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65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8

1.综合题(共3题)

1.
开放包容是唐代社会典型的时代特征,并体现在政治、民族、对外交往等多个方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发展科举制度,扩大官吏选拔范围,是唐代社会开放包容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体现。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哪一科目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报考科目?女皇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首创了哪一考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唐代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是唐代统治者实行开明包容民族政策的必然结果。唐太宗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各族首领尊奉为什么?试举一例体现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包容的具体史实。
(3)走出去迎进来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胸怀。唐朝高僧鉴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东渡日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不畏艰险,西游天竺学佛取经。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地方?
2.
商贸活动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两宋时期,我国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急剧增长,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置什么机构专门管理?
(2)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贸城市和商帮。请说出兴起于我国南方的全国性商贸城市和著名商帮的名称。
(3)清朝前期商业发达,一些农村地区迅速发展成为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是对哪个市镇商贸繁荣景象的描绘?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出现这种现象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末明初,一些日本武士和不法奷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武装抢劫,时人称之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我国海防松驰,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戚继光被调往浙东抗倭。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61年3月,郑成功率军二万五千人,战船三百五十艘,从金门出发,向台湾进发。12月3日,盘踞台湾的荷兰侵略军宣布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中国人民手中。……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改赤嵌城为承天府,又设置天兴、万年二县,委派官吏,发展生产。还从大陆沿海招来农民,“使教驾牛犁耙之法,播种五谷割穫之方”,使高山族人民落后耕作方法有所改进。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三 康熙帝下令组织的雅克萨之战,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谱写了一曲反侵略斗争的凯歌。

——摘引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倭寇”主要是些什么人?戚继光在抗倭斗争中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郑成功对于台湾的回归与开发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至少举出2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雅克萨之战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有什么共同历史功绩?

2.判断题(共1题)

4.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唐代,伴随着我国通往海外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调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清代,从海禁到广州一口通商,广州的丝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整体而言,海上丝绸之路进入衰落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中华民族的工艺和儒道思想。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据人民网2014年5月20日《海上丝绸之路千年兴衰史》等编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1)从唐朝到清代,海上丝绸之路一直保持兴盛局面。
(2)科技进步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郑和的远航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4)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国文化,带动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
(5)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交往的通道,其文化内涵也深刻影响当代中国。

3.选择题(共15题)

5.
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B.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C.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D.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6.
准确表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以下对历史现象的描述,与历史真实不相符的是
A.盛唐先进文化吸引朝鲜日本派留学生学习传播
B.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的典型特征
C.唐朝中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
7.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下列历史人物与其事迹贡献搭配正确的是
A.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扩大选官范围
B.宋太祖——创立行省制度,有效管理疆土
C.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D.乾隆帝——平定葛尔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
8.
伟大工程凝聚智慧,蕴含精神。隋朝以举国之力开通南北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
B.促进对外交往
C.强化边疆治理
D.显示国力强盛
9.
“开元年间,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任数。四方丰稔,百姓殷富”。材料直接反映了唐朝开元年间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文化昌盛
D.民族团结
10.
文物富含信息。下图文物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驼背上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我们不能获取到的信息是
A.唐代社会开放包容
B.唐代陶瓷工艺精湛
C.唐人生活丰富多彩
D.唐代商业十分繁荣
11.
唐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成果丰硕。以下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
A.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浪漫浓郁,人称“诗仙”
B.杜甫用诗反映历史真实,诗风淳朴厚重,人称“诗圣”
C.吴道子写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为后世书法之楷模
D.阎立本擅长人物画,所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12.
强化中央集权是北宋政治的典型特征。为此,宋太祖打出的组合拳是
①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权
②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派文臣到地方担任各州县长官
④陆续解除禁军将领手中的兵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
以下是发生于两宋时期的几件历史大事,根据事件的关联关系推断,它们的正确排列应是
①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②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③金军灭掉北宋王朝
④赵构称帝偏安江南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14.
以下是姚嘉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到的一组图片。由此推断她正在学习的主题应是
A.宋代经济的发展
B.北宋皇权的强化
C.金与南宋的对峙
D.蒙古民族的崛起
15.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都发展成为繁华的大都市,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在北宋都城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A.勾栏
B.邸店
C.瓦子
D.茶馆
16.
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铲除异己
17.
历史长河中,许多历史事件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下列历史事件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组是
A.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灭亡
B.中唐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
C.宋金绍兴和议——宋金对峙
D.明朝八股取士——厂卫机构设置
18.
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的重大努力是
①武力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②设置驻藏大臣,强化西藏管理
③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加强西北管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
文艺作品根植于社会生活亦反映社会风貌。下列文艺作品中,借助贾、史、王、薛封建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揭示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
A.《水浒传》
B.《西游记》
C.《牡丹亭》
D.《红楼梦》

4.填空题(共2题)

20.
观察下面下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南宋都城:临安
B.岳飞大败金军主力地点:郾城
21.
(1)观察上面下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明长城西起点:嘉峪关
B.明长城东部重要关城:山海关
(2)根据上面下图分析,明长城的修筑有何重要作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