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我是拼音小能手

dì di

gē ge

gū duǒ

____

____

____

chōu chū

  yì qué yì  guǎi


____

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5-02 08:34: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弟弟,哥哥,骨朵,抽出,一瘸一拐

同类题2

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问题 .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 . 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 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 . 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 . 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 . 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 . 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 . 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同类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世界=100)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98

1600年

29.2

19.9

600

908

1700年

22.3

22.5

600

1033

1820年

32.9

23.6

600

1245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6至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

材料二:在十五六世纪的明朝中期,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之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荣,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

    由于商业的繁盛,16世纪下半叶,货币不足以支付商货的交易,政府不得不加大铜和银的生产。但明中叶国内白银产量也只有二三十万两,不足以应付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恰在此时,美洲的白银来到中国。……据估计,在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130年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中国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的规模。(注:到19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