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2题)
1.
某厂生产的纯碱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为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现准确称取12g该样品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共消耗稀盐酸73g,此时称得烧杯溶液的总质量为80.6g.
请计算:(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请计算:(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多少?
(2)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2.
有人食用大樱桃时,不小心将樱桃核嚼碎并吞咽下去导致中毒,专家认为是樱桃核中含有的氰苷类的有毒物质所致,紫草氰苷(C14H19NO8)属于氰苷类物质,请计算:
(1)紫草氰苷分子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紫草氰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1)紫草氰苷分子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2)紫草氰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
2.综合题- (共1题)
3.
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1)使用脱硫煤能减少_____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煤加工成蜂窝煤会更充分燃烧的原因是_____。
(2)为了节约石油资源,常在普通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形成乙醇汽油作为燃料。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与时俱进,为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人们正在开发使用的新能源有_____(答一种即可)
(1)使用脱硫煤能减少_____的排放,减轻酸雨的危害。煤加工成蜂窝煤会更充分燃烧的原因是_____。
(2)为了节约石油资源,常在普通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形成乙醇汽油作为燃料。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与时俱进,为减少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人们正在开发使用的新能源有_____(答一种即可)
3.科学探究题- (共2题)
4.
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常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反应)。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
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
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①②③填化学式),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__和_____。对可能存在的溶质,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设计并实验]: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人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______ (填化学式)沉淀。
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______。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
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
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①②③填化学式),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__和_____。对可能存在的溶质,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设计并实验]: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人过量稀盐酸 | 无气泡产生 | 猜想______不成立 |
实验二 |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 ______ | 猜想三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人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______ (填化学式)沉淀。
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______。
5.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实验一:棉球上的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
(2)实验二:实验结束后,测量结果小于1/5原因可能是_____(写一条即可)
(3)实验三: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时,停止加热。
(4)实验四:用冲洗后未擦干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会导致测得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实验一:棉球上的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_____。
(2)实验二:实验结束后,测量结果小于1/5原因可能是_____(写一条即可)
(3)实验三: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时,停止加热。
(4)实验四:用冲洗后未擦干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会导致测得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简答题- (共2题)
6.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1)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焊锡的熔点比金属锡_____(填“高”或“低”).
(2)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
(3)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硫酸锌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
(4)自行车是很便捷的出行工具,自行车的铁制链条采取的防锈措施是_____.请写出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焊锡的熔点比金属锡_____(填“高”或“低”).
(2)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
(3)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硫酸锌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
(4)自行车是很便捷的出行工具,自行车的铁制链条采取的防锈措施是_____.请写出用稀盐酸除铁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7.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温度为_____℃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2)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_____的方法提纯甲。
(3)t2℃时,在50g水中加入_____g甲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4)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
(5)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1)温度为_____℃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2)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_____的方法提纯甲。
(3)t2℃时,在50g水中加入_____g甲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4)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在保持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情况下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
(5)将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5.单选题- (共15题)
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
C.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
D.向盛有铁锈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反应后得到浅绿色的溶液 |
10.
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放出的能量能把火箭送入太空。该化学方程式为C2H8N2+ 2N2O4=2X↑+ 3N2↑+ 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的化学式为CO
B. 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0%
C.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为14:9
A. X的化学式为CO
B. 偏二甲肼中碳的质量分数为40%
C.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为14:9
11.
“分类”可以使人们有序的研究物质,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
A.盐:氯化银、氯化钠、盐酸 |
B.有机化合物:甲烷、一氧化碳、涤纶 |
C.氧化物:二氧化硫、氧化钙、四氧化三铁 |
D.氮肥:硫酸钾(K2SO4)、硝酸钠(NaNO3)、尿素[CO(NH2)2] |
12.
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及操作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及操作 |
A |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 将气体点燃 |
B | 氯化钾溶液(碳酸钾) | 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
C | 硫酸铜溶液(硫酸) | 加入过量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过滤 |
D | 铁粉(铜粉) |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
A.A | B.B | C.C | D.D |
14.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
B.稀有气体常用于医疗急救 |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属于空气污染物 |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
15.
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布盖灭 |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
19.
验证Zn、Fe、Ag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下列的实际组合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FeSO4溶液、Zn、Ag |
B.ZnSO4溶液、稀盐酸溶液、Fe、Ag |
C.ZnCl2溶液、AgNO3溶液、Fe |
D.ZnSO4溶液、FeSO4溶液、Ag |
20.
归纳和总结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归纳与总结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羊毛、棉花、塑料、橡胶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
B.H2、CO、C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
C.CO2和水都常用来灭火,是利用CO2和水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D.干冰、水、小苏打都属于氧化物 |
6.填空题- (共3题)
24.
如①、②图中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结构图。则

(1)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
(2)D中X=_____。在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 (填序号);
(3)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的_____(填序号)化学性质相似;
(4)由氟元素和钙元素组成的氟化钙的化学式为_____。

(1)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
(2)D中X=_____。在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 (填序号);
(3)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的_____(填序号)化学性质相似;
(4)由氟元素和钙元素组成的氟化钙的化学式为_____。
25.
家庭厨房就是一个化学世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家庭厨房中常用的食材有大米、面粉、食用油、鸡蛋、青菜等等,其中富含维生素的食材是_____。
(2)厨房中洗菜用的塑料盆、装垃圾的塑料袋都是塑料制品,塑料属于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3)炒菜时,没有进入厨房便能闻到菜的香味,这是因为_____。
(4)为了增加菜的鲜味,炒菜时可适当加入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味精的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是使用_____。
(1)家庭厨房中常用的食材有大米、面粉、食用油、鸡蛋、青菜等等,其中富含维生素的食材是_____。
(2)厨房中洗菜用的塑料盆、装垃圾的塑料袋都是塑料制品,塑料属于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3)炒菜时,没有进入厨房便能闻到菜的香味,这是因为_____。
(4)为了增加菜的鲜味,炒菜时可适当加入味精(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化学式为C5H8NO4Na)。味精的鲜味与溶液的酸碱度有关,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是使用_____。
7.实验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2道)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2道)
简答题:(2道)
单选题:(15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