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1)史实:“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入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
推论: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全境驻军的特权。 ( )
(2)史实: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推论:作者认为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
(3)史实: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推论:近代中国在抗争与探索中走向进步。 ( )
(4)史实:1878年,康有为在求学时,“息思苍生国苦,则同然而哭。”1879年,他又说:“既念民生艰难,天与我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
推论:康有为的志向是推翻清朝统治,拯救天下 。 ( )
(5)史实: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推论: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 )
(1)史实:“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入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
推论: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全境驻军的特权。 ( )
(2)史实:汪林茂在《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自强’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推论:作者认为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 )
(3)史实: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推论:近代中国在抗争与探索中走向进步。 ( )
(4)史实:1878年,康有为在求学时,“息思苍生国苦,则同然而哭。”1879年,他又说:“既念民生艰难,天与我聪明才力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经营天下为志。”
推论:康有为的志向是推翻清朝统治,拯救天下 。 ( )
(5)史实: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推论:孙中山主张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 ( )
2.
情境分析题: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境一 八年级(1)班同学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看法不一。某同学引用了学者冯天瑜的观点:“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分析:(1)情境中的某一历史事件指什么?
(2)情境中的“专制帝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宪政共和”政府的名称是什么?成立于何时(年月日)?
情境二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分析:(1)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2)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情境中 “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情境一 八年级(1)班同学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看法不一。某同学引用了学者冯天瑜的观点:“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分析:(1)情境中的某一历史事件指什么?
(2)情境中的“专制帝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宪政共和”政府的名称是什么?成立于何时(年月日)?
情境二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分析:(1)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2)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情境中 “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3.
综合探究:西方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思考和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一过程中,中国社会在苦难中不断走向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1842年中英在军舰上签约的场景 图二 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约场景
材料二 洋务派全盘建设的事业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现就洋务派的军事建设,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主要措施。
(3)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宣传的是什么思想?发生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4)材料四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材料一

图一 1842年中英在军舰上签约的场景 图二 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约场景
材料二 洋务派全盘建设的事业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现就洋务派的军事建设,择其要者列表于下
年 份 | 举 措 |
咸丰十一年(1861) | 恭亲王奕訢、文祥托总税务司赫德购买炮舰,聘请英国海军水师来华创设新水师 |
同治四年(1865) | 李鸿章、曾国藩设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 |
同治五年(1866) | 左宗棠设造船厂于福州,附设船政学校 |
同治九年(1870) | 李鸿章设机器制造局于天津 |
光绪元年(1875) | 李鸿章筹办铁甲兵船 |
光绪二年(1876) | 李鸿章派下级军官赴德学陆军,船政学生赴英、法学习造船、驾船 |
光绪六年(1880) | 李鸿章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
光绪十一年(1885) | 李鸿章设天津武备学堂 |
光绪十四年(1888) | 李鸿章成立北洋海军 |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主要措施。
(3)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宣传的是什么思想?发生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4)材料四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4.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何屡屡失败……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西洋式的国家”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具体指哪些史实?据材料指出“他们”认为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为此“他们”做了怎样的努力?
(2)据材料二归纳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材料一 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建制的轨迹。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何屡屡失败……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西洋式的国家”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具体指哪些史实?据材料指出“他们”认为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为此“他们”做了怎样的努力?
(2)据材料二归纳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选择题- (共22题)
5.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林则徐在禁烟时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
B.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
C.《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
D.百日维新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
7.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 B.国家主权不断丧失 |
C.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
8.
“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 B.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10.
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1.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
A.准许设厂 | B.协定关税 | C.驻兵使馆 | D.割占香港 |
12.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
A.自强求富 |
B.民主科学 |
C.三民主义 |
D.实业救国 |
14.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 )
A.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 较为有效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C. 将外商排除出中国市场 D. 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
A.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B. 较为有效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C. 将外商排除出中国市场 D. 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
15.
王嘉宾,南京高淳人,出生于1865年,死于1913年。13 岁考取秀才,28 岁中江南乡试第一名(解元),30 岁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30 岁后,他参加的政治活动可能有( )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①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17.
小明在阅读中,发现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第二种说法中社会思想的变革是指( )
A.维新变法 | B.民主、科学 | C.马克思主义 | D.民主共和 |
19.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
A.地主阶级洋务派 |
B.资产阶级维新派 |
C.地主阶级顽固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20.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创办了


A.轮船招商局 |
B.南通大生纱厂 |
C.汉阳铁厂 |
D.江南制造总局 |
22.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24.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其中第二次“大革命” ( )
A.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25.
下图是今上海市业兴路76号的建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最后一天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举行)。这次大会( )


A.确定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 B.开启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C.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开始 |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