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母亲的借据
(佚名)
①母亲在中学教政治,爱教训人,爱板着脸讲大道理,不仅学生怕她念紧箍咒,连家长也怵她。
②那是15年前的事了。那天,我和母亲从亲戚家借了钱后回家。为省下坐车的钱,我们选择走小路。
③我们急匆匆地走着,谁都不说一句话。在过一个小桥时,我右脚的鞋子掉了下来。借着穿鞋的工夫,我看看四周,天已全黑,耳边再次响起亲戚的话:“年底治安乱,今晚别赶回去了。”但母亲谢绝了亲戚的好意。
④借到钱,我们还是很高兴的。从亲戚家出来,母亲笑着说:“想吃巧克力吗?我明天给你姐俩称半斤。”
⑤那件事发生时,我们离家还有半小时路程。一声凶巴巴的“站住别动”,两个男人像山一样堵住我们的路。
⑥我哆哆嗦嗦拽住母亲的手,母亲捏捏我的手心,轻轻说:“不怕,有妈妈。”那是两个男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根很粗的棍子。夜色中,我看不清他们的表情。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们脸上杀气腾腾。
⑦我知道我们该跑,可我也清楚,一大一小两个女人无论如何都跑不过两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我急得要命,母亲却低头望了望我,她神色平静,面色从容。可怕的沉默之后,右边的男人说话了:“我只想要钱。”
⑧他似乎不比我们轻松,我捕捉到他话音里的颤抖。母亲没吭声。
⑨男人继续说道:“我们真不想伤害你们,我们也没办法。辛辛苦苦打工一年,老板带钱跑了,我们必须拿钱回家过年。你们城里人好歹比我们容易些。”
⑩说话的人语气倒老实,可他的棍子凶神恶煞般戳在那里。我很清楚,此时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受到伤害。
⑪对峙片刻,母亲忽然叹气,从口袋里拿出蓝色手绢,手绢里包裹的是借来的200元钱。我记得那是4张崭新的票子,每张面额50元。
⑫男人看到钱,自然地伸出他空着的手。
⑬“慢!”母亲把钱往怀里一缩,“这钱不能让你们抢走。”那人的手愣在半空。
⑭“如果今天你们抢了我的钱,不管数额多少,你们都是犯了罪的。我知道你们有难言之隐,可法律不管那么多,不光法律判你们的罪,就是你们自己内心,一辈子也不会原谅自己的罪。”
⑮干什么?这个时候母亲竟讲起课来,这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⑯她不慌不忙地说:“我现在写张借条,不管你们多久还钱,5年也好,10年,20年也好,甚至你们没钱还也好,只要记住,今天你们没有抢,你们是借我的钱。我希望,你们以后也不要抢别人的钱。”
⑰说完,母亲从口袋里摸出纸笔,在黑暗中凭感觉写了张借据。她把钱和借据一起放到那人手里:
⑱“上面有我的名字和地址,至于你们的名字,回去后你们自己填吧!”
⑲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歹徒大概也从未遇到过,他们愣了片刻,互相看看,什么也没说就拿上钱和借据跑了。
⑳余下的路程,我一句话都没说。我失望极了,我的母亲居然向两个手拿棍棒的劫匪写下世间最愚蠢的借据。
(21)那个春节,尽管母亲还是给我们买了巧克力,可我心里很难过。关于那张愚蠢的借据,我始终无法释怀,我想,这绝对不是母亲平日嘴里所说的勇敢。
(22)两年后的一天,母亲从学校下班回家,她手里拿着一张汇款单,上面的数额是1000块钱。
(23)汇款人的名字却是陌生的,附言栏上写着:“谢谢您没让我们走错路。”
(24)那张母亲写下的借据,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这位令人敬佩的母亲可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治老师了。
(25)面对歹徒,她是那么地镇定,慈悲和智慧!她救两人于罪恶之门,并感化他们忏悔、向善,实在是功德无量。
(文章选自网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我”和母亲借钱夜归,路遇两个抢劫犯→(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读下面两句话,按要求答题。
(1)关于那张愚蠢的借据,我始终无法释怀,我想,这绝对不是母亲平日嘴里所说的勇敢。(体会加点词的含义)
(2)两个男人像山一样堵住我们的路。(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小题3】使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4】第一段写母亲在中学教政治,似乎与遭遇劫匪无关,可否删去?
