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美酒不要加咖啡

云无心

    ①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邓丽君大概是一个永恒的传说。她的许多歌曲都曾经唱遍大街小巷,比如那首《美酒加咖啡》:“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我并没有醉……”

    ②不管是邓丽君还是这首歌的作者,大概都不会想到这首歌居然描述了一个科学事实:当把酒和咖啡一起喝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喝了“一杯又一杯”,却还是感觉“我并没有醉”。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却对“美酒加咖啡”的喝法亮出了红牌。

    ③在美国,酗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接近8万起。而在青年人中,把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是一种时髦,而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糖以及其他成分。2009年佛罗里达大学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的人,醉酒的发生率是单纯喝酒时的3倍,酒后驾车却是单纯喝酒时的4倍。而酒精导致的其他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

    ④为什么咖啡因会让人更容易喝醉呢?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供的解释是:在人们喝酒的时候,会根据一些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已经喝下的酒量,但是咖啡因会屏蔽掉这种感知能力,所以喝酒者会不知不觉喝下更多,于是“一杯又一杯”了。但是,咖啡因不会帮助体内酒精代谢,所以它只是欺骗你喝下更多,而不帮助解决喝下之后产生的问题。

    ⑤除了这种时髦的“混喝”外,还有许多厂家生产加了咖啡因的酒精饮料,含有5%~12%的酒精,以及相当含量的咖啡因。一般而言,厂家不会标出咖啡因的含量。这种饮料投入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从2002年到2008年,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品牌销售量增加了67倍,达到了8000多万升。而且前市场上大约有30个厂家生产此类产品。

    ⑥基于美国疾控中心公告中提到的原因,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有必要对这类饮料的安全性进行严肃审查。2010年11月13日,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发出公开信,说将会对这类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

    ⑦但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说,酒精是传统饮料,而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精华”,再加上深受群众欢迎,美国疾控中心的报告大概会受到公告的质疑。

    ⑧4天之后,四家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成了“出头鸟”。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他们发出了警告,正式指出它们加到酒精饮料中的咖啡因是“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要求他们在15天之内报告处理措施,否则就将通过法庭勒令他们停止销售。

(选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1-15 08:12: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

    顾名思义,“宫斗剧”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恩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就其审美接受效应的本质看,“宫斗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暗合了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例如,商业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促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而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则与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颇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资借鉴。至于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这些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节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