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A.《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
B.扮演年轻女子的戏曲行当称为“小生”,戏曲中的“一折”一般指一出,一场。 |
C.《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汉田园诗人,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黑暗,弃官还乡。 |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
2.字词书写- (共1题)
那一轮清瘦的月亮一直挂在我儿时的天空上,散发着淡淡的清辉。潺潺①(A.chán B.cáng )的河水边一块偌大的空地上,聚集了一大堆乌压压的人,人群把一个抱着三弦的瞎子围在中间。那瞎子不算太老,姓刘,也不怯场,不急不慢地说着书,偶尔也唱,连说带唱加上比划,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夸张,听得大家甲(A.一惊一乍B.叹为观止)的。
记忆像一扇门,不但轻轻推开,而且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最初的听书时光,给乙(A.贫瘠B.晦暗)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番别样情趣和滋味,那段时光我们心无旁 wù ②(A鹜B.骛),纯粹美好。快乐犹如荷风柳韵,让人依依不舍,不忍挥手。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①处 ____ ②处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处 _________ 乙处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句:记忆像一扇门,不但轻轻推开,而且会有很多光阴的故事从那扇门里飞出来。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 (共1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
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
C.“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表达了诗人豪迈旷达的思想感情。 |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壬午,黄巢帅众东走,程宗楚先自延秋门入,弘夫继至,处存帅锐卒五千夜入城。坊市民喜,争欢呼出迎官军,或以瓦砾击贼,或拾箭以供官军。……贼露宿霸上,诇知官军不整,且诸军不相继,引兵还袭之,自诸门分入,大战长安中,宗楚、弘夫死,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处存收馀众还营。丁亥,巢复入长安,怒民之助官军,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诇(xiòng):刺探侦察。【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悉如外人 悉: (2)具答之 具:
(3)或以瓦砾击贼 :或_ (4)怒民之助官军 怒: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
B.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
C.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
D.军士重负不能走/是以甚败死者/什八九 |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于是诸军皆退,贼势愈炽
【小题4】语段(一)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语段(二)的内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语段(二),谈谈语段(一)作者的写作的用意。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故乡的端午
我喜欢静止于一方的故乡,同时也热爱不断出新出奇的城市。如果要说我的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或许在高档装修的高楼一隅做白领算是吧,青春的旋律在这里奏响,梦想之光照进了现实啦。可是,自从到城里读书,就了业,不曾过一回正经的端午。
在我幽远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端午这天,多半是有雨的。雨丝将天幕织满,雨珠挂在蓊郁的榕叶上,艾草被装点得水灵灵的。大人们忙着折摘榕艾,在门上插挂。那时,我最期待的是奶奶在厨房煎锡饼。
依稀记得,那一年端午节,吃罢早饭,我便搬来一块矮凳站着灶台边,看着炉膛里的火旺了起来,松针、松枝发出了“嘶嘶”的声响,每一响,都像是在挠我猴急的心。等锅有了一定热度,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是最考验手艺的。这时,嫩白的面糊,中心开始跳起了芭蕾,而四周却像孔雀开屏一般,缓缓地舒展开来,色泽也由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显现出锡饼的雏形来。奶奶继续用手将面糊装点得更加平整光滑,一股面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将鼻子吸了又吸。此时厨房的四周,也浮起了一层朦胧的薄雾,雾气黏在奶奶的发梢,和着银白,闪着耀眼的光。
做锡饼是一门技术活,若是太厚,咬起来就生硬;而铺得不均匀,包上食材就会露出馅来,弄得满手是油。母亲学了很久,终究还是做得很不雅观。然而,在奶奶手里,那黏人的面糊温驯得如小猫一般,随意一抹,一张薄如蝉翼的锡饼就出现了。
锡饼一面铺好后,需要翻面了。这个过程很快,似乎都在眨眼之间溜过。奶奶的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锅铲,便让一面熟的锡饼在空中翻了一个身,稳妥地落在锅心。这个时候,我总是屏息凝神,看着白的锡饼跳跃在红砖铺砌的灶台上,将老旧的空气都带动得欢快起来。我不敢打扰奶奶,只是静静地盯着她的一招一式,看着锡饼上上翻飞,乳白的烟气轻柔地把我拥在怀里。
午饭时,八仙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农家菜:金黄的鸡蛋、淡紫的洋葱、深红的萝卜丝,以及闪着油光的肉丝,很赏眼,很诱人。我喜欢将它们伴在一起,包在锡饼之中,一口咬下去,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里面包含的,就是爱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吧。奶奶慈祥地望着我,不时地帮我拭去嘴角的菜汁。看我吃得满嘴油花,她吃吃的笑了,笑得很开心,这种笑,我至今犹历历在目。
仿佛又是一阵雾,不知不觉间到了现在,如今的端午已没有当初的感觉,锡饼店已经遍地都是,咬着买来的锡饼,是那么的干硬和陌生。故人已逝,再也回不去,逝去的亲情,又哪里是能买得回来的呀!
