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飞向深空的跳板

      ①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以后就计划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将小行星作为人类飞向火星的跳板。不久的将来,小行星有望成为飞向太阳系其它行星理想的中转站。

      ②太阳系除了八大行星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小行星,现已发现的小行星有几十万颗,它们的轨道绝大多数处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但也有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很特殊,甚至与地球的轨道很接近。我们要去的小行星,就是这些轨道非常接近地球轨道的小行星,它们被称作近地小行星。

      ③科学家指出,如果直接访问火星那样表面重力很大的星球,必须耗费大量的燃料降落和更多的燃料再次起飞。因为所有的燃料都必须从地球带去,这需要极其昂贵的花费。如果改去很小的小行星,那里的表面重力也许只有地球的百万分之一,可以比较缓慢地接近目标,徐徐地着陆。而当任务完成,要飞离这颗小行星,几乎不用花费什么力气。

      ④小行星在太空中甚至可以用来作为“跳板”。在某些小行星上很多岩石中含有结晶水,它们可以通过研磨岩石和加热粉尘来提取。水对于生命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发出的电力,将其分解成氢气和氧气,从而转化为燃料。通过这样在途中添加燃料,将使行星际飞行更容易实现。

      ⑤小行星不仅可以作为进一步飞往火星的跳板,它们本身也极具研究价值。它们拥有尚未改变的最古老的物质,这些物质将会告诉我们太阳系的早期是什么状态。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陨石和分析光谱发现,有一些小行星是金属组成的,有一些是石质的,还有一些富含碳甚至存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⑥面对数量众多的小行星,我们应该选择哪一颗作为我们的目的地呢?近地小行星的公转速度与地球相差很小,因此会慢慢靠拢地球,并慢慢离地球而去。这样的轨道便于从地球飞去的航天器登陆。科学家发现,近地天体中个头小的小行星远比个头大的小行星更常见。因此,我们很可能首先考虑登录一些很小的小行星。

      ⑦可是,登陆小行星并非轻而易举。这些很小的小行星都是超快自转的天体,把一块石头放在它表面,石头将会自行飞起来并飞离这颗小行星。因此要把人和飞船系留在那里十分困难。事实上,一个比足球场还小的小行星不仅自转可能很快,而且又可能是一颗松散的尘埃球,比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更脆弱。

      ⑧飞船飘入深空中,这是登陆小行星面临的最主要的危险,还有小的卫星石块的袭击,另外位于表面的细尘,一旦受到扰动就容易扬起来,成为一团云,数日不散,遮住视线,钻进航天服的接合处和机械中,妨碍设备正常工作。

      ⑨现在,载人飞往小行星所需要的硬件已经在计划中,根据预测,第一批小行星探测者也许会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出发。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3-31 06:2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社会经济中的城市群体化现象越来越显著,城市群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潜力的核心地区。

    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是由区域内各城市、各要素的融合程度决定的。融合是指在高水平上的城市协调关系和要素合理配置,是通过集聚和扩散实现的。世界三大著名的大湾区城市群,起步于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港口、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同时,产业、资本和市场集聚。

    通过对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海西、山东半岛七个城市群的人口、土地、经济概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五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群为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吸引力比较高,尤其是“211”、“985”名校聚集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列前茅;人口涌入最少的则是海西城市群,即使核心城市福州和厦门,城市竞争力也稍弱。从土地占比和地区生产总值占比来看,粤港澳的地均产出最高,是第二名长三角城市群地均产值的二倍之多;地均产出最低的城市群为成渝城市群,仅占粤港澳城市群的1/7。

材料二: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为62.72%,城镇体系趋于完善中,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基本判别其现在处于趋于成熟阶段;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为68.47%,城镇密度区域较稳定,同时基础设施水平也是所有城市群中最完善的,属于内涵式增长阶段,基本判别其处于成熟发展阶段;而粤港澳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高达84.41%,区域内部相对较为平衡,城市空间组织扩散高于集聚作用,城镇密度也处于相对合理的稳定状态,基本判断其处于成熟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由于城镇化率比较低,还处于集聚作用为主、扩散作用为辅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处于快速发育阶段。

表1: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

指标

雏形发育阶段

快速发育阶段

趋于成熟阶段

成熟发展阶段

城镇化率

30%左右

30%—50%

50%—70%

70%以上

城镇体系

不完善、城镇密度低

较为完善、城镇密度较高

完善,城镇密度继续提高

完善,城镇密度区域稳定

空间结构

松散、基础设施不完善

较紧密、基础设施较完善

紧密、基础设施完善

最紧密、基础设施相当完善

空间作用

集聚作用占绝对优势

集聚为主,扩散为辅

集聚与扩散相对平衡

扩散作用略占优势

城市分工

分工系统还未形成

分工体系开始形成

分工体系相对合理

分工体系完善

增长路径

外延式增长

外延式为主、内涵式为辅

内涵式为主、外延式为辅

内涵式增长

材料三:表2:七大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

城市群名称

城市首位度

经济首位度

核心城市集中度

城市群空间结构

长三角城市群

2.28

1.73

56.6%

多中心结构,相对较均衡

粤港澳城市群

1.19

1.03

57.2%

双中心,相对均衡

京津冀城市群

1.4

1.39

64.2%

三中心,不均衡

长江中游城市群

1.43

1.28

40.4%

三中心,不均衡

海西城市群

1.94

1.62

24.4%

双中心,不均衡

成渝城市群

2.06

1.46

60.4%

双中心,不均衡

山东半岛城市群

1.28

1.52

26.5%

双中心,不均衡

注:城市首位度: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经济首位度越高,说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

材料四:

①增长极开发模式  ②点轴式开发模式    ③点轴群开发模式    ④网络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