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

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8-30 11:00: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强制”垃圾分类能否真正改变生活?

【事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并在46个城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百家争鸣】

所谓强制,隐含的意思就是界定了垃圾分类的责任,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产生者,要对这些垃圾负责,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但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估计短时间内可能还是会将强制性手段与激励性措施结合起来,双管齐下,让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

近些年,垃圾分类的知识得到了广泛宣传,大家的认识也提高了。刚开始做垃圾分类时,主要还是提可回收物,现在已经细化为可回收物、家庭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这与国际上先进的国家基本一致。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

为什么(垃圾)焚烧这么盛行,分类做不起来?这由于“懒政”。烧是最省事的,只要建一个垃圾焚烧厂一股脑拉过去烧了就完了。地方政府哪怕拿出垃圾焚烧10%的钱,用于垃圾分类,也会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

垃圾本身是消费行为的产物,既要从垃圾的产生源头控量,如治理过度包装,对特殊行业如快递实行包装物强制回收和综合利用,也要建立垃圾循环利用,从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提取成本,纳入到相关经济政策中调节,真正让垃圾处理变成产业。

——《武汉晚报》时评作者木须虫

眼下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还没有设计出比较科学的垃圾分类法则,也就无法实施高强度、高频率的国民教化。现行的小学教材里,就找不到系统规范的垃圾分类教材内容,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缺失。

——网友

我们的惯常思路是喜欢“运动式治理”,但垃圾分类却需要潜移默化的自觉行动,而社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刚性的法规和监管制约。

——《羊城晚报》首度评论员阅尽

【他山之石】

日本垃圾分类之严格和细致,堪称榜样。日本的垃圾分可燃、不可燃、资源垃圾三大类,其中资源垃圾又分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定稍有差异,但基本上都细分到10种以上。

能将繁琐的规定一以贯之,关键在于垃圾投放、收集和运输全程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在日本,不同种类的垃圾要按不同的日子扔。一般来说,每个生活小区每周有两天集中扔餐厨等可燃垃圾,一天扔纸张等资源垃圾。即使在盛夏,生活垃圾发酵发臭,不到日子也只能放置在家中。等到回收资源垃圾的当天,垃圾收集站会摆开一列收集箱,分别盛放金属、塑料、玻璃等。环卫部门装运垃圾多次往返,每趟只拉一种垃圾,避免“混装混运”。日本多数生活小区并没有专职的保洁员,垃圾分类主要靠居民自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化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间断平衡”,意指一个生态在达成平衡之后,有相当长一个时期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旦某种因素触发进化的齿轮,原有的均衡就被打破,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各部分相互反应,直到新的平衡形成。生物学家将这这种新旧之间的交替称之为:“蹦移”。

    技术进步类似于生态演化。继漫长的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在工业时代,人类已见证和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现今,我们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入口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既有的平衡态,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的发展、机器深度学习、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明,正在将“未来”带到世人面前。新、旧技术革命之间的转移正在发生。这是技术的“蹦移”。

    全球化发展类似于生态演化。一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两轮全球化历程。第一轮是以英国主导,主要表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材料;第二轮以美国为主导,主要表现是贸易全球化以及与之伴随的资本、信息、人才的全球流动。而现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波全球化正在遭遇其本国人民的抗拒,也进入到逆向时期。但如果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作为一种秩序,一旦展开,就不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回到原点,最多是变化一种发展形式,更换一批演员。以当前的情势论,中国正走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这是国家的“蹦移”。

    新旧交替之际,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任何人都难免彷徨、犹豫甚至害怕,这是可以理解的。今天我们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类似于两百年前欧洲农民面对蒸汽机时的心情。但历史已经证明,人类社会在不到两三百年工业时代所创造出的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之中农业时代创造财富的总和,今天一个普通人可享用汽车、冰箱、飞机、高铁等工业制成品,在封建时代即使帝王权贵也不可得之。由技术进步而促成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涓滴”效应,虽然不可能如一些经济学家所预期的那样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将大多数人置于共享技术进步的好处之下的。这是增长的“蹦移”。

    从长周期的角度看,经济衰退源于技术红利的渐渐消失,“低垂的果实”被采摘完毕,而要走出衰退、迎来下一个繁荣,唯有创新和技术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的交替期,需要准确认识技术革命的演变方向以及其对我国转型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发挥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能动性,主动清除那些不合时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冗余,来为新技术的成长壮大开辟空间,留足空间。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迎来几十年连续的增长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政府2013年以来始终矢志不渝推动的“放、管、服”改革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释放了企业与个人的活力与创造性,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下行之行稳住了对于全社会重关重要的就业,另一方面创造出人人都有可能和条件为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以为,这就是最大的包容性增长。

(摘编自冯俏彬《即将到来的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