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歌颂光明、憎恶黑暗。故而,人类总是深情而诗意地将光视为造化与恩赐。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发明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他或许没有想到,电灯让地球迎来了电光时代,却也因此带来了新的环境灾难﹣﹣光污染。

       ②人们一度认为,光污染只是星空和暗夜的杀手,不会对其他领域带来过多危害。鲜为人知的是,当天文学家提出“干扰光”的时候,生他学者也敏锐地发现了照明环境下的生态安全问题。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研究发现,荧光灯的频繁闪烁,会迫使瞳孔频繁缩放,造成眼部疲劳。现在灯光的不合理使用已被证明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光污染是一个不断制造生态惨案的杀手。

       ③2001年的一天,人们在大西洋沿岸的许多海滩上发现大量刚出生小海龟尸体。死后的概略统计显示,仅在美国佛罗里达沿海地区,每年殒命的新生小海龟就有10万多只。科学家和环保组织调查发现,光污染正是这一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出于繁殖本能,海龟在海边的沙滩产卵,往往会选择暗处,以便通常在夜间完成孵化的新生海龟,能够感知海水表面反射的月光和星光,而爬行至海洋投入它们生命的乐园。而如今的冷酷现实是:相较于海滩后面通明的城市灯火,原本明亮的海面显得暗淡失色。小海龟常常因此而迷失方向,趋光而行,误将陆地当作海洋。由于长时间缺水,许多小海龟不行夭折。

       ④奥地利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广告灯箱可导致35万只有趋光特性的昆虫死亡。比如瑞士的一些山谷安装路灯后,喜欢黑暗环境的小菊头蝠迅速消失。猫头鹰、蝙蝠、负鼠和獾等夜行性动物在光环境下将变得惊慌失措,无论是觅食繁衍还是藏身避险,都会更加艰难。夏秋季节,过去常见的萤火虫,如今已经在许多城市中绝迹。彻夜的光扮靓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却让萤火虫彻底失去了繁殖条件。

       ⑤光污染肆虐之下,植物也不嫩幸免。夜间的灯光则会扰乱植物生理节奏,妨碍其正常的发育、生长和繁殖,尤其是垂柳、针枞等对光线敏感的植物,遭受长时间的夜间光照,叶茎会病变、枯死。科学家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光合作用能力迅速弱化,氧气释放量会急剧降低,存活时间也随之大大缩短。

       ⑥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更为恐怖﹣﹣光污染可能诱发乳腺癌!2001年,美国《国际癌症研究所学报》发表文章称,西雅图一家癌症研究中心对1606名妇女调查后发现,夜班妇女患乳腺癌的概率比常人高60%;上夜班时间越长,接触光线轻度越高,患病可能性越大。2008年《国际生物钟学》杂志的报道,证实了这一说法。科学家对以色列147个社区调查研究后,发现光污染越严重的地方,妇女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大大增加,原因可能是非自然光抑制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激素的产生,内分泌平衡遭破坏而导致癌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0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11-28 06:2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