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83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0

1.综合题(共4题)

1.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七年级1班同学以“文明之光”为主题,分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梳理文学成就)
(1)将下表补充完整。
人物(作者)
作品
作品地位(或特点)
杜甫
“三吏”“三别”


《念奴娇•赤壁怀古》
豪迈奔放

《窦娥冤》
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曹雪芹

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任务二(领略名画之美)

(2)图一是以哪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的?简述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从图二可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哪些信息?
任务三(感受科技力量)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英国培根《新工具》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所述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2.
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有助于探究重要的历史现象。根据上页两幅地图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元朝政府和清朝政府对台湾地区的管理措施。写出清朝疆域四至(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分别写出下面年代尺中①、②处所对应历史时期的名称及其阶段特征。

①历史时期: __________ 阶段特征: __________
②历史时期: __________ 阶段特征: __________
3.
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它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从此西域正式并入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汉统治时期,西域经济稳步发展,西域文化传入中原,中原先进文化也流入西域,并与西域文化融合发展。

——《新疆的历史沿革》

(1)材料一中的“它”指哪一管理机构?这一机构设立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二:由于元代西藏被正式纳入元朝版图和元朝对西藏的具体施政以及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官员、僧人、商贾的相互来往,进一步推动了西藏和内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科技的全面交流发展,共同促进和繁荣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在内的统一的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元代内地的建筑技术造船技术、陶瓷工艺、雕版印刷技术及器材等科技文化相继传入西藏,对藏族的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藏传佛教及其文化艺术也先后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内地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统治西藏:万里雪域成为中国的行政区》

清朝取代明代后,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使西藏在中国版图最后确定,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西藏自身也在这200多年的安定中,发展了自己的经济文化,在西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而奠定了西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清朝时期,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更加紧密,大批藏僧进京城学习、供职、主持寺庙法事等,把藏族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带入中原。同时内地的大臣、军队驻扎西藏,汉族商人入藏贸易等都为藏汉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藏在线·清朝时期》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元朝政府和清朝政府管辖西藏所采取的措施。并归纳元朝与清朝对西藏有效管辖的共同影响。

材料三: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

——《瞭望新闻周刊》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并归纳中华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4.
对外交往是国家之间文明的交流,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探寻古代中国的外交足迹,汲取历史真谛,启迪人生智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进行友好、平等经贸往来的史实,这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

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个国家和地区。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而中国的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政策导致“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简述该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巨大变化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2.选择题(共11题)

5.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有
①隋
②唐
③宋
④金
⑤元
⑥明
⑦清
A.②③B.①⑤⑦C.⑤⑦D.⑤⑥⑦
6.
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是统治比较长久的封建王朝
④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④
7.
两宋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时期。下列没有与南宋并存过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蒙古族B.契丹族C.女真族D.党项族
8.
《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段话说明元朝
A.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
B.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C.修建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
D.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有大量商船往返
9.
明清时期都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下列关于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影响表述最准确的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C.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D.导致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0.
“明清时期的晋商在中国古代商贸史上谱写过灿烂的篇章,创造过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是有其深层思想根源的。晋商思想超前,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晋商吃苦耐劳,管理有方,公平经商,有高度的诚信精神晋商崇尚和谐,相互扶持,同舟共济。”从上述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A.进取精神B.诚信精神C.匠人精神D.团结精神
11.
七年级某位同学在进行复习时,制作了主题式学习卡片。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右侧卡片主题的是
主题: __________
史实1:戚继光抗倭
史实2:郑成功收复台湾
史实3:雅克萨之战
A.民族团结B.和平交往
C.社会变革D.反抗侵略
12.
从下表中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7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A.1661年到1766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
B.1661年到1766年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作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D.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3.
“它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被誉为‘国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材料中的“它”是
A.徽剧B.昆曲C.元曲D.京剧
14.
下列关于图中所示长城说法正确的是
A.秦长城是为抵御北方匈奴南侵的军事防御体系
B.秦长城长达万余里
C.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D.明长城是为抵御北方蒙古南侵的军事防御体系
15.
“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