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各数:﹣(﹣2),﹣|﹣2|,(﹣2)2,(﹣2)3,﹣23负数个数为(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2-17 11:16: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是时候关闭你的上帝视角了

王梦影

    ①和颐酒店遇袭女性,衣着得体,遇事冷静,还是遭遇了质疑:怎么这么晚回房间?上个月,一位母亲在电梯里阻止男子吸烟,被拳脚相加,却遭微博红人怒斥:“怎么做母亲的?不能忍气吞声么?”本月初,一位中国旅日女留学生在家中遇害,嫌疑犯是她友人的同居男友。据被害者母亲陈述,凶手有家暴倾向,友人不得不向遇害女生寻求庇护,借住家中。这位姑娘仿佛已经无可指摘了。可她似乎仍有“不足”之处:怎能如此善良?警惕心呢?

    ②在每一起事件中,不幸已经发生,公众讨论无法弭平伤害或挽救生命。它的意义在于警示:未来避免悲剧重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③可是焦点往往偏移了。“键盘侠”常常分成几派,争论受害者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更糟的是,对受害者的审视会变成某种暗示,从键盘上蔓延到人心里,内化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受害者是羞耻的。受害者有罪论并不新鲜。自1965年威廉·莱恩提出这个名词开始,不公正的社会文化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围观者的头脑,让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受害者有罪。

    ④我更愿意相信,如今很多评论者并不想给谁冠上罪名。他们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幸找上这个人?肯定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地方——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⑤当事件已经发生,过程已经了解,这种找寻似乎非常容易得到答案。身在其中的人总是显得漏洞百出。就像我躺在柔软的沙发里抱着爆米花,对着恐怖片里的傻白甜不断痛心疾首:门口就是怪兽啊,半夜三更听到响动,出去看个啥!我看到那个人进地下室了,你就别跟着下去了!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能活到片尾。这个逻辑似乎是通顺的,因为我们开着上帝的视角。

    ⑥当我们俯视受害者,他们似乎总有可以提高的地方:犯傻、心软、莽撞……但当自己置身真实世界,没有上帝视角,无法看到事态发展的进度条,不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再也不能够辨认每一个路人的忠奸,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简单的逻辑尽管方便,却通常并不可靠。我们站在当事人的位置,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⑦其实,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根本就找错了方向——约束受害者再严厉也是没用的。

    ⑧用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量,完全可以用来追问和督促——被诈骗者利用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漏的?公共场所的监控和警察的及时反应如何到位?遭遇家暴的妇女有没有更安全的求助机构?

    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数十名高矮胖瘦的性侵受害者和歌星Lady Gaga一起走上舞台,共同演唱“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否则你不知道我的感受如何”。当时的副总统拜登介绍他们时这样说:“他们不断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做错。”

    ⑩不幸永远在发生,之所以没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绝不是某种优越,只是幸运而已。下一次,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会是更积极的态度。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表

蒙学经典

简介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百家姓》

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

《三字经》

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

《小儿语》

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增广贤文》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我国古代多种格言、谚语。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传诵至今。

《幼学琼林》

明末程登吉所著。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朱子家训》

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强调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以“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

《声律启蒙》

康熙甲辰进士车万育编著。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弟子规》

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