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五四制)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3615

试卷类型:会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7/31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1ù)出大山(jí)黑的骨骼,有如刀(xiāo)一般,(1éng)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B.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qì)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接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zháo)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C.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一个耳刮子(lún)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zhà)蓬,一头裁倒在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dǎo)气,高声低一声呻吟。
D.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nì)炕”那种迹近恐(xi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tī)里点起烛来。
2.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雕梁画栋的大楼金碧辉皇,门前那块黑底金字的陈年老扁泛着辉光。
B.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辟的小胡同,看见一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坍败的小屋;老王正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C.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着一支白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阿发拔后,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D.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融会贯通,了解大意。
B.他其实只会做几首谈情说爱的山歌,时而说些哗众取宠的大话罢了.
C.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他们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D.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4.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B.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C.流着流着,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D.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一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到叫喊声:“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C.“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做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6.
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登勃朗峰>是一篇游记,选自《远处的青山》。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B.“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指代家乡,庙堂指代朝廷,汗青指代史册。
C.《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列夫·托尔斯泰》就出自《三位大师》。
D.《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级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其中,杜少卿是不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属于正面人物形象。

2.句子默写(共1题)

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子夏在《子张》篇教导人们为学的方法,并把广泛的学习放在首位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美景,想象奇特,反衬江水平静的句子是: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诗歌鉴赏(共1题)

8.
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蕲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小题1】对卖炭翁人物描写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伐薪、烧炭”,动作描写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也表明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勾画出卖炭老人衰老瘦小、孱弱的样子,反映出辛苦贫困的生活,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
C.“心忧炭贱愿天寒”,是矛盾心理的刻画。卖炭翁在“衣正单”时“愿天寒”,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环境描写,“一尺雪”写出卖炭路途的艰辛,“晓”写出卖炭翁为生计所迫一早出发的艰难处境。
【小题2】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出卖碳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说理透彻,使读者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强烈的爱憎感情。
B.对卖炭翁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通真,使读者从人物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与下文“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形成对比,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的“黄衣使者白衫儿”的痛恨。
C.“手把文书”的“把”,“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也使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
D.整首诗中人物形象鲜明,主题突出,语言通俗而生动,叙事简洁而完整。并以事实和形象本身来显示作者的倾向性,留给作者丰高的想象余地,让读者自己去作结论。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城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②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③純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窺視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⑥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貴、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⑦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莱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⑧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小题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小题3】阅读文章②③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4】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会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恫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遍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④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诗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怎祥才能荻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況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定画不出好画。

⑦(a)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b)例如毛主席的《沁因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⑧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珠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幕幕长期观察,画松“凡數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博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因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⑨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號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幸“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⑩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建,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社甫说“意匠慘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小题1】选文中有四处(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这句话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对此判断正确的一一项是( )
A.④段(  )处B.⑦段(a)处C.⑧段(  )处D.⑦段(b)处
【小题2】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西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C.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已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小题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如何获得意境,作者认为有以下三点:要“深入全面的认识对象”;“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要“苦心经营意匠”。
B.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文章开门见山,在第①段明确提出主要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下来,文章按照“是什么一一为什么一一怎么样”的认识顺序展开论述。
D.引用***《沁园春·雪》,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引用名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小题4】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层阐述,思路清晰B.引用诗词,说理透彻
C.语言犀利,批判性强D.举例典型,恰当有力

5.课内阅读(共1题)

11.
阅读《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
C.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小题2】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您应该诚恳地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随意看轻别人,说话不恰当,以致于阻碍了忠臣进谏的道路啊。
B.您应该诚恳地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于阻塞了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C.(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D.(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看不起别人,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出师表》本文是诸葛亮北上伐魏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B.本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C.选文⑥⑦两段在追述自己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表现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表明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希望以情动人,鼓励刘禅奋发图强。
D.选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言辞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
【小题4】对选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是一脉相通的,率真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B.“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但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C.《出师表》前部分重在动之以情,后部分重在晓之以理。文章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D.《出师表》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的排比对偶句式,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6.课外阅读(共1题)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于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懣,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日:“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苏辙《孟德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然遇猛兽者数矣,亦不死 :______________
(2)德不顾死,未尝为动 :________________
(3)以其衣一刀十饼     :___________________
(4)食其饼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2)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小题3】孟德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7.语言表达(共1题)

13.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风、藤蔓、蝴蝶、希望、时光”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方法。(不超过5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