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为了研究柱体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情况,某小组同学选用高度H、底面积S均不同的柱体A、B和C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他们设法使柱体A逐步浸入水中,测量并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接着仅换用圆柱体B、C重新实验,并将全部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表一 柱体A  H=0.4米 S=0.01米2

实验序号

h(米)

P(帕)

1

0

6000

2

0.1

6200

3

0.2

6400

4

0.3

6600

5

0.4

6800

6

0.5

6800

表二  柱体B   H=0.3米 S=0.05米2

实验序号

h(米)

P(帕)

7

0

6000

8

0.12

6400

9

0.15

6500

10

0.18

6600

11

0.24

6800

12

0.3

7000

表三   柱体C   H=0.2米 S=0.06米2

实验序号

h(米)

P(帕)

13

0

6000

14

0.05

6200

15

0.1

6400

16

0.15

6600

17

0.2

6800

18

0.3

6800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当h<H时,p随h的增大而增大.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与17、18数据中的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____

③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的数量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7-11 09:4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1\u30012\u30013\u30014\uff08\u62167\u30018\u30019\u300110\u300111\u621613\u300114\u300115\u300116\uff09,\u5f53\u67f1\u4f53\u6d78\u6ca1\u524d\uff0c\u6c34\u5bf9\u5bb9\u5668\u5e95\u90e8\u7684\u538b\u5f3a\u968f\u67f1\u4f53\u5230\u6c34\u9762\u7684\u8ddd\u7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