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742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5

1.综合题(共3题)

1.
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往往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材料二 

材料三 行省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它的权力相当大,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材料四 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向乾隆皇帝提出,在中国沿海地区开贸易港口通商的要求,乾隆皇帝一口回绝,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科举制形成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具有哪些“合理性”请写出其中两点。
(2)材料二示意图指的是什么制度?
(3)行省制度是哪个朝代建立的?根据材料三,行省有哪些职能?
(4)依据材料四,指出清朝实行了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
2.
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策引领民族友好)
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的“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它表明了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设置机构,有效管辖)
(2)元朝和清朝管理台湾的机构分别叫什么?
(因俗而治,兴教安众)

(3)以上两幅图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哪一民族地区的友好关系?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与清朝对这一地区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3.
在古代,中外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初,杜会安定,国力雄厚。政府先后七次派……下西洋。他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有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材料三 宋元时期,我国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海上交通十分发繁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最多时达到140多个,对外交往达到鼎盛阶段。
材料四 民族英雄诗歌中的爱国情:
《凯歌》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明朝某民族英雄
《复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1)图一、图二发生在哪个朝代?体现了我国和哪个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
(2)材料二中所说的他是谁?他最远到达的“天地”是哪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条件有哪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个朝代?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谁?
《凯歌》:  
《复台》:  
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他们的功绩有何共同点?

2.选择题(共27题)

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诗人,其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5.
南宋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这反映了(  )
A.农业发达B.手工业发达
C.商业发达D.对外贸易繁荣
6.
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7.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
8.
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书,记述了由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是
A.《三国志》
B.《水浒传》
C.《史记》
D.《资治通鉴》
9.
宋元时代,“瓦子”兴起、杂居流行、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这说明了
A.宋元加强中央集权
B.多民族政权并立
C.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化兴起
D.经济中心南移
10.
位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A.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 他遭到奸臣的谋害
C. 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D. 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11.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革除武将专权的积弊,主要吸取的教训来自于
A.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B.五代的频繁更替
C.唐末农民起义
D.陈桥驿兵变
12.
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国家掌管军事的长官)中具有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强干弱枝
B.重文轻武
C.守内虚外
D.分散军权
13.
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并且与北宋并立。其建立者是
A.松赞干布
B.耶律阿保机
C.元吴
D.完颜打骨打
14.
与南宋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对峙局面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15.
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诗)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杜甫诗)
C.“苏湖熟,天下足” (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 (明清谚语)
16.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 的底面为等腰梯形,AB∥CD,AC⊥BD,垂足为H,PH是四棱锥的高,E为AD的中点.

17.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A. 指南针 B. 火药 C. 印刷术 D. 造纸术
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9.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内容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唐诗
C.宋词
D.小说
20.
百科全书是指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和概述,并提供学习和检索的工具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清明上河图》
21.
与明朝灭亡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2.
中国古代人口最多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3.
清朝时,有一位考官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试题,因为“维”“止”被歪曲解释为“雍”“正”去偷(雍正为清朝的皇帝)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禁书毁书
C.好大喜功
D.提倡言论自由
24.
统治者励精图治往往带来一个王朝的兴盛,其统治的残暴则往往导致一个王朝的败亡下列符合这一规律的有
①隋炀帝
②岳飞
③毕昇
④康熙帝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
它的修筑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它同时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是
A.唐都长安
B.敦煌莫高窟
C.长城
D.紫禁城
26.
明清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其中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7.
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在清朝道光年间形成的戏剧是
A.元曲
B.昆曲
C.山歌
D.京剧
28.
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A.加强中外交往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君主集权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9.
明太祖时,全国重大军政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废除了( )
A.锦衣卫B.行中书省
C.三司D.丞相
30.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出民权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