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新时期的雷锋精神》,完成后面的题。

    ①2012年,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近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都推出了学雷锋专栏专题,很多地方也都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

    ②那么,新时期,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雷锋呢?

    ③现实生活中,一些同志和单位对新时期学雷锋的认识还不很到位,行动还不很自觉。有的把学雷锋当成阶段性任务,说什么“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回来四月走”,有的甚至认为雷锋精神与时代精神不合拍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当前,我们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口上,更不是一阵风,迫切需要深化认识,营造浓厚氛围,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④雷锋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做了许多好事,而这又建立在他认认真真、高质量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应立足本职,把自己这份工作干好。雷锋同志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的。

    ⑤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冷漠。虽然令人感动的凡人善举不断涌现,但金钱和利禄仍然让我们这个社会的某些角落变得冷冰冰的。 “小悦悦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就更需要我们像雷锋一样,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用雷锋精神去拯救我们将要丢失的道德和诚信。

    ⑥如果不能冲上前线抢险救灾,能捐助一份爱心,你就是雷锋;如果不能做一火车的好事,那么旅途上保持微笑互相谦让,你也是雷锋……如此这般力所能及的行为,都是我为人人的雷锋精神的体现。

    ⑦“学雷锋模范”张子祥、“雷锋式好村官”陈国明、“草根慈善家”阿里木等等,可以说他们都是我们新时期学雷锋活生生的好典型。

    ⑧修身齐家,做好自己,遵守社会公德,您就是新时期的活雷锋。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7-17 02:49: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