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3.2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478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8/6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官学系统示意图

——摘编自王晓华《中外教育史》

材料二 尽管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唯一稳妥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  1866年,恭亲王奕䜣为京师同文馆拟定了六条章程:一、专取正途人员;二、各员一律留馆住宿;三、按月出题考试一次;四、每届三年举行大考,高等者酌量差遣试用,下等者照常学习,下届再考;五、每月加给薪水银十两;六、三年试居高等者,照准各按升级,格外优保班次。

——摘编自《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大学教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2)从材料三的六条章程中任选一条,分析拟定该条章程的原因。综合分析这三则材料,归纳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完全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州郡牧守自辟僚佐,是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属吏和举主之间,由于形成了牢固的封建依附关系,往往唯主之命是从,而置封建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自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大族垄断了品第人物、荐举官吏的权力,州郡僚佐的辟署,实际上又为世家大族所左右。这种情况,不利于中央集权。北魏末年和北齐时期,州郡僚佐大多由吏部铨授,但州郡长官自署僚佐的制度并未废除。隋文帝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完全收归吏部,全国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同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1)根据材料,分析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改革地方行政的措施及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人?”杜弼说:“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废掉。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大杀汉族官吏,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渐流行。
(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是个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阶级的治国经验加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宇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布全国实行。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受汉文化的优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北齐和北周,东西相对,以黄河为界。先时,河西的周人唯恐齐人乘河向西,整个冬季,守河将士天天去椎冰,年年如此。后来周人不再椎冰,轮到河东的齐国将士开始椎冰,防备周人东渡。

——摘编自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
(2)材料二中,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以前,在文学上无所谓古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所以在中唐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发生和发展,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客观的现实社会条件。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陡然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贞元、元和时期,号称“太平”和“中兴”,实际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佛道二教盛行,僧尼道士已成为一种特殊势力,和唐王朝的利益发生矛盾。除军阀大地主外,它确实是反映了广大阶层人民的现实要求的。……韩愈首先强调作家的修养。他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人格修养。主张学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他还认为运用语言,必须“文从字顺”,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使“文章言语,与事相侔”。

——摘编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韩愈有关文体革新的理论,并分析其目的。
5.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中国历史教科书》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两则材料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相同之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的专利制度包括两类:一是茶盐酒矾的专利,一是金银坑冶和货币铸造的专利。宋初,茶盐酒矾的专利,是由茶、盐等户进行的。官府把这类产品加以控制,转由大商人销售而获利。宋立国以来对这类专利控制得极为严厉,私自煎盐三斤、酿酒三斗、造十五斤或炼矾十斤的,都要处以极刑。虽然如此,因为官府管理不好,茶、盐等质量低劣而价格又昂贵,极刑并不足以制止私贩和私造。王安石当政期间指出:仰赖巨商卖茶,有害于一般茶户和消费者,亦有害于封建国家,徒使少数巨商攫取厚利,因此王安石竭力支持官收茶税、“民自贩运”的做法。熙宁七年,王安石将川茶加以征榷,茶息初定为四十万贯,后增至百万贯。盐专利主要的办法:出笼的盐钞有一定数量,设置钞场“平买”盐钞,市易司用市价收买旧钞,由此稳定钞价。矾专利于熙宁年间废除承买制,全由官府经营。熙宁六年,矾利增加到183100贯。在金属采炼的专利上,变法派不主张国家加强对采冶部门的控制。同时还发布了放宽铜禁的敕令,许可民间自由制作铜器物,并予以免税。变法派还广泛采用了矿税实物征收制,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矿税税率,冶户可以将其余生产物出售。货币的铸造则全由国家设置的钱监进行。

——摘编自漆侠《王安石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两类专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专利制度的影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