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2017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纪念日,回顾历史,发人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1)中国第一次近代化的尝试开始于哪一事件?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此联中的“求和”是指什么条约?“三军败绩”后唤起了中国人民哪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材料三: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3)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
材料四:“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
——田汉(1938年)
(4)材料四是1938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中国军队取得一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写下的祝捷词,这是哪一次战役?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关键是哪一事件?
材料五:外交部长王毅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1)中国第一次近代化的尝试开始于哪一事件?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此联中的“求和”是指什么条约?“三军败绩”后唤起了中国人民哪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材料三: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3)据材料三分析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
材料四:“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
——田汉(1938年)
(4)材料四是1938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在中国军队取得一次战役的重大胜利后写下的祝捷词,这是哪一次战役?在十四年抗战过程中,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关键是哪一事件?
材料五:外交部长王毅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5)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2.
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材料二:“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及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已成功探索出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材料四:

(4)上面两幅图片中,“确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哪次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是哪次会议?
材料五: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展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下表是某次战役人民支前统计,陈毅说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解放战争中,哪一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上述表格展示的是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同国民党展开的哪一场战役?
材料一:

(1)图一、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材料二:“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及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湘赣边工农革命损失大,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已成功探索出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材料四:

(4)上面两幅图片中,“确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是哪次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是哪次会议?
材料五: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人民的和平要求,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展开了伟大的解放战争……下表是某次战役人民支前统计,陈毅说这次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解放战争中,哪一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上述表格展示的是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同国民党展开的哪一场战役?
3.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回望大国风云,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阅读《大国崛起》,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航行的影响。
材料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请列举一项德国“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的发明创造。
材料三: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3)材料三反映的日本历史上这一改革中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的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的“旧制度”是什么?俄国为“生存”而“接受”的“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五: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l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有哪些事件促成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6)这些大国崛起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材料一: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航行的影响。
材料二: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请列举一项德国“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沿”的发明创造。
材料三:150多年前,在四艘美国黑船的胁迫下,长期闭关锁国的岛国日本选择了不战而开国。外部压力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3)材料三反映的日本历史上这一改革中最能体现改革的性质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的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的“旧制度”是什么?俄国为“生存”而“接受”的“变革”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五: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l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有哪些事件促成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6)这些大国崛起的成功经验,给我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4.
文化的传播、科技的创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候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达•芬奇的一幅绘画代表作品。他“神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有一首流行于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歌曲: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被冷落在角落里。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2)材料二的歌曲中这家织布店的没落是受到哪次工业革命的冲击?这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什么?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出自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梅朝荣《人类简史》
(3)材料三中的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试根据材料指出这次科技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温暖的柴静,自费拍摄了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一幅幅雾霾笼罩下的全国各地的照片,告诉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同时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据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候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达•芬奇的一幅绘画代表作品。他“神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有一首流行于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歌曲: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被冷落在角落里。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2)材料二的歌曲中这家织布店的没落是受到哪次工业革命的冲击?这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是什么?
材料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出自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梅朝荣《人类简史》
(3)材料三中的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试根据材料指出这次科技革命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四:“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温暖的柴静,自费拍摄了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一幅幅雾霾笼罩下的全国各地的照片,告诉人们:在享受工业化成果的同时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问题。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据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9题)
5.
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鼠首和兔首。直接导致这些文物流失的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 B.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
C.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 D.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8.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C.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
10.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函中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变反应日本侵华罪行,“14年抗战”的起点是( )
A.七七事变 | B.九一八事变 |
C.西安事变 | D.一•二八事变 |
11.
《蒋介石日记》写道:“……紧逼锦州,沈阳形势更加孤立,国军若不积极出击,作破釜沉舟之决心,则沈阳20万之官兵皆成瓮中之鳖。”日记中记载的史实是( )
A.淮海战役 | B.辽沈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渡江战役 |
14.
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这样评价英国:“它留下的遗产是不可计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以下各项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 )
①利用议会限制王权 ②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③建立了大工厂制度和自由贸易制度 ④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学说
①利用议会限制王权 ②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③建立了大工厂制度和自由贸易制度 ④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和进化论学说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5.
下面对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相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A.引起战争的经济原因都与英国有关 |
B.战后都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 |
C.前者以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后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旗帜 |
D.都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
16.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从很多方面来讲,是他(林肯)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是他让美国的故事成为可能。”林肯让奥巴马的故事“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 )
A.《商法典》 | B.《独立宣言》 |
C.《宅地法》 |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17.
19世纪60年代,日本“废封建,置郡县,统一兵力、财力于朝廷”,据此判断日本实
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废除封建制度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增加朝廷财力 D. 加强中央集权
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废除封建制度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增加朝廷财力 D. 加强中央集权
18.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不同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 )
A.革命或改革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
B.资产阶级领导了这一时期的革命和改革 |
C.革命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D.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
22.
1914—1918年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④1918年德国投降宣告了一战的结束
①萨拉热窝事件说明个人恐怖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②战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先后有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
③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④1918年德国投降宣告了一战的结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