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4-02-20 04:47: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理解。

月  亮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五分之三,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的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获一个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咸。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凝聚咸团。 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 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这种学说称为“分裂说”。你看,月亮岂不及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学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温软的稻草

詹文格

      ①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②对于黄澄澄的稻谷而言,稻草在很多时候是长篇大作里的闲笔。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

      ③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片的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稻子的生长期长,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10月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稻子开始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稻子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

      ④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结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就是他们的乐园。捉迷藏、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⑤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⑥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耕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用途广泛。拔秧需要,绑菜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菇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而且,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它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

      ⑦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常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木板生硬少弹性,无法防寒保暖,乡人便用稻草铺垫。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脊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

      ⑧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常感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选自2009年2月《散文选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