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端午
我喜欢静止于一方的故乡,同时也热爱不断出新出奇的城市。如果要说我的中国梦的实质内容,或许在高档装修的高楼一隅做白领算是吧,青春的旋律在这里奏响,梦想之光照进了现实啦。可是,自从到城里读书,就了业,不曾过一回正经的端午。
在我幽远的记忆里,家乡的端午最像端午。端午这天,多半是有雨的。雨丝将天幕织满,雨珠挂在蓊郁的榕叶上,艾草被装点得水灵灵的。大人们忙着折摘榕艾,在门上插挂。那时,我最期待的是奶奶在厨房煎锡饼。
依稀记得,那一年端午节,吃罢早饭,我便搬来一块矮凳站着灶台边,看着炉膛里的火旺了起来,松针、松枝发出了“嘶嘶”的声响,每一响,都像是在挠我猴急的心。等锅有了一定热度,站在灶前的奶奶便在平锅抹一层薄薄的油,紧接着,快速地舀起一团面糊,打在锅的中间。面糊开始凝结的时候,奶奶便会用勺子迅疾摊开,顺时针地旋转开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是最考验手艺的。这时,嫩白的面糊,中心开始跳起了芭蕾,而四周却像孔雀开屏一般,缓缓地舒展开来,色泽也由浅白饰上了一层淡淡的茉莉黄,显现出锡饼的雏形来。奶奶继续用手将面糊装点得更加平整光滑,一股面香扑鼻而来。我不禁将鼻子吸了又吸。此时厨房的四周,也浮起了一层朦胧的薄雾,雾气黏在奶奶的发梢,和着银白,闪着耀眼的光。
做锡饼是一门技术活,若是太厚,咬起来就生硬;而铺得不均匀,包上食材就会露出馅来,弄得满手是油。母亲学了很久,终究还是做得很不雅观。然而,在奶奶手里,那黏人的面糊温驯得如小猫一般,随意一抹,一张薄如蝉翼的锡饼就出现了。
锡饼一面铺好后,需要翻面了。这个过程很快,似乎都在眨眼之间溜过。奶奶的手轻轻地拨弄一下锅铲,便让一面熟的锡饼在空中翻了一个身,稳妥地落在锅心。这个时候,我总是屏息凝神,看着白的锡饼跳跃在红砖铺砌的灶台上,将老旧的空气都带动得欢快起来。我不敢打扰奶奶,只是静静地盯着她的一招一式,看着锡饼上上翻飞,乳白的烟气轻柔地把我拥在怀里。
午饭时,八仙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农家菜:金黄的鸡蛋、淡紫的洋葱、深红的萝卜丝,以及闪着油光的肉丝,很赏眼,很诱人。我喜欢将它们伴在一起,包在锡饼之中,一口咬下去,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绽放。里面包含的,就是爱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吧。奶奶慈祥地望着我,不时地帮我拭去嘴角的菜汁。看我吃得满嘴油花,她吃吃的笑了,笑得很开心,这种笑,我至今犹历历在目。
仿佛又是一阵雾,不知不觉间到了现在,如今的端午已没有当初的感觉,锡饼店已经遍地都是,咬着买来的锡饼,是那么的干硬和陌生。故人已逝,再也回不去,逝去的亲情,又哪里是能买得回来的呀!
今年端午,是该回去看看了。有些人,有些事,不去看,就再难看到。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集中叙写了端午节看奶奶煎锡饼的情境,有较强的感染力。 |
B.从作者的表意看来,他对宁静温馨的家乡满怀深情,而对嘈杂的城市抱有排斥之感。 |
C.文章提到母亲学做锡饼,却达不到奶奶的水平,说明这手艺不可以随随便便学到手。 |
D.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取材详略得当,先重点写奶奶做锡饼的经过,后略写了吃锡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