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根据要求作图

(1)如图1是液压汽车起重机的示意图,O为支点,F1为动力,B为阻力作用点.试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以及作用在吊臂上的阻力F2的示意图.

(2)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2中的电灯、开关和插座接入家庭电路中.

(3)为节约电能,在居民楼的楼道中,装有由声控开关和光控开关共同控制的楼道灯.夜晚,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电路接通,灯亮;经过一两分钟后,开关内部的延时装置就把电路断开,灯灭.白天,无论发出多大的声音,灯也不亮.请将图3中的器材连成符合楼道灯要求的电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3-29 09:44: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解:(1)根据力臂及力的示意图作法作出力臂L1及力F2的示意图如图一所示.

故答案为:如图一所示.

(2)首先辨别上面三根线地线、火线、零线;灯泡接法:火线进入开关,再进入灯泡顶端的金属点,零线直接接入灯泡的螺旋套,这样在断开开关能切断火线,接触灯泡不会发生触电事故.既能控制灯泡,又能更安全;安装安全用电原则,上孔接地线;左孔接零线;右孔接火线;电路图如图二所示.

故答案为:如图二所示.

(3)由题意知,应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藏起母亲的秘密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臃肿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哭,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也被感动了。
      姥姥开始不停的嘘寒问暖,唠唠不停,手也不停交互揉搓着,可见她心中的急切。
      她问母亲:“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这么不好?”
      母亲微笑着说:“感觉还好,就是没有什么食欲,米饭都不想吃。”
      姥姥急了,说:“孩子,不吃东西怎么行呀?你想想到底想吃点什么?”
      母亲诡秘地笑了:“其实我就想吃你包的芹菜饺子了。”
      姥姥顿时微笑起来,仿佛终于找到治病的良方,拍膝而起,说:“好!我去给你包,你小的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芹菜饺子!”
说完便起身拉我回家,和面包饺子去了。
      在家里和面包饺子的时候,姥姥不让我插手,因为我向来不进厨房,她怕我坏了她的好事。我在厨房门口,悄悄看着,姥姥包得极为细心,搓揉扭捏间,老泪轻流,看得我心事阑珊。
      一个多小时后,芹菜饺子终于做好了,个个饱满鲜香,姥姥将它装进保温饭盒,扯着我就匆匆出门了。姥姥一路上步子走得很急,巍巍颤颤的,我知道她定然是怕饺子凉了!
      到医院的时候,母亲见着饺子就高兴起来,仿佛犯馋很久了。连忙伸手去接,却忽然想起自己的手脏,于是要外婆去打点水回来洗手,外婆自然起身去了。刚去一会,母亲又对我说:“儿子,这离卫生间有点远,去帮帮外婆端水。”于是我也去了。
       把外婆接回来的时候,我们忽然看见母亲已经吃开了。母亲笑着说:“嘴巴实在馋了,干脆吃了。”我看母亲的饭盒,里面只剩三两个饺子了。姥姥责骂她还是那样嘴馋,脸上却浮起笑容,因为母亲终于还是吃下东西了。
       接下来的几餐,母亲依然病重,但食欲却变好了,总是把姥姥包的饺子吃个精光。
       第二天晚上,我留下来陪母亲。母亲在一旁看书,而我坐在桌前写东西。
      此间,一个不小心,笔掉在了地上,滚进了母亲的病床底下,于是伸手去摸,笔没摸到,却摸到一袋东西。拖出来一看,我满脸惊讶,竟然是一大袋饺子。
       我连忙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叫我塞回去,红着脸说:“待会你拿去扔了,不要让姥姥看见了。”
       我问:“饺子你都没吃呀?”
       母亲叹气说:“我点滴食欲都没有,哪吃得下呀?不要让姥姥知道了,她知道我没有吃,会很担心的。”
    “你没食欲,那你还叫姥姥包饺子干什么?”
    “你姥姥千里迢迢来照顾我,要是帮不上忙,眼睁睁地看我生病,会很伤心的。知道不?”
       我顿时被母亲的话震撼了,终于醒悟过来:原来母亲让姥姥包饺子却又用心良苦地深藏起来,居然只是成全老人的一番爱意,减轻老人担心而已。
我提着一袋沉甸甸的饺子来到病房后院,扬手一挥,饺子被隐没在黑色的夜里。秘密已经被我藏起来了,但是我知道有一种沉甸甸深藏心底的爱意,却永远挥之不去。
                                                                                                                         (《都市心情》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