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14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2

1.综合题(共4题)

1.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都是从我们国家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宋代进士,登科即任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在内容和文体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考生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
材料四:翰林院学士徐骏作诗说:“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清朝统治者捕风捉影,认为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即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结果徐骏被杀头。
(1)孙中山所说的“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正式形成于哪位皇帝期间?这一制度也推动了唐朝哪一文学艺术的繁荣?
(2)唐朝统治者把这种“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请你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帝王
唐太宗
武则天
措施


 
(3)材料二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4)材料三中所说的“呆板固定的格式”是什么?这种考试形式有何影响?
(5)清朝前期制造大批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文字狱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2.
学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同学们能从不同的学史方法中汲取智慧,丰富知识。请你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方法与技能,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运用年代尺——构建时空观)
(1)下面历史朝代年代尺上①处的朝代是 ,该朝代是怎样建立的?
(2)写出上面朝代中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的王朝。

任务二(对比历史地图——感悟时代精神)

(3)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明朝重新修筑,现在我们见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重新修筑的,观察如图,秦、明两朝修筑长城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今天依然提倡“爱我长城”有何现实意义?
任务三(进行史论结合——评述历史贡献)
(4)根据培根的评述,说明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是写到:“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将到了极大地发展。
仼务四(通过史料描述——体验传统文化)
(5)下面的两则材料分别描述了哪两个传统节日?谈谈你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材料一用面造枣铟飞燕,……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
材料二 诸店皆卖酒,……贡家结饰台榭(宝贵之家搭建装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搂玩月。

—材料选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3.
唐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1唐代农具的革新
材料二 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三 如图2《宋代海外贸易图》
(1)请写出材料一种农具的名称。唐朝农业的发展还得益于灌溉工具的革新,当时先进的灌溉工具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有何标志性意义?当时产量居首位的是哪一农作物?
(3)阅读材料三,宋代海外贸易超越了前代。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最远到达什么地区?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发展经济需要哪些条件?
4.
材料题:
唐宋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一直在发生着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出唐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材料三中,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主要由谁领导?最远到达哪里?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四,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2.选择题(共19题)

5.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只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如图)。关于纸币出现的原因,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纸币出现是商业繁荣发展的结果
C.当时四川地区不允许使用金属货币
D.发行纸币是为了适应对外交流
7.
2017年,在中印边境对峙的紧张形势下,印度主流杂志《今日印度》某期封面竟公然挑衅,将中国版图抹去西藏、台湾。历史上,早在哪个时期,这两个地方已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8.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
B.中外交通发达
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D.元朝统治严厉
9.
某纪念币收藏网站计划推出“中外交往中的杰出人物”专题展览。下列纪念币中能入选的是
A.赵匡胤
B.成吉思汗
C.马可波罗
D.朱元璋
10.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A.经济重心南移,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商品经济发展,交子出现D.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的设置
11.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 统一国家建立 B. 江南地区开发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民族政权并立
12.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剧种不断增多,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被誉为中国文化“国粹”的是
A.
B.
C.
D.
13.
下列作品与其在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描述相符的是
作品
相关内容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描绘了元大都商业的繁华景象
B.罗贯中《三国演义》
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C.吴承恩的《西游记》
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最高艺术水准
D.施耐庵的《水浒传》
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A.A
B.B
C.C
D.D
14.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到之处,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其根本原因是
A.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B.农民觉悟高,拥护起义军
C.陕西北部一带连年自然灾害
D.“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
15.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清前期人口增加的原因是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③社会秩序安定
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
据史料记载,凡有紧急事务,雍正则命(张)廷玉立刻入宫,自己口授大意,张廷玉则于御前伏地书写,或是隔着门帘在案几书写,文稿书写完毕即呈雍正预览,随即颁行。……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上述材料反映出军机处实质上
A.是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B.军机大臣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文稿
C.军机大臣与皇帝关系十分密切
D.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7.
康熙时有人修《明史》,对南明的史事使用了明朝纪年,结果朝廷下令把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70多人全部处死,总共处罚了200多人。淸朝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打击知识分子
B.维护集权统治
C.提倡尊孔读经
D.严禁文化交流了维护其集权统治
18.
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反映出清朝
A.官员清正廉洁
B.官吏贪污现象严重
C.国家财政富裕
D.政府控制经济收入
19.
下列对明朝北京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于此
B.以木结构为主呈现出中轴对称的建筑特点
C.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
D.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20.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下列属于明朝瓷器典型代表的是
A.唐三彩
B.青花海水性龙纹扁瓶
C.冰裂纹瓷碗
D.白瓷执壶
21.
我国的中医学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历年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同医学有关的就有三百多片。下列书籍中,能体现我国明朝中医药文化成就的有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资治通鉴》
D.《本草纲目》
22.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抨击明朝的一项统治政策时,认为它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称其危害“等于焚书”。他抨击的是
A. 设宣政院
B. 废除丞相
C. 八股取士
D. 设军机处
23.
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