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人?”杜弼说:“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废掉。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大杀汉族官吏,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渐流行。
(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是个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阶级的治国经验加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宇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布全国实行。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受汉文化的优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北齐和北周,东西相对,以黄河为界。先时,河西的周人唯恐齐人乘河向西,整个冬季,守河将士天天去椎冰,年年如此。后来周人不再椎冰,轮到河东的齐国将士开始椎冰,防备周人东渡。
——摘编自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
(2)材料二中,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