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观沧海》中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次北固山下》中“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材料: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已知:①CO(g)+ 12 O2(g)═CO2(g)△H1=﹣283.0kJ/mol
②H2(g)+ 12 O2(g)═H2O(g)△H2=﹣241.8kJ/mol
③CH3OH(g)+ 32 O2(g)═CO2(g)+2H2O(g)△H3=﹣192.2kJ/mol
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