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
材料三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期间,“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仍在厉行,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型为走私性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掩盖在倭寇之乱中的真相是,倭寇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日本倭寇,但更多的一种倭寇是东南沿海商民。
在外夷游弋海上,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却在厉行海禁。郑和船队消失后在亚洲海域留下的权力真空,使远道而来的葡萄牙扩张势力所向无敌地控制海洋主导权发展贸易,葡萄牙船队的到来是近代西方扩张的开始。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材料一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
材料三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期间,“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仍在厉行,海禁导致民间海外贸易被迫转型为走私性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掩盖在倭寇之乱中的真相是,倭寇有两种,一种是真的日本倭寇,但更多的一种倭寇是东南沿海商民。
在外夷游弋海上,西方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中国却在厉行海禁。郑和船队消失后在亚洲海域留下的权力真空,使远道而来的葡萄牙扩张势力所向无敌地控制海洋主导权发展贸易,葡萄牙船队的到来是近代西方扩张的开始。西欧商人的海上扩张,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商业活动常常伴随着战争硝烟和武装抢劫。
——百度百科
(1)比较材料一图一、图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1842年 |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 |
19世纪40年代起 | 开眼看世界 |
19世纪60-90年代 | 洋务运动 |
9世纪60-70年代 |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
1894-1895年 |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 |
19世纪90年代 |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1898年 | 戊戌变法 |
1901年 | 《辛丑条约》签订 |
1911年10月10日 | 武昌起义 |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
1915年 | 开始新文化运动 |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轻重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 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设海防衙门,于近畿七省防务,仅以一重臣主之,无论东自奉、锦, 南暨台、琼,首尾延袤万馀里,非一人之力才、精神所能贯注,而形隔势禁,既无长驾远驭之方,亦开外重内轻之渐。其事可暂而不可久也。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 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同等)……且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鄙见外患如此其亟,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 舍变法与用人, 别无下手之方。 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 时势艰危之极, 常存歆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於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请设海部兼筹海军》
左宗棠道:“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亦将无晏眠之日。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遑专顾西域,且宜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以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不同观点,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材料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轻重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 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设海防衙门,于近畿七省防务,仅以一重臣主之,无论东自奉、锦, 南暨台、琼,首尾延袤万馀里,非一人之力才、精神所能贯注,而形隔势禁,既无长驾远驭之方,亦开外重内轻之渐。其事可暂而不可久也。查泰西各国,外部、海部并设衙门于都城, 海部体制与他部相埒(同等)……且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鄙见外患如此其亟,时势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
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 舍变法与用人, 别无下手之方。 伏愿我皇上顾念社稷生民之重, 时势艰危之极, 常存歆然不自足之怀,节省冗费,请求军实,造就人才,皆不必拘执常例,而尤以人才为亟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於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请设海部兼筹海军》
左宗棠道:“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亦将无晏眠之日。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遑专顾西域,且宜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以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不同观点,归纳李鸿章的海防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他常说:“纪纲法度,为治之本。”……他对贪污的官吏处罚特别重。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朱元璋整顿吏治收到一定的效果,据《明史·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 “吏治焕然丕变矣”……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 摘编自自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廉政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朱元璋吏治改革。
材料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
朱元璋即位后,“惩元季吏治纵弛”,决心创立一个清正廉洁的朝廷。为此,他详定了官员考课办法,凡内外官员,根据他们的品秩,由吏部“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朱元璋还用严刑峻法来整顿吏治。他常说:“纪纲法度,为治之本。”……他对贪污的官吏处罚特别重。如果来坐官家的船,携带私物超过三十斤的,每十斤笞十杖,每二十斤罪加一等,最重杖七十。朱元璋整顿吏治收到一定的效果,据《明史·循吏传》记载,“一时守令畏法”, “吏治焕然丕变矣”……朱元璋用重刑惩治贪官,虽对吏治清廉有一定作用,但又不免陷于滥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对明朝长治久安的考虑。
—— 摘编自自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初廉政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朱元璋吏治改革。
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更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首先签字的四国之一,只有尽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适应中国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符合联合国家进行战争的目标。为此,中美、中英经过三个月的谈判,就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改订新约问题,达成协议。。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由中国大使魏道明与国务卿赫尔代表两国在华盛顿签字;同日,“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由宋子文、薛穆、黎吉生,代表两国在陪都重庆签字,上述两约通常简称“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
中美、中英新约强调∶中美、中英是平等的主权国家,缔约双方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并愿共同致力促进人类平等关系的发展。按照新约,中国不再有租界不再有外国的法律系统。新的条约取消了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国所称“一个世纪的压迫”。西方人很少把握的事实,但对于认识中国它却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时代》杂志,19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治外法权不断遭到破坏的过程及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更认为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首先签字的四国之一,只有尽早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适应中国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符合联合国家进行战争的目标。为此,中美、中英经过三个月的谈判,就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改订新约问题,达成协议。。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由中国大使魏道明与国务卿赫尔代表两国在华盛顿签字;同日,“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条约与换文”,由宋子文、薛穆、黎吉生,代表两国在陪都重庆签字,上述两约通常简称“中美平等新约”和“中英平等新约”。
中美、中英新约强调∶中美、中英是平等的主权国家,缔约双方重视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并愿共同致力促进人类平等关系的发展。按照新约,中国不再有租界不再有外国的法律系统。新的条约取消了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结束了中国所称“一个世纪的压迫”。西方人很少把握的事实,但对于认识中国它却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时代》杂志,194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治外法权不断遭到破坏的过程及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收回治外法权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10题)
6.
《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 |
B.冲击了中国传统夷夏思想观念 |
C.促使中国与英国享有平等的权利 |
D.推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
7.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是指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列强侵华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
D.中国沦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附庸 |
8.
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该书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我们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之先锋队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的纠正。”材料反映了中共
A.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 |
B.主张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 |
C.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 |
D.已经从国民革命中吸取了教训 |
9.
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
B.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10.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
B.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
C.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
D.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
11.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州县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4 | 132 | 82 | 527 | 43 | 537 |
山东 | 42 | 104 | 64 | 1126 | 74 | 1583 |
陕西(关中) | 16 | 143 | 21 | 238 | 28 | 264 |
江西 | 45 | 459 | 51 | 545 | 43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9 | 131 | 15 | 205 | 39 | 511 |
广东 | — | — | 72 | 1270 | 71 | 1959 |
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A.江南逐渐成为南方经济重心 | B.南北经济交流的频繁 |
C.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13.
《元史选举志一》记载:“(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如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败鬻以为工匠商贾。”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九儒十丐》有:“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的说法。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元朝
A.民族歧视等级明显 |
B.社会重视宗教文化 |
C.文人社会地位较低 |
D.政府重视科举制度 |
14.
“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与材料相符的书法大家是( )
A.王羲之 | B.阎立本 |
C.欧阳修 | D.郑板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