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附属学校2018届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训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8477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

1.计算题(共1题)

1.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32g甲烷,消耗多少克氧气?

2.科学探究题(共2题)

2.
实验与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内容,李明看到家里多年未用的铜制火锅上有绿色的锈迹,他对绿色锈迹的成分和性质产生了浓厚兴趣。
(查阅资料)
①绿色锈迹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易分解;
②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③碱石灰是CaO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固体和水;
④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碳粉不与稀硫酸反应也不溶解在稀硫酸中。
(发现问题)
查阅资料后,该同学将少量碱式碳酸铜放入试管中加热,发现试管中的固体由绿色变成黑色,同时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生成。
为了进一步确定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固体成分。
(猜想与假设)该黑色固体可能是①碳粉;②____________;③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设计方案)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述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与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②正确
 
探究二: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还会生成CO2和H2O.
(进行实验)选择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验证:

步骤一:连接A和B,打开活塞,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
步骤二:点燃酒精灯,依次连接装置A→B→______→______(填“C”,“D”);
步骤三:点燃酒精灯,观察到明显现象后,停止加热。
(解释与结论)
①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CO2和H2O,写出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Cu2(OH)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上述装置中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某校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决定在化学实验室制作几个叶脉书签。同学们依据人教版下册的课外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
步骤1:配置10%的氢氧化钠溶液200g
①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g。称量时除需要注意调节天平平衡,把氢氧化钠放在天平的左盘进行称量、读数时应读到小数点后一位外,还应注意_________;如果不小心把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处理方法:_____________。
②配置该溶液的过程为计算、________________、溶解摇匀备用。
步骤2:把选择的树叶洗净,放在上述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当叶肉呈现黄色后取出,用水将树叶上的碱液洗净。
下图是一些夹持仪器,取出树叶时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步骤3:将叶子平铺在玻璃板上,用试管刷轻轻刷去叶肉。在水中清洗稍稍晾干后夹在书中压平。
(实验交流与反思)
①有几个同学没有成功,小组的其他成员帮助分析他们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同学决定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在家里重新实验。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制作叶脉书签时,在家里可以用洗衣粉溶液来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猜想该洗衣粉溶液应呈现________性。(填“酸”或“碱”或“中”)。如果想要验证该猜想,同学们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③试管刷在家里可以用______________代替。

3.流程题(共1题)

4.
在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某同学将一定质量的Zn粉放入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无色气体X是由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滤液N中的溶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滤渣M中含有的物质为________。

4.推断题(共1题)

5.
现有A、B、C、D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它们,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表示无明显现象),分析下表,推断出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回答问题。
 
A
B
C
D
A
\



B

\


C


\

D



\
 
(1)B的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填符号)A和B能发生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
(2)写出D的一种用途_________。D与C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用一种方法来鉴别D和C可以发生反应________。
(3)写出D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共7题)

6.
下面能量转化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照明B.水力发电C.太阳能供热D.电热器取暖
7.
下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
A.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B.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
C.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D.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不相同
8.
用下列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是( )
A.B.C.D.
9.
元素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D.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也不会改变
10.
如图表示某物质在水(a)和酒精(b)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40℃时,其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8%
B.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其水溶液比其酒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相同
11.
关于“舌尖上的化学”,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
B.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防腐剂
D.为使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
12.
为了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下列建议不可行的是
A.严禁随意焚烧秸秆,以减少PM2.5的排放
B.大力开发和使用风能、太阳能,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C.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防止水体污染
D.分类回收垃圾,以促进资源再生和利用

6.选择题(共2题)

13.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 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14.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 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7.填空题(共4题)

15.
某制备氢气的新工艺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1)设备1中的反应在常温下进行,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反应。
(2)设备2是太阳能电池电解气。氧化铝在该设备中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与电解水相比,该制备氢气的新工艺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中药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等。中医讲究辩证施药,谓曰:“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记载:“头疼欲死,鼻内吹硝石(主要成分KNO3)末,愈”。用药简单,功效显著。
东晋著名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炼丹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善用化学反应,为病患解除病痛。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食肉方”,原文内容为:“取白炭灰,荻灰,等分,煎令如膏。此不宜预作,十日则歇。并可与去黑子,此大毒。”结合现代化学知识,翻译文中含义大致为:取等量的生石灰、草木灰(含K2CO3),用水煎煮、去渣浓缩。这药不适宜提前制出来,放置十天,就失效了。可用于去除痦子等黑点。有剧毒。“食肉方”原料易得,所用“荻灰”是各种柴草燃烧后的灰烬,现称草木灰,是常用的农家肥,其有效成分K2CO3的性质与Na2CO3相似。“食肉方”巧妙地利用了反应产物的腐蚀性。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屠呦呦,也正是看到(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得到灵感,开始研究从青蒿中提取抗疟疾药物。
青蒿素,无色针状晶体,分子式为C13H22O3,制备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可溶于乙醇、乙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对热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回答下列问题:
(1)草木灰属于____________(填“氮肥”、“磷肥”“钾肥”)
(2)食肉方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硝石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B.青蒿素属于有机物
C.“食肉方”不能预作的原因是氢氧化钾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变质D.青蒿素难溶于水
17.
小西所做的家务劳动
(1)小西到阳台整理花草,用自来水浇花,自来水无色透明,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它属于____________
(2)小西整理衣柜。衣柜的材料中属于合金的是_________________(“木质柜体”、“玻璃推拉门”“不锈钢挂杆”)。
(3)小西整理妈妈的梳妆台。香水在使用后,一定要拧紧瓶盖,以避免香气挥发殆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小西父母假期劳动
(1)小西的妈妈给山药削皮,她的手接触过山药皮后有些痒,查找资料得知,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会使皮肤奇痒难忍,可涂抹厨房中的___________来止痒。
(2)妈妈做蛋糕时用到了双效泡打粉,其主要成分有焦磷酸二氢二钠(Na2H2P2O7)碳酸氢钠、淀粉等。从焦磷酸二氢二钠的化学式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西的爸爸打扫客厅,用鸡毛掸子轻轻掸去电视背景墙上的灰尘。这个背景墙的主要原材料是硅藻土(主要成分是SiO2),具有吸附甲醛、杀菌除臭、调节湿度、释放负氧离子、防火阻燃等功能。下列有关硅藻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硅藻土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硅藻土不具有可燃性 
C、硅藻土可能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4)爸爸用下列用品清洁卫生间。
用品
①管道疏通剂
②洁厕灵
③84消毒液
有效成分
氢氧化钠、铝粉
盐酸
次氯酸钠
 
小西说①②不能混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

8.实验题(共1题)

19.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初中化学后,发现课本上对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矛盾的。如验证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时,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但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又说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二氧化碳能否用排水法收集呢?同学们就此展开探究。
实验一: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分别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气体并分别标注为①和②。
实验二:将两瓶气体分别倒立于盛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水槽中。一段时间后,①号集气瓶中的溶液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4/5,②号集气瓶中的溶液几乎全充满。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流程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2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