【小题5】这个故事,以善引善,功德圆滑。但中国古代也有“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的故事。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试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独行江南小镇
①我喜欢穿行在古镇里。有清风相伴,风掠过茶碗的青瓷,缠绕在喝茶人指尖,内心静谧而温柔。风再大一些,鼓动街边的桐花叶子,沙沙的声响,一朵朵洁白的小花从空中落下。落到喝茶的案上,两三朵零星;落到水乡的湖面,白茫茫的一片。随着桨声的翻动,一一流向古老的桥洞。
②尤其喜欢春天的小镇。那绿色的树荫,苍翠映染,十分可爱。踱着步子走在石阶上,足音悠扬。若是在清晨,可以看见露水在青苔上凝结,匆匆走过的路人,碎乱的步伐从青苔擦过,水珠受震,簌簌滚动开来。有的滴在阶上化成一个椭圆状的暗影;有的滚到另一个露珠身旁,融合在一起。这时,光阴变得缓慢而细腻,深远而绵长。
③到了黄昏,倦鸟归巢,人迹稀疏。一盏盏大红色的灯笼依次亮起。温暖而暧昧的暖光,在夕阳西下的诗意中,把小镇的街道,树木、花影拉得老长。万种事物,在这光景里变得简单、沉静,释放出万古芳华。
④有的小镇,适合惬意而居。而有的小镇,却是读书的好地方。譬如江南的小镇,斋深,槛曲,树疏,萝薛青垂。日光所能触及的地方,皆是柳暗花明的景象。尤其是屋檐上绵绵不绝的青藤,开满盛大繁芜的花朵,只是这样远观,心里就有万种诗情画意在交织。所有人家,几席,栏杆、窗窦都像秋水那样净激,而榻上像有烟云气息。在这样的环境里,写诗也好,描画也好,笔下都泛着花香。
⑤冬天的时候,所有苍翠都已枯萎。交错在墙面上的干瘪藤木,却有了岁月的味道。在处所的白秞花瓶里,插上一枝捡来的枯枝,最好还残留着干枯的花叶。洁白的墙面做背景,光线明朗的时候,枯枝清瘦的影子倒映在白墙上,肃气寂寂,美妙清绝。
⑥小镇也随着草木从葛嵘到萧索。老了的小镇更让人心动,像巷子深处的酒香,氤氩着旧日时光,既端丽,又庄重。走在这样的街道里,如同走进古代山水小品。一花一木,都沾染着独特的沧桑气息和浓烈的怀旧情绪。越是陈旧的事物,越让人心醉。住在陈旧里的人,越有岁月的味道。
⑦再看那被经年的檐雨所润湿的门扉旁,有头发花白的老妪打着盹。她脚边一只慵懒的猫,洁白的毛发早已铺满灰尘,尾巴上沾着蔬菜的青翠,番茄的艳红,还有温热的水滴。这些生活最原始的味道,在沉寂的小镇随处可遇。
⑧我深爱着这样安详的江南小镇。舒缓的节奏,把一切事物变得缓慢悠长。涓涓流动的河水上来往几叶扁舟,舟上的当地人唱着软软的小调。声线里充满古朴的欢喜,以及生活的丰足与自得。
⑨江南好风光。而小镇,是水乡柔软的腹地。推开韶光虚掩的重门,流转在幽古老镇的和风,正掠过茶碗的青瓷,诉说一个个新鲜欲滴的故事。
(选自《哲思》,有改编)
【小题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本文行文非常清晰。先用(1)“_________________”一句定下全文感情基调,在这部分着重写古镇的(2)______________(季节)景;接下来由概写古镇聚焦到特写(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写时抓住(4)______________(季节)景着笔,描绘其安详,古朴与悠长,喜爱之情满溢于字里字外。
【小题2】结合语境,理解句中加点词语含义。
(1)目光所能触及的地方,皆是柳暗花明的景象。
(2)有清风相伴,风掠过茶碗的青瓷,缠绕在喝茶人指尖,内心静谧而温柔。
【小题3】为什么说江南的小镇适合读书呢?试简要概括原因。
【小题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末段的作用。
【小题5】越是陈旧的事物,越让人心醉。我们的生活在走向现代化,但一些“古老”的东西被留存了下来。请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一种身边的“古老”事物。
示例:风车——当右手均匀地转动把手,谷粒和糠皮、杂草就巧妙地分离;大人总是吓唬小孩说,摇了会肚子疼,虽说没有道理,但孩子们却不会忘记。
2.课内阅读- (共1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宜乎众矣
(4)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2】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抓住“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仪表等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莲的高尚端庄、正直不苟且的美好资质。 |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喜欢追名逐利风气的反感。 |
C.文章以“爱莲”为线索,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牡丹”两种花依次分别来反衬和正衬“莲”。 |
D.面对污浊的环境,周敦颐选择保持独立人格及洁身自好的品性,陶渊明选择归隐。 |
-
【1】题量占比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