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集中叙写了端午节看奶奶煎锡饼的情境,有较强的感染力。 |
B.从作者的表意看来,他对宁静温馨的家乡满怀深情,而对嘈杂的城市抱有排斥之感。 |
C.文章提到母亲学做锡饼,却达不到奶奶的水平,说明这手艺不可以随随便便学到手。 |
D.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取材详略得当,先重点写奶奶做锡饼的经过,后略写了吃锡饼。 |
【小题3】奶奶做的锡饼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从形、色、味三方面简析。
【小题4】依据括号里的提示,品析下列文句。
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小题5】结尾句“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直白平淡,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
古人神奇的御寒术
李小天
①才刚刚立冬,天气就骤然转冷。气象学家预测,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今年的冬天可能会被冻哭。所以有些人早就穿好秋裤、裹紧棉衣,打算待在暖气房里宅过一冬了。可没有暖气没有秋裤没有暖宝宝甚至没有现代防寒建筑的古人们,怎么挨过冰天雪地的冬季呢?殊不知,在与冷空气作战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勤劳勇敢的中国古代人民研制出诸多神奇的御寒术。
②在建筑方面,古代的房屋大都坐北朝南,以便依靠日照采光取暖,而且房屋都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有利于保暖。在汉朝,更有以花椒和泥涂壁来增强保暖效果的方式。这时候的皇宫出现了“温室”与“椒房”。“(昌邑)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温室即指汉武帝时修建的温室殿。温室殿里,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花椒因其驱寒祛湿的功效,成为冬季取暖的主要用品,在汉代,更有宫殿名为椒房殿。
③除了注重房屋建筑,古人们也使用火炉、火盆及类似于暖水袋的“汤婆子”来焐手焐脚暖被窝。盛唐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帝王、贵宦冬日的取暖方式:“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到了宋朝,烧炭取暖更为普及,宋史里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繇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薪以斤计一千七百一十三万,炭以秤计一百万”。电视剧《甄嬛传》里的贵妃寝宫里总会点着带有香气的薰笼,无疑是清朝贵族们的“取暖神器”。
④除此之外,古代房屋中的取暖设施还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火塘是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集炊事与取暖于一体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有助于燃烧,又能阻挡冷风穿堂而过。火塘在半坡、姜寨等人类遗址的原始房屋中就已出现,历史尤为悠久。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还发现三座壁炉,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炉顶为“入”字形,有较大的散热面积;秦长乐宫遗址也曾发现使用火墙取暖,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来取暖。
⑤造纸术出现后,古人还会身着“纸衣”御寒,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⑥此外,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记载。对于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而言,冬天是一个可以偷闲的时间,老百姓常常会一家人围坐在炉火前聊天,尽享天伦之乐。而北方少数民族则是围坐在火炕上,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婆、孩子、热炕头”。
⑦在唐宋时期,由于诗词的发展鼎盛,大多数的诗人士子们也会围炉夜话,不过他们更多地会吟诗作对,这种喜好一直到清朝仍然流行于文人雅士之间。有时这种聚会还要安排赏雪、探梅的主题,雅趣十足。
⑧看完古人的御寒术,会发现那才不是一个“取暖基本靠抖”的时代。果然,追求保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
【小题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火塘历史悠久,是一种集炊事与取暖于一体的设施。 |
B.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研制出的御寒术形式多样。 |
C.围炉夜话,吟诗作对是古代人的御寒方式之一。 |
D.因为花椒有驱寒祛湿的功效,所以古人用其和泥涂壁来保暖。 |
【小题3】通读全文,说说对“追求保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理解。
6.名著阅读- (共2题)
(1)《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长子傅聪)的 家信100多封。 (_________)
(2)《傅雷家书》中傅雷首先强调的是儿子傅聪在 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 (_________)
(3)傅雷教导儿子“恩之不深,自然爱之不切;爱之不切,弹出来自然也不够味儿;越是不够味儿,越是因不起兴趣”时,是以贝多芬为例子。 (_________)
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些痛苦,多给人一些快乐。说来说去,我仍抱着‘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的心愿。
(《傅雷家书》)
傅雷的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7.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材料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他根据实验的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材料二)
下面是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4小时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
A.学得的知识1天内如不复习,只剩下最初的33.7%。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减慢。 |
B.记忆诗歌散文等有意义的材料比记忆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遗忘的速度也比较快。 |
C.喜欢实践练习,与别人探讨问题,并且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的人,记忆留存最多。 |
D.老师说,学生听,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是最差的,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会更多。 |
【小题3】小华一直为不能提高学习成绩而苦恼,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小华提出至少4条建议?
8.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