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市兴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七次大联考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85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6

1.综合题(共4题)

1.
近来,涂鸦文化名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被涂鸦的文化名人。

图一杜甫 图二辛弃疾   图三关汉卿
材料二 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不珍惜本民族的文化英雄,反而嬉戏恶搞,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摘编自《从“杜甫很忙”看名人文化遭恶搞》

(1)材料一中图一所示文化名人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图二所示文化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图三所示文化名人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2)与材料一中三位文化名人相关的文学体裁的变化,体现了文学怎样的发展趋向?
(3)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恶搞文化名人现象的认识。
2.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请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下图图示中“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依据图示说明统治者设置这么多宰相的目的。

(2)(杯酒释兵权)是剥夺兵权的权谋之术。制造图二中“杯酒释兵权”事件的统治者是谁?该统治者“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管理成效大)是对元朝治理广阔疆域的恰当描述。图三反映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实行有何历史意义?

(4)(君权再强化)是明朝统治的一大特色。依据所学知识,将图四中A、B两处空格的内容补充完整。
3.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某历史兴趣小组以“唐、宋、元、明时期的对外开放”为主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
任务一(搜集名言——品味名人见解)
材料一 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玄奘

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1)阅读以上名言说说,你最喜欢哪位名人的名言?请列举其主要事迹。从该名人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精神?
任务二(分析数据——寻找政策因素)
材料二 市舶收入直接上缴中央政府,其数量相当可观。据载,南宋绍兴末年泉州港的市舶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上下,约占南宋政府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五。

——摘编自《泉州史志》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的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了什么政策?请简要说明。
任务三(图片对比——探究航海兴衰)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3)对比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简要说明影响明朝时期远洋航海兴衰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如今的对外开放应怎样做才能避免远洋航行遭废止那样的悲剧重演?
任务四(阅读材料探究数据差异)
材料四 当中国帆船和华商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主角后,其活动领域之广也远非前代可比。唐代初年宰相贾耽考订的“广州通夷道”,提及东亚和印度洋水域的2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成书于南宋后期的《诸蕃志》,记载了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元代前期成书的《大德南海志》,记录了与广州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143个。元代末年成书的《岛夷志略》,涉及的海外地名超过200个。

——摘编自《宋元时期国人的海外开拓事业》

(4)依据材料四,指出从唐朝至元朝,我国海上对外交往呈现的趋势。请写出促使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4.
科举制的兴衰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

材料二 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赵匡胤这次“恩科”玩儿得大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起码能看出这位大政治家治国是何等灵活,笼络人才是何等大手笔。

——摘编自《宋代科举制度》

材料三 明代的科举考试……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被挡在了仕途之外,埋没了人才,而且选拔出来的人才的素质比较低下,不具备行政所需要的素养,导致了官员素质的普遍低下。武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导致武官缺乏以及明军战斗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编自《浅议明代科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说说,这种“考试”制度正式开始于何时?伏尔泰这句话意在说明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赵匡胤实行“恩科”的根本目的。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
(4)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科举制度的兴衰,你认为科举制度对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有何启示?

2.选择题(共11题)

5.
下面是《宋金对峙示意图》。图中空白方框处应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A.辽,北宋
B.西夏、蒙古
C.辽,西夏
D.北宋,蒙古
6.
在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纽带的凝结下,他们从中亚、波斯和阿拉伯东来生根,在坚持其宗教信仰不变的前提下,他们融合中华大地其他民族成分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是
A.回族
B.满族
C.羌族
D.契丹
7.
《东京梦华录》里详细描述了“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的盛况。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杂剧、评剧、杂技、木偶戏等娱乐活动,亦在寺内出现。材料直接体现了宋代
①寺院建筑宏伟
②商业贸易发达
③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④生活奢侈腐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8.
小华同学是一个文学迷,他绘制了一张文人名片(如下图)。图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名称是
A.苏轼
B.李清照
C.李白
D.王实甫
9.
“在这一页,我看见布衣毕昇……灵感的火烧烤胶泥,字模和铁板婀娜多姿,一页纸到十万页纸,鲜活的字时刻跃动。”这段现代诗歌中体现的科技创新是
A.罗盘的应用
B.火药的发明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0.
“从历史的后端来看,这1004年(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协定——南宋与金政权达成和议
B.代价——战争费用远远少于岁币
C.作用——协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D.观感——中原人民乐于接受和议
11.
某套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一课应出现在下列哪一单元中?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C.《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D.《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2.
针对中国某一朝代的某一制度所造成的后果,有人评论道:“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下列朝代属于这一“不幸社会”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3.
如果要追寻民族英雄戚继光进行抗倭斗争的踪迹,我们可到下列哪些省份考察
①浙江
②福建
③山东
④广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
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朝对外交往特点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对外政策的变化B.封建制度的没落
C.军事实力的落后D.文学艺术的衰败
15.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中的基本矛盾。皇权对相权取得彻底胜利的标志是
A.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
B.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C.元世祖推行行省制度
D.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