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86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9

1.判断题(共1题)

1.
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改正:
(2)北宋后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改正:
(3)宋期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改正: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是秦朝。
改正:

2.综合题(共3题)

2.
我国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意思是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其在位时与吐蕃实现民族团结友好往来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各小组分工搜集历史材料 
第一小组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第二小组清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第三小组清朝巩固西北边疆第四小组清朝的疆域
(2)该班同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主题是什么?如果你是第三小组成员,你应该能搜集到哪些方面相关史料?
(3)清朝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已达到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程度。那么元朝是如何对西藏进行管辖和管理的?有何意义?
3.
一种制度(或政策)的创立、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中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依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合理性。
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注:“制义”指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是皆科举蔹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中国考试制度史》

(2)材料二中的“制义”指的是哪一种文体?结合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有何影响?
材料三: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一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依据材料三,指出西方的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对待中国科举制?
4.
“带一路”构想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当下中国的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回望600年前云帆启航。
材料一 远洋航行的中外航海家
航海家项目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时间
1405年—1430年
1492年—1504年
1495年—1524年
1519年—1522年
航海次数次
7次
4次
3次
1次
航海的船只
41—310艘
3—17艘
4—14艘
5艘
每次航行人数
约2.7—2.8万人
90—1500人
未知
270人
 
(1)据材料,与西方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居于何种地位?
材料二 名将诗歌中的中外碰撞《韬铃深处》“云护牙签满,星寒宝剑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复台》“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作者是谁?并归纳他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 学者眼中的中外交流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

欧洲历算学之输入。……此外中外学者合译或分撰的书籍,不下百数十种。最著名者,如利、徐合译之《几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无用我再为赞叹了。其余《天学初函》《崇祯历书》中儿十部书,都是我国历算学界很丰厚的遗产。
要而言之,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问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国与西方从对方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各是什么?

3.选择题(共13题)

5.
下列叙述中,与历史事实相符合的是:
A.元朝军队用火炮攻打临安城
B.东汉时有人用活字排版印刷《史记》
C.鉴真东渡日本时船上带有指南针
D.(秦朝)孟姜女寻夫经过一片玉米地
6.
辛弃疾作为一名词人广为人知,但他的将军身份却往往被人忽视。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宋代奉行
A.“强干弱枝”
B.“重武轻文”
C.“重文轻武”
D.重内轻外
7.
2017年10月(如上图),在安庆美术馆举行了“安庆建城800周年”大型图片展据此可知咱们安庆建城于时期
A.元朝
B.清朝
C.唐朝
D.南宋
8.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A.唐朝经济繁华,社会分工细致:
B.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C.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北宋边境贸易兴盛
9.
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元朝末年,想去看看管理台湾地区的地方政府,你应该到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台湾府
10.
运用历史地图感知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图反映了
A.国家统一和巩固
B.民族政权的并列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1.
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是
A.藏族
B.满族
C.回族
D.白族
12.
元朝时,管辖现在的北京的行政区是
A.尚书省B.辽阳行省C.行中书省D.中书省
13.
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遂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不属于宋朝为此采取的措施的是
A.削夺大将兵权
B.设置转运使
C.废除宰相
D.派文臣担任知州
14.
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棉布成为大众化衣料是在
A.清代
B.宋代
C.明代
D.唐代
15.
有人说它是“一部封建制度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控告书”,还有人说它是“一部悲剧爱情史”。上述评论指的是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西游记》
D.《水浒传》
16.
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囚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有关的是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B.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C.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抗击沙俄侵略
D.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7.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
A.镇压人民起义B.压制知识分子C.巩固专制统治D.实行文化专制

4.填空题(共3题)

18.
城市见证历史。
(1)见证了“CHINA”的由来,北宋时,被称为中国瓷都的是________。
(2)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________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3)明成祖将都城从南京迁到了________。
19.
文献记录历史。
(1)玄奘将自己西行见闻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为研究中外交流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________》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主权
(3)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________》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20.
诗歌折射历史。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________统治时期时社会经济盛况。
(2)毛主席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位“成吉思汗”是________族首领。
(3)“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此处“靖康耻”指的是________(填政权名)军攻破宋都,北宋灭亡这一事件。
(4)兵败被俘后,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是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3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