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羊马并死。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太宗谓侍臣曰:“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突厥所信任者,并共公等见之,略无忠正可取者。颉利复不忧百姓,恣情所为,朕以人事观之,亦何可久矣?”魏徵进曰:“昔魏文侯问李克:‘诸侯谁先亡?’克曰:‘吴先亡。’文侯曰:‘何故?’克曰:‘数战数胜,数胜则主骄,数战则民疲,不亡何待?’颉利逢隋末中国丧乱,遂恃众内侵,今尚不息,此其必亡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归朝人:这里指归附唐朝的北突厥人。②中国人:这里指汉族人。③并共公等见之:我和大家都看到的。④颉利:东突厥可汗。⑤魏文侯: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⑥李克:战国初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⑦中国:指中原黄河流域一带。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不同一项是(   )
A.太宗侍臣曰/太守
B.无中正可取者/无慕艳意
C.颉利复不百姓/是进亦忧,退亦
D.数战则民/益州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观古人君,行仁义,任贤良则理;行暴乱,任小人则败”与“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都是推崇“亲贤远佞”的治国理念。
B.由“中国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贼,人情大恶”可知,突厥境内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是汉人本性不良,遇灾年纷纷“落草为寇”。
C.从选文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善于治理国家的开明君主。
D.唐太宗与侍臣探讨国家兴亡之道,魏徵借魏文侯与李克的对话阐释了好战必然使百姓疲惫,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65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6:23: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