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e2+2x)dx等于

A:1

B:e-1

C:e

D:e+1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3-07 02:0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C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1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简表

时代特点

初等教育

代表人物

17-18世纪,国家无力也不重视教育,教育通过国教教会管理。

①学校:面向贫民的宗教团体慈善机关,私立收费学校,设备简陋,师资缺乏,教学质量差,学校与入学入教严重不足;学校课程的设置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②家庭教育:富人阶段的启蒙和升学教育,通常实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宗教伦理道德及社交技巧。

培根 弥尔顿 洛克

19世纪,国家逐步干预教育,设国家教育委员会

1870年《福尔特法案》:成立免费学校,实行强制性的世俗教育,强迫初等教育,标志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到1900年,基本实现了初等教育普及。

斯宾塞 赫胥黎

20世纪前期,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教育

1918年《费舍教育法》;14岁以前,完成初等义务教育

——摘编自顾明远等《世界各国教育近代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围棋被公认为是代表人类最高智慧水平的智力游戏。2016年3月由谷歌开发的智能程序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击败了韩国棋手李世石。李世石是过去十年赢得世界冠军最多的围棋棋手。约有一亿人通过互联网观看了比赛直播,大部分是东亚观众,因为围棋爱好者主要集中于该地区。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一事件是人工智能的启蒙,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有人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持有非常乐观的看法。认为虽然是机器战胜了人类,但机器是人所设计的,因此还是人的智慧的胜利。也有不少人对此忧心忡忡。包括著名科学家霍金在内,提醒人们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负面后果。近期可见的前景是部分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更有人担心如科幻电影中机器统治人类的一天将会到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而完成这个历史性转变的时期正是民国。与清末教育相比,民国变革体现在:清未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其次,清未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学部,民国元年共和政府成立后改为教育部。后来通过改革,省县教育行政体制确立,各省设教育厅,各县设教育局。再次,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系修订1904年清未所颁布的“癸卯学制”而成,全部学程仍分三级,仅年限较为缩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及中学各减少一年,大学院不定年限。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 1912-1949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许渊冲:在功利与道德境界之间

(一)

    8月22日,外文局礼堂,中国翻译协会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这一天,他或许等待了一辈子。

    作为和傅雷、钱锺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经出版了120多本译作和翻译理论,涵盖中英、英中、中法、法中4种类型。“精通这3种语言,能够互译,而且有作品出版。能做到这点的,全世界绝无第二个。”这是他平生最为得意、屡屡自夸的一点。他翻译《楚辞》 《诗经》《西游记》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二)

    授奖一周之后,记者前往他在北大的家中拜访。他兴奋地拿起手中的《李尔王》英译中手稿:“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本有他们的优势,但他们翻的没有玩笑味儿,而且卞之琳太强调对等。比如这句‘那篱雀养大了杜鹃鸟,自己的头也给它吃掉’我翻成‘麻雀喂大了小鸟,小鸟要咬它的头’。李尔王养大了女儿,现在女儿却要来对付他。只有翻出‘小鸟’才能表达这个意思啊!”

    多年来,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他的“过度”意译风格长期不被人接受,甚至被斥为“乱译”;倡导译诗要押韵,也和国内多年流行的分行散文诗译背道而驰。

    率性、张扬的个性,也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他在自传《追忆逝水年华》中大方罗列出国内外对他的各种赞誉;在散文自选集里称“三美”“三化”理论达到了西方对等论无法达到的高度。即便是翻译界的泰斗傅雷,他也认为并非不可逾越:“可以拿我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和他的比,整本水准绝对高过他。你随便摘十段出来,我不怕。”

(三)

    他在回忆录中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

    外文老师叶公超讲《生活的目的》时,先要学生朗读。学生念得太慢,他就冷嘲热讽,叫人哭笑不得。许渊冲在别人念时没听,只顾准备下面一段,所以念得非常流利,满以为不会挨骂了。不料叶公超却问:“你读得这么快干什么?你说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就批评我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教训。”许渊冲诚恳地自省。

    1978年初的诗歌译坛仍然是分行散文一统天下。许渊冲把***诗词的译文和译论一同寄给朱光潜请教,后者在信中说:“意美、音美和形美确实是作诗和译诗所应遵循的。”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为了诗词翻译中的问题,他曾屡次写信向钱锺书请教。后者都不吝回复点拨。钱锺书回信第一句,就把汉诗西译称为“壮举盛世”,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但钱把传真看得重于求美,认为翻译不是创作,这和许渊冲的意见不同。

(四)

    夫人照君说,吃完早饭,他就开始翻《莎士比亚全集》,晚饭散步回来以后就“来劲”了,继续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我现在也不用功啊,一天才1000字,只是觉得有趣才干。”许渊冲轻描淡写地说。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赶英超美”、希望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焦虑。他认为:“若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他一直铭记老师冯友兰提出的“四重境界”:“我现在,应该是在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之间吧。什么时候,道德境界变成自然,那就是天地境界了。可是,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9月)

相关链接: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所做的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摘自冯友兰《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