将对生态环境等带来极大影响。 |
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反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实践已经到一个新高度。 |
B.发挥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和智慧电网领域的技术优势,发展跨国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走上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
C.材料二图表表明,在未来30多年内,服务业占经济比例逐渐上升,高耗能行业逐渐下降,可见发展服务业才是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 |
D.继2017年后,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再创新高,主要原因是全球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的消耗增加,抵消了去碳化作出的努力。 |
5.情景默写- (共1题)
(1)《离骚》中屈原以鹰、雕之类的鸟自喻,表明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善于运用比喻和比较结合的句式,极写秦朝统治者的豪奢,如说“使负栋之柱”竟然“__________”,而“__________”竟然“多于九土之城郭”,无不令人震惊。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内心苦闷、抑郁及情感的激荡变化。
6.材料作文- (共1题)
2018年9月23日,黑龙江鸡西,67岁的谢大爷在超市买了8.8元的葡萄,排队交款时,被收银员告知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支付。大爷一怒之下拿起萄萄就走,与保安发生冲突。大爷很生气地说:“我拿的又不是假币,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谢大爷、超市或谢大爷的子女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龚平”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7.语言表达- (共2题)


上图分别为青少年吃早餐和吃夜宵的数据统计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