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11月学术能力诊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8509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3

1.选择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没有中断的文化血统之一,就是对知识和教育的极大尊重和推崇,即便是在今天个别地区拜金主义盛行,也还是认为家中有个考上 985 大学的比挣985万更加光宗耀祖——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都 被认为是光宗耀祖 ,任谁也改变不了。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代的高考,无论从考试的目的、内容、性质还是选拔的标准都不能    ,但是人们还是喜欢将两者    ,因为二者都是国家最为重视的抡才大典。对于科举考试而言,正史记录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 而在古代笔记中,却呈现出别样的记载,那就是但凡能  者,大都不仅仅因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么好,还必然有“品德加分项”。 “积德”和金榜得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我们而言,是    的事情,不过,( ):他们希望每一位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管理者的生员,都能牢记自己的成功来自先祖的“道德基因”,也希望他们能继续行善政做好事,给自己的后代积德。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先贤们高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都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B.先贤们以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可以光宗耀祖终身必举的大事。
C.虽然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对有错,但是早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D.先贤们高诵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且不论对错与否,反正早已沁到骨髓里去了。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不应将古人的这种观点简单视之为“愚昧迷信”,而是应该体会到个中深意
B.我们应该体会到个中深意,不应将古人的这种观点简单视之为“愚昧迷信”
C.我们不应简单地批判古人的这种观点,而是应该体会到他们的善良
D.我们应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不应简单地抨击古人的这种观点
【小题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百喙一词   相提并论   首屈一指   不言自明
B.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蟾宫折桂   不言自明
C.混为一谈   一视同仁   首屈一指   显而易见
D.百喙一词   一视同仁   蟾宫折桂   显而易见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关山月
(南朝陈)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常用以抒写征人思妇怨离伤别之情。诗歌没有超出这一传统主题的范围,语言朴无华,艺术个性鲜明。
B.诗歌首句既写了时间和地点,也描绘了一幅莽莽苍苍的关山图景,寄寓了客子身在边地,思念亲人的幽怨情 怀。
C.远在羁旅中的客子与家乡高楼上的思妇同望三五之月,满怀伤离之情,两地情感同书,互相映衬,思念深重。
D.诗中描写星旗云阵的方式与韩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地北风飞雪的方式虽不相同,却各尽其妙。
【小题2】有人认为,最后两句表达思妇盼归之情,也有人认为表达客子厌战之意,你同意哪种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 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 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 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 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 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 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 官,必挫执法 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 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目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B.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C.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D.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鸿词,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 参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
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 是当时科考的一部分。
C.游击,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
D.浮粮,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早年学业优异,考中博学鸿词科。后来又中进士,在廷对时,提出均赋税,减浮粮,免除无用之费 等主张,深有见地。
B.陶元淳在广东任职时,体恤民情,革除杂税,鼓励百姓以耕织为业,厘定法律,一切以百姓为上,使原本 贫乏之地人口渐渐繁衍增多。
C.陶元淳为官正直刚毅,公正无私。在审理案件的时候,他绝不畏惧回避豪强,怒斥藐视乱法者,最终对违 法者完全按法律定罪。
D.陶元淳自己生活节俭,却多次向上级请求免除百姓超额的田赋,但无人理会,后来他的儿子做了御史,才 得以免除了这些田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2)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 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 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 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肯定“删诗说” 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 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九之例, 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 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 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前半首 4 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 9 首,每首 8 句。这 9 首半诗确为《诗经》“逸诗”无疑,因为第 1 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 1 首到第 9 首诗连续用音乐依 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然第 1 首是《诗经》作品,后 8 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 经》作品。由两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 9 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 8 首“逸诗”文本和 9 首“逸诗”数目, 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 9 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 诗幅度和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 9 首被删除了 8 首,今本《诗经》仅留 1 首,九去 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 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 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质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不承认孔子删诗者陆续增加。
B.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在情理之中,可由“去其重”的含义看出。
D.《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 8 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品。
C.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料。
D.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 9 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列举了正反面两方面的观点,并加入大量点评。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 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 他们前去演出。这唢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要备礼, 有时还会请上一家唢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 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 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 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唢呐王为何一生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唢呐王偷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唢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此再无音讯。 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唢呐王抱了回去。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吹唢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 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 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唢呐不仅是他的营生,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 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娶,唢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唢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唢呐王商 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 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 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 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年起 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大戏的人 如山如海。李伯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二,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父亲竟然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些钱要 将儿子逼上绝境。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 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 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 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 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小唢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 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唢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唢呐王面对 流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小说开篇对唢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 者对唢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C.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 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唢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 小说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唢呐王对小唢呐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

5.情景默写(共1题)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 _________”两句由雪景过渡到别情。
(2)《琵琶行》中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的琵琶女,只能“__________ ”,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 的时光,也只能“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6.材料作文(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英)史密斯《国富论》

②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要想受益于书本,就必须虚心地、专一地、诚实地去读;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贪图博学的虚名。——(德)托马斯《效法基督》

④勇者,必以决斗之勇气与五张试卷一决雌雄;懦夫,概以鼠目之寸光量人生此战必输无疑!——某中学悬挂于高三大楼的励志对联

⑤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国家大事,必作于细。——雄安新区宣传标语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7.语言表达(共3题)

8.
下面是某校一则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青春是最美丽的岁月,青春中的人是最可爱的人,青春中的事是最值得回忆的事,青春是用来记住的。在此,以“青春校园”为主题,我社向校园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我们将对您的问题进行不胜其烦的解答。欢迎各位朋友踊跃参加征文活动。
9.
下面的图表,是某校高三学生周末放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用简明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三学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10.
下面图表是某校高一学生周末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写出你得到的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一学生提一条建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语言表达:(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