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年初,***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人民网《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为了帮助某些中学生克服盲目追求高消费的不良习惯,2015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某中学九年级(8)班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召开班会前一天,班长就高消费项目对本班55名同学进行的调查显示,100%的学生喜欢“名牌”,60%的学生在用“名牌”。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名牌”情有独钟,有非“名牌”不用的情结。60%的中学生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穿“名牌”、用“名牌”,上酒楼吃饭,是无所谓的;30%的中学生认为,他们喜欢穿“名牌”、用“名牌”,只是目前家庭条件不允许,如有这个条件,他们也会买“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