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探究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一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釆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忽略了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在观察强大对手(西方列强)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材料二:乃知其浩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地,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材料四:“独立梦”萦绕着几代中国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伟大的祖国陆续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梦”、“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梦”;现在,全国人民正朝着实现中国的腾飞梦前进
(1)材料一中“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指韵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运动的倡导者们对西方列强的认识。
(2)材料二提出向“学习西方”方面有何新的认识?根据材料三,为救治中国的黑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这一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上述探索之间的联系?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发生于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用新的发明创造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这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发端于英国。并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迅速崛起……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的建立,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开始了。
材料二: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这些被形容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事物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因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也让中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曾以古代“四大发明”推动世界进步的中国,正再次以科技创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展理念。“在中国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就能买所有想买的东西,吃所有想吃的东西,连卖煎饼的大妈都有支付宝。”“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中国生活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让外国友人津津乐道。“新四大发明”已成为国家名片,受到国际社会羡慕。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将激励全社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擦亮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
(1)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怎样的时代?据材料一归纳“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力有哪些?
(2)结合所学说说三次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势。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思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罗斯福总统对丘吉尔谈起,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个名称,丘吉尔应声便说“不需要的战争!”他认为“战争主要是人们行事失策的记录”,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处置不当,致使德、意、日侵略势力迅逮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需要打的。
材料三:1935年,德国实行陆军普遍征兵制……国际联盟口头上提出抗议,而没有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决心使用武力来制止德国的扩军备战。1938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奥地利,并把下一个攻击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战争危险迫在眉睫。这时,苏联发出了警报,他建议与英、法等国举行会议,商讨对付德国威胁的办法,但是,英法主政者们对苏联建议的反应都很冷谈。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一中哪种趋势相吻合?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看法?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依据?
2.选择题- (共10题)
A.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
B.表明了红军长征已取得彻底胜利 |
C.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
D.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
A.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起点,日本开始侵略中国 |
B.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局部抗战开始 |
C.以七七事变为起点,全民族抗战开始 |
D.以西安事变为起点,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 |
A.《权利法案》﹣﹣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 |
C.《人权宣言》﹣﹣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D.《拿破仑法典》﹣﹣资产阶级立法的重要蓝本 |
A.人口增长的需要 | B.社会人士的呼吁 |
C.顺应工业化发展潮流 | D.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
A.新航路的开辟 | B.文艺复兴的兴起 |
C.工业革命的爆发 | D.科学革命的开展 |
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
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
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
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