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将质量相等的铝粉和铁粉分别与质量、浓度均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下列所述的反应情况与图示可能相符的是()

A:铝粉、铁粉和硫酸均有剩余

B:硫酸、铁粉均反应完,铝粉有剩余

C:铝粉、铁粉均反应完,硫酸有剩余

D:硫酸、铝粉均反应完,铁粉有剩余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5-26 09:0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B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鲜花

    又是一年花开时,小学校新来的女教师接到一个任务:放学后照看一下校园西南角的花坛。校长说:“孩子们放学后会来偷的。”

    “偷?”二十一岁的女教师想像不出校长怎么会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用上这个词。

    放学后,女教师来到花坛边,望着姹紫嫣红的鲜花,她深吸了一口气,陶醉在一片清香中。忽然,她发现一个小男孩躲在墙角探头探脑地朝这边看。“你过来!”女教师招招手,小男孩过来了,是一个二年级的同学。

    “你怎么不回家?有什么事儿吗?”女教师问。

    “我……我想……我想要枝花。”小男孩支支吾吾地说。

    “ 你想要哪一枝?”女教师微笑着,拉着小男孩的手,来到花坛边。小男孩看了一会儿,指着一枝很艳的玫瑰,说:“这一枝,行吗?”“好,这枝花儿属于你了!”女教师真诚地说,“但是你准备怎么办?如果你把花留在这里,它还能开好几天,别的小朋友也可以来看;如果我现在帮你摘下它,你就只能玩一会儿了。你打算怎么办?”

    小男孩想了想,说:“我把它留在这里,明天我再来看它。老师,你要帮我看好啊!”女教师微笑着点点头。

    第二天傍晚,有二十多个孩子找女教师,等着要一枝属于自己的花儿。他们同那个小男孩一样,都同意把自己的花留在花坛里。

    鲜花盛开最美的那一个月,女教师把学校花坛中所有的鲜花都送给了可爱的孩子们,却没有发生往年经常被偷走的事情。相反,一群孩子放学后总会积极地帮她照看花儿,一直到深秋,鲜花和绿叶全部枯萎,孩子们还有期盼着自己的花儿明年再开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磨难是最好的礼物
      磨难使人进步。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能。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甲】。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的智慧将无异于三岁孩童。长期生活在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淘汰不了劣者,筛选不出强者,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磨难使人坚强。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务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被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假如一世顺利,遍地黄金随意拾取,那么这茬人及后代有可能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乙】。富贵温柔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病猫,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尝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磨难使人超越。《史记》有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传》,【丙】。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超越自我而成。磨难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
      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对人生中的各种磨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只要是不可摆脱的磨难,都来吧,我们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阳光下的守望
        ①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②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④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她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⑦我常常将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学生说,这个故事抵得上一千句枯燥无味的说教。

                                                                                                                                                                                                                          (《阳光下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